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急性MICT和LV-HIIT對中老年人執行功能影響 :事件相關電位研究(2023) 艾競一; Ai, Jing-Yi近年來,全球高齡化浪潮來襲,老化已成為現今社會需要重視的課題,伴隨著認知退化與罹患失智症的案例與日俱增,使得如何提升中老年人認知功能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高強度間歇訓練 (HIIT) 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和表現。大多數HIIT研究採用"全力以赴 "的可變負荷運動干預,然而這可能不安全,也不能被特定的人 (中高齡或者病患等) 所接受。低量HIIT是為了確定性能、代謝和分子適應更實用的模型,儘管總運動量低,但其效益可以類似于傳統耐力訓練并且產生積極的情緒價值。此外,急性運動誘發乳酸濃度之提升可能與認知表現之增進產生關聯。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急性中等强度連續運動 (MICT)和低量HIIT (LV-HIIT)對中老年人抑制控制之影響。本文採用對抗平衡組内設計,參與者按順序隨機分派至完成30分鐘的急性MICT、19分鐘LV-HIIT或30分鐘非運動干預 (觀看影片) 。當參與者在基線和干預模式後執行Stroop任務時,同時測量神經心理學[即準確率 (ACC) 和反應時間 (RT) ]、神經生理學[即事件相關電位 (ERP) P3和N450振幅]以及血清中乳酸濃度指標。主要結果表明,MICT和LV-HIIT對抑制控制的行爲表現有相似的效益,其中LV-HIIT對神經電激活有特定的内在歷程,次要結果表明,LV-HIIT產生較多的乳酸並令人充滿愉悅感。總而言之,LV-HIIT可能是一種更省時高效率來改善認知健康的方法。Item 不同運動型態對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與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2012) 張腕心目的:比較規律從事健走、游泳、瑜珈或是無運動習慣對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與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方法:以年齡在54—83歲間共141名中老年女性為研究對象,包含規律從事健走47名、游泳31名、瑜珈33名與無運動組30名。受試者均接受福樂進階平衡能力測驗與功能性體適能(坐姿站立、手臂屈舉、二分鐘原地踏步、坐椅伸展、後背伸展、八英尺站走、六分鐘走路)之測量。檢測數據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有運動的平衡分數顯著優於無運動組(健走組:37.3 ± 3.0分,游泳組:37.9 ± 2.3分,瑜珈組:38.0 ± 2.6分,無運動組:35.2 ± 4.6分,p< .05),而不同運動型態間則未達顯著差異。游泳組的手臂屈舉、坐椅伸展、六分鐘走路與瑜珈組的坐椅伸展、後背伸展相較於無運動組明顯較佳(p < .05)。結論:規律運動中老年女性有較佳的平衡能力,游泳可增進上肢肌力、下肢柔軟度與心肺功能,瑜珈有助於改善上下肢柔軟度。Item 中老年人從事元極舞運動之運動強度與能量消耗研究(2005) 鍾旻純Item 十週深水跑步訓練對女性中老年人心肺適能與心磁圖之影響(2007) 許靜宜; Hsu,Ching-Yi十週深水跑步訓練對女性中老年人 心肺適能與心磁圖之影響 2007年十月 研究生:許靜宜 指導教授:方進隆 博士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探討十週深水跑步訓練對女性中老年人心肺適能與心磁圖之影響。以24位女性中老年人(平均64.58±4.25歲)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於深水跑步組與對照組(每組各十二名),深水跑步組接受每週三次,每次32 分鐘,運動強度約為最大心跳率之55-70% 的深水跑步訓練,對照組沒有接受運動訓練,受試者於訓練前、後接受電動負載腳踏車推估最大攝氧量與六分鐘走跑,所得資料以獨立及相依樣本t檢定(p<.05);另外所有受試者於十週內總共拍攝四次心磁圖,每三週拍攝一次。結果發現:十週深水跑步訓練後,深水跑步組在最大攝氧量(前23.15±4.04 ml/kg/min,後28.31±4.72)及六分鐘走跑(前572.5±12.76公尺/6min,後636.9±14.22)顯著的進步(p<.05)。深水跑步組心磁圖於10週訓練後心跳週期穩定性(功能)比控制組的狀態要好(p<.05)。結論:十週深水跑步訓練後,對女性中老年人的心肺適能有顯著的改善及增進心跳週期的穩定性。 關鍵詞:深水跑步、中老年人、心肺適能、心磁圖。Item 健走與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婦女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影響之比較研究(2009) 高鈺彥; Yu-Yen Kao目的:比較規律從事太極拳、健走以及沒有運動習慣中老年婦女在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之差異。方法:本研究以90名年齡在55-65歲間之健康中老年婦女為研究對象。包括有規律(每週4天以上,至少每天60分鐘,持續從事超過一年以上)從事太極拳、健走以及沒有運動習慣各30名。所有受試者皆進行功能性體適能(30秒坐站、8英呎站走、6分鐘走路)檢測及心率變異性指標(低頻比例(LF%)、高頻比例(HF%)、低高頻比(HF/LF)、變異總量(TP))測量,獲得數據以SPSS 1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one-way ANOVA分析。結果:(一)功能性體適能檢測表現:太極拳組在30秒坐站、8英呎站走以及6分鐘走路表現顯著優於健走組和對照組;健走組在8英呎站走以及6分鐘走路表現顯著優於對照組(p<.05)。(二)心率變異性指標:規律運動組的平均心跳顯著低於對照組(p<.05);健走組的LF%、LF/HF表現顯著優於太極拳組和對照組(p<.05),TP顯著優於對照組(p<.05)。