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自我效能水準對高爾夫推桿注意力及表現的影響
    (2020) 高呈瑋; Kao, Cheng-Wei
    自我效能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重要心理要素,過去研究發現自我效能高低會影響動作執行的注意力投入,高自我效能的選手,透過發揮更多目標導向的心理效應來促進注意力控制和表現,而擁有低自我效能的選手,會讓注意力轉移到非目標導向的事物上而影響動作執行。過去研究也發現注意力影響動作執行時的腦波指標中,前額葉theta 波是腦波研究廣泛探討的指標之一。根據神經生理學的證據,前額葉theta波起源於前扣帶迴皮質區或者是前額皮質與扣帶迴的相互活化產生,過去研究也發現前額葉theta 波是探討持續性注意力的有效指標。然而,過去針對自我效能影響專注力的腦波活動較無研究探討,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高爾夫球推桿準備時自我效能水準的高低,在前額葉theta 波功率有何差異。本研究採用組內設計,招募了27名業餘高爾夫球選手,在收集腦波同時進行了60次推桿。在每次推桿之前通過單一向度自我效能量表 (0-10) 測量自我效能分數,高於平均分數的試作歸類為高自我效能,低於平均分數者則歸類為低自我效能。根據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後,發現個人高自我效能比起低自我效能有更好的推桿進洞率 (0.54 ± 0.18 v.s 0.49 ± 0.19),以及更高的前額葉theta波功率 (1.51 ± 0.75 vs 1.40 ± 0.68)。根據結果,在選手身上,較高的自我效能可能使選手產生更好的目標導向 (由上至下; Top-down) 的持續性注意力(更高的前額葉theta波功率)及表現,此發現也支持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
  • Item
    退後的勝利-臺灣師大拔河隊自信心來源之探析
    (2015) 郭芝攸; Kuo, Chih-You
    近年來,拔河運動在國際間有蓬勃發展的趨勢,而以臺灣師大加上景美拔河隊為班底的中華臺北女子隊在2010至2013年間獲得了國際層級賽事共16場冠軍,此外,在2013年間,敘寫女子拔河隊的故事分別以書本及電影方式呈現,也讓人更加深對於她們的印象。而自信心為運動選手能否在比賽場上有好的運動表現的關鍵因素之一,本研究也期透過瞭解拔河隊成員在從事拔河運動過程中影響其自信心的各種因素,以更瞭解其能多次在國際賽事獲得佳績之原因與心理因素為何。本研究使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訪問臺灣師大拔河隊成員共5名,並以主題式分析之方式將逐字稿內容做編碼、整理與歸納。研究結果發現,影響拔河隊成員自信心之因素可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隊友因素、教練因素、比賽因素及個體因素,其中在隊友因素部分,會受到熟悉的隊友、安心的隊友、隊友的肯定、具共同努力的方向及具默契五個因素影響其自信心;在教練因素的部分,會受到教練指導方式、領導態度、教練的肯定及使具有安心四個因素影響其自信心;在比賽因素部分,會受到場地、器材、天氣、裁判影響、國內、外拔河風氣、過去經驗及種類特性五個因素影響其自信心;在個體因素部分,會受到情緒狀態、心態準備、意象訓練、身體狀況影響、體型、身材影響、具目標設定、達成目標與否、技術提升及練習準備程度九個因素影響其自信心。本研究實務上之建議則是可提升運動員心理技能之訓練,藉由多方面加強運動員心理之技能,以提升選手在運動場上之表現,進而提升其自信心。
  • Item
    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自我效能之探討
    (2015) 郭紫芬
    體重過重與肥胖等健康問題已是世界的流行病,肥胖帶來的不僅是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其衍生出的疾病與死亡問題,對於國家資源、社會經濟造成一大負擔,亦是目前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之一。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之2013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多項死因屬於肥胖所引發之相關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多數人每天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工作場所。2010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有22.7%的全體職場員工過重 (24≦BMI<27) 、11.8%的員工屬於肥胖 (BMI≧27) 的情形;15%的員工至少罹患一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臟病等慢性病。因此職場是推動健康促進不可少的場域。 本研究以臺北市內湖科技園區內之某職場員工為研究對象,於2011年7月至10月間執行,採立意取樣方式,以體重過重員工為收案對象,依其課程參與意願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是有參與8週之減重班計畫 (包括營養教育課程、身體活動促進課程) 介入措施,並對兩組進行前、後測,以探討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在身體組成及飲食、運動健康行為之自我效能成效。