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反客為主的休閒時代──旅遊部落客休閒生活之研究
    (2011) 張孜寧; Chang, Tzuning
    1990年代,操作簡單、設計方便的部落格(又稱網誌)在臺灣出現,部落格使用人口年年增加,部落格已改變大眾休閒生活及網路使用習慣,尤其是旅遊部落格,而有部分旅遊部落客在經營部落格有成後,索性辭去全職工作,而以旅遊休閒為業,並以部落格為謀生工具。本研究目的即針對三位離開職場的旅遊部落客,將剩餘時間使用在以自己深度休閒活動為主軸的自由業,進行觀察、深度訪談和部落格文本分析,並以史塔賓(Robert Stebbins)深度休閒理論(Serious Leisure)探討其休閒行為的意義。本研究結果發現:一、旅遊部落客將部落格視為拒絕資本社會工作異化的休閒工具。二、休閒行為意涵顯現旅遊部落客的自我價值,並在深度休閒活動中尋求此價值認同。三、旅遊部落客具有深度休閒者之特徵,除了心靈層面的收穫,旅遊部落客的持續利益還包括金錢收入。四、旅遊部落客符合史塔賓所稱「深度休閒者」與「工作狂」,此兩種角色對工作與休閒的界線認知差距極小,而其休閒生活轉變則是兩種身分的轉換。
  • Item
    深度休閒鳥類攝影參與者對無痕山林守則的同意程度之研究
    (2013) 榮明華; YONG, YARDLY
    數位攝影設備發展迅速,喜好鳥類攝影者能否同意主張生態活動者自律的無痕山林守則,值得深究。本研究旨在調查鳥類攝影參與者背景變項及其深度休閒特質對無痕山林守則之同意程度。在臺灣北部熱門拍鳥景點對鳥類攝影者抽樣問卷調查外,另於鳥類攝影網站徵求線上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386份。回收資料以SPSS統計軟體分析,運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階段集群分析法分析資料,結果發現:一、鳥類攝影參與者以40歲以上已婚男性退休族及服務業居多。二、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鳥類攝影參與者深度休閒特質有顯著差異。三、不同年齡、婚姻、職業的鳥類攝影參與者對無痕山林同意程度有顯著差異。四、深度休閒特質與無痕山林守則同意程度有中度正相關,即越具有深度休閒特質之參與者對無痕山林守則同意程度越高。本研究樣本多收集到北部地區活動者,後續研究可擴大至其他區域。
  • Item
    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者之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滿意度之研究
    (2013) 鍾聖偉; Shen-Wei Chung
    大型重型機車已是國內休閒遊憩活動的一環,且與其他冒險性休閒活動相同正朝向深度休閒發展。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國內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者特性與現況,並分析不同特性之參與者在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休閒滿意度上的影響與相關情形,採用立意抽樣方式針對台灣北部地區大型重型機車熱門路線活動之參與者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蒐集相關資料,共收集283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括生活型態量表、深度休閒量表、休閒滿意度量表與參與者特性等四個部分,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與一般標準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國內大型重型機車活動以男性,年齡層介於31~50歲之間、月收入40,001元以上,具有大專學歷且加入車隊的參與者居多;深度休閒中的「持續個人利益」構面和休閒滿意度相關程度最高;此構面亦最能有效預測參與者的休閒滿意度。「獨特的精神特質」可以有效預測「心理」與「放鬆」休閒滿意度;「顯著的個人努力」與生活型態中「尊容虛榮」構面可以有效預測「生理」休閒滿意度。本研究建議車隊組織於活動過程中,加入團體互動與自我省思的時間,正面加強參與活動後的持續利益,提升參與者滿意度,使參與者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努力於大型重型機車活動之中,以促進大型重型機車活動的推展。
  • Item
    運動舞蹈愛好參與者深度休閒及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2013) 吳潔萍; WU, Chieh-Ping
