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大專甲組羽球選手正拍與反拍殺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
    (2006) 楊昌展; Yang,Chang-Chan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較正拍與反拍殺球動作在運動學上的差異。以八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隊選手為受試對象,利用兩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 Hz)同步拍攝三度空間正拍與反拍的殺球動作,並藉Kwon3D 3.1動作分析系統進行數位化處理,以相依樣本t考驗比較正拍與反拍殺球動作從重心最低點拍頭位移最低點至擊球點過程。結果發現,正拍殺球擊球後羽球飛行的平均速度、平均角度和擊球點距離地面之垂直高度,皆顯著大於反拍殺球;在擊球瞬間,反拍殺球於右肘、左肘、右肩、左肩、左髖關節角度上,以及擊球點與重心之左右水平距離上顯著大於正拍殺球,而正拍殺球於右髖與左踝關節角度上,以及擊球點與重心之前後水平與垂直距離上顯著大於反拍殺球。正拍殺球與反拍殺球,在本研究設定的三個動作期上,其重心左右水平之位移和肩關節在縱軸旋轉之角速度,達顯著差異,在重心最低至球拍最低和重心最低至擊球瞬間,兩個動作期上,其重心垂直之位移和髖關節在縱軸旋轉之角速度,達顯著差異。從本結果中發現,反拍殺球時,重心的左右位移比正拍大,但是肩關節與髖關節在縱軸旋轉之的角速度,卻比正拍殺球慢,因此,本研究建議選手在進行反拍殺球動作時,應減少擊球瞬間的重心左右位移,並增加軀幹的扭轉速度,以提升反拍殺球的攻擊效率。 關鍵詞:生物力學、羽球、正拍、反拍、三度空間
  • Item
    不同助跑角度足球定位踢遠之運動學分析
    (2003) 沈進益; Jin-Yi Shen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較四種不同助跑角度(0°、45°、90°與習慣角度)定位踢遠時運動學的差異性。八名男性大專甲組足球球員(年齡平均為20.25 ±0.71歲)以三步助跑的方式進行踢遠。以兩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Hz)同步拍攝動作資料。使用Kown3D影像分析軟體取得3-D運動學資料,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進行比較,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考驗其相關性。研究的顯著水準訂為α=.05。 研究結果如下,習慣角度的助跑角度為34.3±3.5度,踢遠距離為47.90公尺,球速為27.32±1.18 ms-1,足尖的線速度最大值為18.03±0.74 ms-1,而足尖踢球瞬間的線速度為16.90±0.67 ms-1。結果顯示,90度和0度的在球速、足尖速度二項變數與習慣角度達顯著差異,證實了此兩種助跑方式不利於踢遠。而45度與習慣角度間的比較,則未有參數達顯著水準,推論此兩種助跑方式相近,所以動作的差異性不大。然而,在習慣角度時有較大的平均值。在相關係數考驗中,發現與球速達顯著相關的參數有:步幅、擺動時間、重心速度及髖、膝、足尖的線性速度和最大線性速度達顯著相關,但絕對角速度與球速沒有顯著相關。 本研究建議踢遠時的助跑角度範圍為30~38度。往後研究應深入瞭解踢遠動作的動力學變化,亦可比較射門與踢遠動作上的差異性,以提供相關研究與教學上運用。
  • Item
    我國甲組羽球選手四種正拍高手擊球動作之三度空間生物力學分析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7-01-01) 蔡虔祿; 黃長福; 紀世清; 洪得明評
  • Item
    世界級羽球選手正手拍高手擊球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995-10-01) 蔡虔祿; 黃長福; 紀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