所得結論如下: 一、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的身體組成 (體重、BMI、體脂肪率) 有改善成效。 二、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在健康相關的飲食行為自我效能有顯著改善,包括減少熱量的作法、健康飲食行為技巧,及減少脂肪與鹽分的堅持三大構面。 三、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在健康相關的運動行為自我效能 (運動習慣的堅持) 有顯著改善。 四、職場減重班計畫是一個可供職場推展健康促進活動參考之活動模式,以協助體重過重員工改善健康及執行健康行為。 藉由本研究提出有效益之減重班計畫,促使雇主支持職場健康促進活動,員工亦能重視自我健康,達到雇主及員工雙贏的局面,並提供政府及相關單位在未來推動職場體重控制計畫之參考。
  • Item
    大專聯賽公開一級男子排球選手心理資本對競技倦怠之預測
    (2013) 簡偉倫; Wei-Lun Chi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大專聯賽公開一級男子排球選手心理資本對競技倦怠之預測情形。研究參與者為國內參加中華民國101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公開一級預賽,以12所大專院校代表隊之男子排球選手。經徵得選手同意後,共發出20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192份,平均年齡為20.6 ± 0.56歲。研究工具包括心理資本量表、競技倦怠量表問卷量表。經資料蒐集完成,以簡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處理,得到以下幾點主要發現: (一) 男子排球選手競技倦怠之狀況方面,競技倦怠三個構面中,由高至低排序分別為,「運動的貶價」、「情緒身體耗竭」、「減低成就感」。 (二) 男子排球選手心理資本之狀況方面,心理資本四個構面中,由高至低排序分別為,「希望感」、「樂觀」、「自我效能」、「復原力」。 (三) 男子排球選手心理資本對競技倦怠之預測方面,心理資本能有效負向預測競技倦怠,而心理資本四個構面與競技倦怠各個構面都呈現負相關。
  • Item
    大專運動員心理資本、運動表現及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012) 張文馨; Wen-shin Ch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以Luthans (2007) 提出心理資本的概念,編製運動心理資本測量工具,並考驗量表信度與效度;(二)探討心理資本對運動表現及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力是否會比心理資本獨自四個構念(自我效能、希望感、復原力和樂觀)的預測力高。預試以150名大專甲組運動員為對象,參與者填寫30題的運動心理資本量表,經由探索性因素分析,刪除跨因素及因素負荷量小於.40的8題;最後由其餘的22題抽取四個穩定的因素(自我效能、復原力、希望感和樂觀),總解釋變異量為61.04%。正式施測以219名大專甲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參與者填寫運動心理資本量表、自評運動表現量表和主觀幸福感量表。研究結果顯示:(一)經由驗證性因素分析,顯示二階心理資本的測量模式具有可接受的模式適配度與良好的信度,可運用至運動領域測量心理資本的研究工具;(二)在探討心理資本對運動表現及主觀幸福感的預測方面,經階層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心理資本對運動表現的預測力高於希望感、復原力和樂觀,然而,自我效能與心理資本對運動表現的預測力沒有差異。再者,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力高於其獨立四個構面。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亦對於實際運用與未來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學校運動教練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2014) 吳鴻銘; Wu Hong-M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學校運動教練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並經由不同背景變項之分析,比較兩者差異。本研究以北部地區(新北市、臺北市、桃園縣)中學運動教練為研究對象,以自編之「學校運動教練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問卷」為研究工具,採便利取樣,正式問卷共計發出450份調查,回收有效樣本數348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2.2%。根據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並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學校運動教練整體自我效能為「非常良好程度」感受,且以「個人訓練能力」感受最高。 二、學校運動教練整體工作滿意度為「中上程度」感受,且以「人際關係」感受最高。 三、學校運動教練在背景變項中,以男性、年齡較高、已婚、教練年資較高在自我效能感受上有顯著差異。 四、學校運動教練在不同背景變項上工作滿意度皆沒有顯著的差異。 五、學校運動教練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變項存在典型相關,其中自我效能構面的「個人訓練能力」影響工作滿意度構面中的「薪資福利」。 基於上述結果,建議學校運動教練應持續專業進修,體育主管機關應確立各級學校運動教練獎勵制度,來改善學校運動教練薪資福利之工作滿意度。針對未來研究可調查不同縣市、不同運動種類的學校運動教練,或以質量並重的研究方式, 做更深入的研究與比較。
