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有錢就會幸福嗎? 被動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2023) 陳潔怡; Chen, Chieh-I主觀幸福感不僅是衡量社會進步及人民福祉的指標之一,同時也是衡量個人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有鑑於國內較少有文章探討被動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據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 (1) 探討研究對象被動收入與其主觀幸福感的現況;(2)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其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3) 探討研究對象被動收入與其主觀幸福感是否具有關聯性;(4)探討研究對象被動收入高於主動收入與其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本研究於2023年2月至2023年3月間,採立意取樣方式納入共計391位45歲以上臺灣民眾進行分析,並藉由網路問卷調查個人背景因素、被動收入現況,及使用WHO-5幸福指標量表測量主觀幸福感程度。以二元邏輯斯回歸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研究對象被動收入及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81.6%的研究對象有被動收入,且多數(51.9%)人之被動收入來源為投資股票的配股配息。WHO-5幸福指標量表平均得分為68.50,呈高度幸福感情形;(2) 本研究對象為不同教育程度、居住地區者,其主觀幸福感程度呈顯著差異,而性別、年齡、婚姻及居住狀況、職業、工作總年資等變項則未呈顯著相關;(3)本研究對象為有被動收入者其主觀幸福感整體分數顯著高於無被動收入者,且被動收入來源為投資股票的配股配息者其感到高度幸福感之勝算比為無被動收入來源為投資股票所獲配股配息者的2.03倍;(4) 在控制可能的影響因素下,被動收入高於主動收入者其主觀幸福感則未顯著相關。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發現為擁有被動收入者其主觀幸福感程度高於無被動收入者,且擁有投資股票的配股配息為被動收入來源者有較高的機率感到高度幸福感。建議未來可針對其他新興被動收入來源,分析其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及探討影響被動收入與幸福感的潛在中介因子等相關研究驗證。Item 應用正向心理學於烹飪課程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之影響-行動研究(2022) 吳依潔; WU, YI-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烹飪課程導入正向心理之執行成效及對學生主觀幸福感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15位高職三年級觀光科學生,藉由八周的課程活動,每次課程時間100分鐘,透過行動研究法了解課程介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與課程實施成效。研究過程中依據現場教學狀況、學生反應與回饋進行課程方案的調整,並以觀察員的紀錄以及研究者的手札、反思、學生的課堂分享、回饋單、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針對所得資料進行分析,獲得研究結果為正向心理學融入烹飪課程之中對於學生正向情緒、正向關係發展與正向主觀經驗有良好效果,唯獨因為介入時間不足在提升生活滿意度效果較不明確,另外學生對於烹飪課程導入正向心理之課程活動有較高的參與感並能享受課程活動。根據上述結果針對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規畫進一步提出建議,以供學校、教學現場教師及後續研究做為參考。Item 高齡者參與虛擬實境運動對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之影響(2021) 楊博軒; Yeung, Pok-Hin背景:虛擬實境運動為新一代科技運動工具,且過往已有許多研究發現高齡族群使用虛擬實境產品進行休閒與運動,運動課程可給予高齡者使用,並具備足夠的可行性與安全性。然而,目前相關研究探討高齡者參與虛擬實境運動與心理健康影響之成果則頗為鮮少。方法:本研究招募居住於臺北市地區,且年齡達65歲以上之高齡者 (年齡72.16 ± 4.9歲),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實驗組進行每週2次,每次75-80分鐘,共12週之虛擬實境運動課程,對照組則無進行介入,兩組同樣於前測與後測填寫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之問卷,瞭解介入後的心理健康效益。結果:經虛擬實境運動課程介入後,實驗組高齡者之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顯著優於前測,而對照組在生活滿意度構面也有顯著之情形;此外,進一步分析發現整體參與者總體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越多,及步行時間越多,可正向預測其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但在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則無相關發現。結論:(一)虛擬實境運動可有效提升高齡者主觀的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狀態,期盼科技運動產品可持續應用於高齡者族群改善心理健康,達到智慧老化之效益。(二)同時建議高齡者亦可從事充足的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與步行 (≥150分鐘/週),以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Item 活動熱情對青少年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之影響(2010) 萬礎榮; Chu-Jung Wan擁有嗜好與興趣通常可以增進人們與社會的各種關聯,並進一步使生活更為充實與滿足;但若是對活動抱持過於積極的態度,卻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本研究即是以Vallerand (2003) 所提出的二元熱情觀點 (dualistic model of passion) 來探討我國高中職學生及棒球代表隊活動熱情與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之調查對象為台灣高中職學生及硬式木棒組棒球選手,於2010年4月期間進行研究資料之蒐集。問卷量表是參考Vallerand (2007) 之活動熱情量表、Dubow與Ullman (1989) 所編製的主觀社會支持量表及施建彬(1994)、陸洛(1996)的精簡版「中國人幸福感量表」製編而成。本研究是以SPSS 17.0進行研究資料的統計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有以下結論。首先,調和式熱情與強迫式熱情為一不可分割的概念,在探討活動熱情的影響時,應將兩者同時檢驗。其次,調和式熱情的影響會超過強迫式熱情的影響。另外,調和式熱情是影響青少年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之重要因素,強迫式熱情卻不一定對青少年造成負面的影響。