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羽球雙打走位知覺訓練之探討
    (2009) 紀皓皎; Hao-Chiao Chi
    羽球運動是屬於開放性的快速運動,選手對於環境中恆定性訊息的偵測以增加環境賦使的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羽球雙打走位中,知覺與動作緊密地連結將有助於運動表現。目的:本研究探討球齡一年以上不諳走位者,在隊友接發球之情境下,進行發球起前三拍之羽球雙打走位影片知覺訓練之走位學習效果的探討,並進而瞭解學習遷移的情形。方法:16位球場走位前測正確率50%以下之大專生(平均球齡為2.25 ± 0.89年),依性別隨機分派至動作學習組、認知學習組,接受連續四天的影片走位知覺訓練與回饋,依據影片內容來學習走位。以組別、走位能力、學習效果、各拍判斷、不同隊形、不同球路情境為自變項,走位得分為依變項,進行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影片訓練有助於提升實驗參加者的走位學習,且走位認知能力優於走位動作能力;對於第二拍進攻隊形與防守隊形的走位學習皆有效;對於第三拍後接球情境的走位動作能力優於不接球情境的走位動作能力,且在不接球情境時走位認知能力優於走位動作能力,其中防守後不接球有走位認知能力卻無走位動作能力;對於各拍的學習皆有效,但是第三拍後走位判斷後測較第一拍後走位判斷、第二拍後走位判斷、第四拍接球判斷還差。結論:對於有經驗者而言,不論是以動作或是認知來學習,基本走位能力皆可透過四天的影片知覺訓練獲得提升,且皆能產生學習遷移,也呼應了Gibson提出的知覺與行動相互影響的概念;而對於較困難的走位(第三拍防守隊形後不接球的情境)則可能需要較長的訓練時間。
  • Item
    以動態光點探討羽球正拍擊球動作訊息
    (2008) 鄭光志; Kuang-Chih Cheng
    本研究的目的在透過動態光點的模式,針對羽球正拍擊球動作所產生的恆定性訊息進行分析探討。主要分為兩個實驗,實驗動作者為各6名羽球專長及非專長者,使用陀螺儀(GypsyGyro-18)及高速攝影機(200 Hz)拍攝墜球、殺球及高遠球正拍擊球動作,事後再將影片轉換為15個關節點的動態光點影片。實驗一:專家25名和非專家33名觀看144段動態光點影片,依據羽球擊球預備動作來判斷落點,結果顯示兩組雖無法精確判斷擊球落點,但仍有部分恆定訊息可做為推測的依據,專長選手辨識能力略優於非專長者,而辨識球路的得分率顯著高於辨識方向。實驗二:實驗動作者觀看72段動態光點影片,依據羽球擊球完整動作來判斷是否為自己的擊球動作,結果顯示動作者無法辨識自己的擊球動作型態,而且非專長者傾向將專長選手的動作誤認為自己的動作。綜合實驗結果,透過動態光點可提供與動作有關,但與個人特徵無關的重要訊息,而環境中訊息的恆定性是具有訊息模式的特殊性,環境賦使會影響對特殊訊息模式的偵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