太極拳組的LF/HF顯著低於健走組和對照組(p<.05);HF%在各組間無顯著差異,但有太極拳組優於健走組,健走組優於對照組的趨勢。結論:規律從事太極拳和健走運動之中老年婦女,顯著擁有較佳的功能性體適能及較低的安靜心跳率。規律健走者有較高的心率變異總量(TP)及低頻比例(LF%)。規律從事太極拳者擁有較低的低頻比例(LF%)。Item 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為例(2007) 張嘉洲; Chang, Chia-Chou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中老年人休閒時間參與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之動機與效益,並探討其變項間之關係。以新竹地區年滿四十五歲以上的社區中老年人600位為研究對象,透過「新竹地區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回收537份問卷。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後,結果發現︰ 一、參與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者,在各背景資料調查項目中佔百分比較高者,以女性、年齡56~60歲者、職業是自由業者、婚姻狀況是已婚、同居者、國中教育程度者、月平均收入10,001~20,000元者、就醫有減少者、每週參加5~6天者、運動資歷5~7年者及訊息來自親友介紹者佔最多。 二、在參與動機前五項,依序為:培養興趣、保持身體健康、增進人際互動、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延緩老化等五項。 三、在參與效益前五項,依序為:增進肺臟的功能、增進心臟的功能、使身材健美、增進身體的柔軟度、改善平衡能力等五項。 四、新竹地區中老年人的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會因基本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五、新竹地區中老年人的休閒運動參與效益會因基本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六、參與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的動機及效益相關情形,除參與動機的「追求體驗」、「提昇能力」、「自我成長」三個層面分別與參與效益的「生理效益」層面未達顯著相關外,其餘層面均達顯著正相關水準。Item 長期游泳中老年人的心肺適能與身體組成的年間變化(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82-12-01) 卓俊辰Item 健走運動與社會心理介入對退休中老年人心理幸福感與生命統整性之影響與性別差異(2010/08-2011/07) 方進隆健走運動與社會心理介入對退休中老年人心理幸福感與生命統整性之影響與性別差異 台灣地區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快數增加,其中有相當比例的老人沒有規律 的運動;身體沒有保持規律活動是與嚴重疾病的發生機率有關連,例如心血管疾病、 癌症與糖尿病,特別是在老年人族群;除此之外研究顯示規律的身體運動是可以促進 老人執行日常生活的功能。 本研究為整合型計畫「健走運動對於促進中老年人健康的影響」之子計畫4。本 子計畫是針對健走運動與社會心理介入對於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之實驗 研究,並探討其性別差異;第一年研究目的包括:(1)建構具有信效度的評量工具。(2) 探討台灣地區退休中老年人健走運動、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的現況。(3) 探討台灣地區退休中老年人之健走行為、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的性別差 異。(4)探討台灣地區退休中老年人對於實行健走行為與社會參與的障礙因素與需求, 這些障礙因素與需求是否有性別不平等之處。 第二年是探討介入成效,包括(5)相較於沒有規律運動組,有規律健走行為組,能 提昇其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6)相較於沒有規律運動組,有規律健走行 為與社會心理介入組,能提昇其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7)探討有規律健 走行為組、有規律健走行為與社會參與組,其對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介 入效果的影響是否有性別差異。 本研究步驟是先蒐集在運動(健走)、健康(平均餘命)、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 等相關測量與性別差異相關文獻,並增加實施健走的障礙因素之題項,再邀請專家就 華人文化與台灣人運動習慣,修正不適合的測量(專家效度與內容效度)。之後在大 台北健康社區以方便取樣方式選取250 位以上的中老年人,以橫斷式研究調查,並建 構測量工具的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與綜合信度)、效度(建構效度);以及分析研究 對象在生命統整性、心理幸福感與性別在中老年人實行健走行為的關係,以及分析造 成個人從事健走運動的社會心理障礙因素為何。 第一年後段與第二年是進行介入實驗,預計收180 位中老年人,分成三組,每組 60 人。依據第一年調查研究結果,一方面依據中老年人需求加強社會心理及健走運動 介入課程設計,課程介入時程預計為至少12 週;另一方面是到社區尋求參與對象, 以及簽署同意書。在主持人前往社區進行研究同意書前,本研究將向人體試驗委員會 提出IRB 審查,通過後才執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