活動熱情與社會支持可有效地預測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受,但對於一般高中職學生及棒球員學生有不同的情形。最後,本研究也發現,一般學生的活動熱情與棒球員學生對棒球的熱情有本質上的不同。這本質上的不同造成了一般學生與棒球員學生在參與行為上的不同,進而使得活動熱情對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有不同的影響。Item 女性海外自助旅遊者生活型態、 涉入程度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2009) 初昌樂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女性海外自助旅遊者之背景特性與生活型態,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特性與生活型態在涉入程度與主觀幸福感之差異與關係。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與論壇分析,包括從事海外自助旅遊經驗之女性有效問卷186份及論壇發表12份,根據所獲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女性海外自助旅遊者多為單身未婚,教育程度與收入偏高,且年齡層以31~45歲為主,多半採有伴同行。 二、不同婚姻狀況在涉入程度各構面多少都有顯著差異存在;不同婚姻狀況在主觀幸福感各構面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女性海外自助旅遊者在生活型態、涉入程度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具有相關性。 四、女性海外自助旅遊者多半是以珍惜當下、積極態度、正向人生觀來面對自己的生活及工作,可說是富有主觀幸福感的人。 整體而言,女性海外自助旅遊者是具有正向思維且在整體生活滿意度皆呈現較高之傾向,建議旅遊相關產品經營者可嘗試海外打工旅遊或志工旅遊的另類自助旅遊型態的產品推廣。再者,本研究結果與建議亦可做為旅遊相關業者之目標市場定位、設計新產品與行銷策略擬定之參考。Item 運動舞蹈愛好參與者深度休閒及主觀幸福感之研究(2013) 吳潔萍; WU, Chieh-Ping本研究主要探討運動舞蹈者之參與行為、深度休閒及主觀幸福感情形。對象為大臺北地區的運動舞蹈愛好者,工具採用Gould等 (2008) 之18構面54題項深度休閒量表,以及「中國人幸福感量表」20題項,共回收有效問卷590份。研究結果發現: (1) 運動舞蹈參與者有陰盛陽衰及熟齡情形。 (2) 平均舞齡7.09年、練舞時數每週4.9時,顯示愛好者之規律且持續參與行為。 (3) 愛好者從運動舞蹈中獲得「自我享受及活力」最大,「財務回饋」最小。 (4) 幸福感受上,一般愛好者高於學校社團,已婚大於未婚,月收入高感受也較高。 (5) 深度休閒及幸福感在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下,參與行為因不同程度差別達到顯著性差異:已婚、自由業、月平均收入高者,深度休閒涉入程度也高。舞齡、練舞時數、表演及參賽得獎次數、舞蹈花費等越多,深度休閒特質越明顯。參賽及得獎次數高、舞蹈花費多、自評舞蹈「容易」,有較高的幸福感受。六、深度休閒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且深度休閒可以預測主觀幸福感,「努力及堅持不懈」是預測幸福感最有效的變項。 針對以上所得結果提出解釋外,並對研究結果的應用提出建議:鼓勵成人以深度休閒方式促進自我實現為號召,進行本項運動的推廣。同時,瞭解時下學生的參與動機、阻礙及滿意程度,兼顧舞蹈技巧學習及獲得樂趣下,促使其持續參與,將運動舞蹈視為終身學習的一項活動。由於運動舞蹈的投資花費因人而異,可將目標市場區分「具深度休閒之愛好者」、「一般參與者」,規劃適合行銷方案,滿足不同族群的運動舞蹈愛好者。而對熱衷運動舞蹈之學有專精的愛好者及業餘者,公部門可提供場域及資源,鼓勵其利用公餘時間義務教學,對本項運動之推廣將大有助益。Item 體育志工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對幸福感之影響研究—以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為例(2010) 郭哲君; Kuo Che-Chun本研究以幸福感理論為根據,旨在探討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知覺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對幸福感之影響關係。以志願服務於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之志工,共計1,017位體育志工為研究對象母群體,於2010年5月3日至5月14日,透過問卷調查法得有效樣本470份,以瞭解志工在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幸福感之知覺現況,並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在身份背景上以女性、20歲(含)以下、就讀主辦賽會之學校、過去曾有擔任志工經驗者為多數,顯示本次研究之志工主要為主辦學校的大專學生志工為主力。 二、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在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幸福感之知覺評價皆介於「普通/不一定」到「同意/符合」之間,屬中等以上之程度,顯示仍有向上提升之空間。 三、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之性別、年齡、就讀學校、過去擔任志工經驗以及服務組別會影響其社會支持知覺。 四、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之性別、就讀學校以及過去擔任志工經驗會影響其工作滿意評價。 五、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之性別和就讀學校會影響其幸福感感受。 六、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對幸福感具解釋力。 基於上述結論,建議未來相關單位在志工的組織、培訓與管理上,應把三者時間拉長,作更有系統性的規劃與執行,並透過各種活動的參與進行評鑑,藉以維持志工間的橫向情感與凝聚力,並可針對志工工作態度或成效進行檢視,發揮綜效。Item 撞球運動參與者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2014) 郭周蓉; Kuo,Chou-Ju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之撞球運動參與者,其社會支持、流暢體驗及主觀幸福感之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撞球運動參與者之社會支持、流暢體驗及幸福感之差異、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之相關程度及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對主觀幸福感之預測力。以100-101學年度全國中等學校撞球錦標賽參賽國中學校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共發出問卷20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100%。