  • Item
    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對社區民眾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
    (2015) 陳柏佑; Chen, Bo-You
    摘要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藉由5週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對社區民眾身體活動量、功能性體適能與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方法:徵求32名平均年齡59.6±8.4歲的中老年人為實驗參與者,並隨機分派至先介入課程組與後介入課程組,研究期程共十三週,課程介入共計五週,每週實施1次,每次90分鐘,前45分鐘為體適能專題演講和討論,後45分鐘則為體適能活動指導。所有參與者於實驗第一週、第七週、第十三週進行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 (連續坐椅站立、肱二頭肌屈舉、坐椅體前彎、手臂背後互拉、2.44 公尺繞物、2 分鐘原地踏步)、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自我效能測量,實驗期間並要求配戴計步器以記錄身體活動情形。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p< .05)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在5週身體活動課程結束後,參與者的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與平均步數上沒有顯著改善。而身體活動量 (先介入組前測:2310.86 ± 2419.91 METs;中測:4797.14 ± 3344.29 METs;後介入組中測:1297.46 ± 700.03 METs;後測:4749.46 ± 3840.57 METs)、運動自我效能得分 (先介入組前測:30.21 ± 13.72分;中測:34.50 ± 9.47分;後介入組中測:31.69 ± 9.23分;後測:38.69 ± 11.10分) 以及中行走強度持續時間 (先介入組前測:10.04 ± 5.03分鐘/週;中測:16.98 ± 10.62分鐘/週;後介入組中測:8.59 ± 4.59分鐘/週;後測:13.90 ± 9.25分鐘/週) 達顯著進步 (p < .05)。結果:五週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可以提升參與者的身體活動量、運動自我效能得分以及中行走強度持續時間。
  • Item
    回饋與性別對垂直跳高動作自我效能之影響
    (2004) 張永文; Aaron Yung-Wen Chang
    人類動作表現的性別差異之研究歸納出環境與生理發展為主要影響因素,並且隨年齡之增加環境因素有益趨增高的影響力。環境因素諸如成人的期望與鼓勵等,形成男性比女性有較多的身體活動參與機會與活動時間,較豐富的經驗因此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高自我效能的個體可以預測會有較高的參與程度、表現、以及持續努力的行為。根據自信心性別差異假說,女性在缺乏回饋的情境下會造成低自信心,表現因而不如男性,本研究旨在檢驗於動作表現後提供不同型式的回饋,對不同性別間自我效能的影響。以男、女大學生各30位為實驗參與者,隨機分成:(一)不提供回饋的控制組;(二)提供立即結果獲知的KR組;和(三)提供立即的表現獲知的處方性回饋之KP組等三組。依變項為參與者對垂直跳高動作的效能判斷。實驗結果經t考驗與獨立樣本二因子(性別 x 組別)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實驗處理後之交互作用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F.95(2, 54) = 2.0, p< .05 , ES = 0.70, Power = 0.40),性別間的主要效果達顯著(F.95(1, 54) = 79.2, p < .05, ES = 0.59, Power = 1.00),組別間的主要效果也達顯著(F.95(2, 54) = 7.3, p < .05 , ES = 0.21, Power = 0.93),事後比較發現KR組分別與控制組及KP組間之差異達顯著,顯示KR回饋對效能判斷的影響高於無回饋以及KP回饋。依上述的結果,本研究所得的結論為:(一)KR有助於提升垂直跳高動作的自我效能,對男性的影響高於對女性;(二)KP無助於提升垂直跳高動作的自我效能,但是對女性的影響高於對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