將收集之數據以次數分配、描述性統計、t檢定、典型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隊友在訓練的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目標與技巧的平衡是最能表現出的流暢體驗,主觀幸福感受會因家人支持的感受增加而提升。 二、社會支持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九年級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七年級、每周平均練習時間3小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每周平均練習時間1小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高雄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三、流暢體驗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最佳參賽等級為全國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未參加過比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臺北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四、主觀幸福感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參加球隊時間1年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參加球隊時間2年的撞球運動參與者,七年級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八年級、最佳參賽等級為全國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參加縣市比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屏東縣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五、社會支持及流暢體驗間具有典型相關存在,當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導師支持」、教練支持」愈高,對流暢體驗的「動作與控制感」接受度也愈高。 六、社會支持的「隊友支持」、「教練支持」及流暢體驗的「目標與技巧的平衡」及「動作與控制感」對主觀幸福感的「學習滿意度與正向情緒」有預測力;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教練支持」及「隊友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負向情緒」有預測力;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對「整體主觀幸福感」有預測力。Item 社會體型焦慮、運動動機與主觀幸福感研究:自我寬容的調節效果檢驗(2016) 倪瑛蓮; Ni, Ying-Lien本研究主要立基於自我決定理論觀點,探詢年輕女性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間的運作機制及其自我寬容的調節效果。據此,研究一首先針對中文化自我寬容量表進行信效度檢驗。接續,研究二旨在檢驗運動動機是否中介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以提供實證支持社會體型焦慮經由運動動機而影響其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果,其次,檢驗自我寬容是否對社會體型焦慮與運動動機具有調節效果,再者,進一步檢驗自我寬容是否調節運動動機對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果,以提供實證支持自我寬容所具有的調節效果。本研究之兩個子研究皆採問卷調查法,研究一以310位之大專校院在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二則以270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之女大學生為樣本,分別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研究一結果顯示,中文化自我寬容量表具有良好之信、效度。另則,研究二發現,年輕女性運動動機會部份中介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關係。再者,自我寬容未能調節社會體型焦慮與運動動機的關係;然而,自我寬容中的自我仁慈與正念可分別調節社會體型焦慮與內在調節運動動機的關係。此外,自我寬容亦未能調節運動動機對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果,然而,自我仁慈與正念可分別調節內在調節運動動機對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果。據此,擁有較低程度自我仁慈與正念的個體,會因社會體型焦慮而產生較低內在調節運動動機,並連帶影響主觀幸福感。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設,有關研究結果的學理貢獻及實務應用將於內文一併討論,以做為研究人員在女性社會體型焦慮相關研究議題開拓之依循,同時,提供體育運動課程對於女性身體意象建立以及日後女性運動參與推廣之參酌。Item 休閒羽球參與者運動熱情、2×2成就目標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2016) 丁安陽; Ting, An-Yang幸福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人們可透過運動的參與來提高其個人幸福感,故本研究針對運動熱情及2×2成就目標這兩大指標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程度進行分析。本研究採立意抽樣以臺灣地區休閒羽球參與者為問卷調查受訪對象,問卷施測區域為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六都之主要羽球場,發出355份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300份,並採用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等統計方式,來了解運動熱情及2×2成就目標對受訪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我們將參與者熱情分為兩項指標:調和式熱情及強迫式熱情,而2×2成就目標分為四項指標:精熟趨近、精熟逃避、表現趨近及表現逃避。在本研究300筆樣本中男性及女性分別佔71.3%及28.7%,受訪者年齡主要集中在19~30歲、31~40歲及41~50歲,而平均運動年齡為14.07年,在控制受訪者之個人特質(性別、年齡及運動年齡)之下,本研究之迴歸結果發現運動熱情之調和式熱情及2×2成就目標之精熟趨近、精熟逃避及表現趨近,共四項預測變項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在運動熱情中,調和式熱情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影響。在2×2成就目標中,精熟趨近、表現趨近對主觀幸福感為顯著正相關,可以正向預測主觀幸福感,而精熟逃避對主觀幸福感卻有顯著負相關影響。而該四項有顯著影響的自變數當中,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最大為調和式熱情,其餘依序為表現趨近、精熟趨近及精熟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