    本研究主要探討運動舞蹈者之參與行為、深度休閒及主觀幸福感情形。對象為大臺北地區的運動舞蹈愛好者,工具採用Gould等 (2008) 之18構面54題項深度休閒量表,以及「中國人幸福感量表」20題項,共回收有效問卷590份。研究結果發現: (1) 運動舞蹈參與者有陰盛陽衰及熟齡情形。 (2) 平均舞齡7.09年、練舞時數每週4.9時,顯示愛好者之規律且持續參與行為。 (3) 愛好者從運動舞蹈中獲得「自我享受及活力」最大,「財務回饋」最小。 (4) 幸福感受上,一般愛好者高於學校社團,已婚大於未婚,月收入高感受也較高。 (5) 深度休閒及幸福感在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下,參與行為因不同程度差別達到顯著性差異:已婚、自由業、月平均收入高者,深度休閒涉入程度也高。舞齡、練舞時數、表演及參賽得獎次數、舞蹈花費等越多,深度休閒特質越明顯。參賽及得獎次數高、舞蹈花費多、自評舞蹈「容易」,有較高的幸福感受。六、深度休閒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且深度休閒可以預測主觀幸福感,「努力及堅持不懈」是預測幸福感最有效的變項。 針對以上所得結果提出解釋外,並對研究結果的應用提出建議:鼓勵成人以深度休閒方式促進自我實現為號召,進行本項運動的推廣。同時,瞭解時下學生的參與動機、阻礙及滿意程度,兼顧舞蹈技巧學習及獲得樂趣下,促使其持續參與,將運動舞蹈視為終身學習的一項活動。由於運動舞蹈的投資花費因人而異,可將目標市場區分「具深度休閒之愛好者」、「一般參與者」,規劃適合行銷方案,滿足不同族群的運動舞蹈愛好者。而對熱衷運動舞蹈之學有專精的愛好者及業餘者,公部門可提供場域及資源,鼓勵其利用公餘時間義務教學,對本項運動之推廣將大有助益。
  • Item
    自行車運動觀光參與者之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研究
    (2009) 范智明; Fan,Chih-M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自行車運動觀光參與者:在人口特性、參與行為、深度休閒、社會資本及心流體驗上之特徵,與在深度休閒之涉入概況;並比較不同人口特性及參與行為在深度休閒、社會資本及心流體驗上之差異;以及探究參與者之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相互關係及預測能力。其中深度休閒係翻譯、引用Gould, Moore, McGuire,& Stebbins (2008) 編製的SLIM-54深度休閒量表。研究架構係從文獻中探討得來,透過問卷調查法及深度訪談法,以便利抽樣於現地及網路針對406名研究對象施測,回收率81.2%;並於台北、新竹及花蓮便利抽樣三個自行車焦點團體共15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經統計分析(描述統計、因素分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與訪談稿譯碼比對後呈現結果。結果發現: 一、人口特性:以男性、北部居民、20-39歲、大專以上學歷、工商服務及電子科技業及軍公教、單身及無子女者為大多數;收入呈常態分配。 二、參與行為:以兩年以下參與時間、一個以下同好團體、每週騎車一至二次、每次騎車一至三小時、一次以下大型賽會經驗居多數;絕大多數曾單次破百。 三、於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各萃取出四、九、六個構面;在社會資本最認同「活動規範」,最缺乏「主動及參與」;在深度休閒最認同「自我享受及富足」和「堅持努力」,最缺乏「財務回饋」;在心流體驗最認同「自發性體驗與回饋」,最缺乏「知行合一」。 四、自行車觀光參與者具有深度休閒之涉入。 五、人口特性之:(一)性別、婚姻及子女對社會資本構面;(二)年齡、婚姻及子女對深度休閒構面;(三)性別、年齡、教育、婚姻及居住地對心流體驗構面;有顯著差異。 六、參與行為之:(一)參加團數、週騎頻率、每次騎車時間、單次破百經驗及大型賽會次數,對社會資本構面;(二)所有項目對深度休閒構面;(三)參與時間、參加團體數量、每次騎車時間、單日破百及大型賽會,對心流體驗構面;有顯著差異。 七、人口特性及參與行為對三變項: (一)社會資本: 1.每週騎車二至四次擁有最高之社會資本。 2.參與行為對社會資本之影響較人口特性為大。 (二)深度休閒: 1.每週騎車三至四次,每次三小時以上,具五至十次單次破百經驗者,能獲最佳深度休閒效益。 2.自行車觀光對於「未滿20歲」青少年及「40-49歲」成人在深度休閒之「堅持努力」構面,極具影響。 3.參與行為對深度休閒之影響較人口特性為大。 (三)心流體驗: 1.每次騎車三小時或以上者,心流體驗較佳;想在自行車觀光 獲得心流體驗者,至少應單次破百乙次。 2.自行車觀光對於「未滿20歲」青少年及「40-49歲」成人在心流體驗之「全神貫注與潛在掌控」,極具影響。 八、社會資本與深度休閒有較高之中度相關 (r=.681),深度休閒與心流體驗有高度相關 (r=.701);另發現社會資本與心流體驗具有中度相關 (r=.514),為本研究特有之貢獻。 九、深度休閒會強烈影響心流體驗及社會資本;心流體驗會強烈影響深度休閒,社會資本對深度休閒有些微影響;社會資本與心流體驗有相關存在,但無法互相預測。 本研究結論為:自行車觀光參與者能藉由社會資本與深度休閒之互相影響使社會和諧,並藉由深度休閒增進心流體驗進使身心健康,政府及相關單位應重視自行車觀光參與者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發展。本研究有三項重要貢獻:瞭解與確認本研究架構各變項之差異與關係、首先發現社會資本及心流體驗之關係,以及藉深度訪談瞭解量化分析下之質性結果。最後本研究提出針對學術及實務界之建議。
  • Item
    自行車環島者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知覺風險之研究
    (2010) 游昌憲; Chang - Hsien Yu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自行車環島者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知覺風險之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對象為曾以自行車環繞臺灣一圈之騎乘者共計395人,研究時間為2010年3月25日至5月13日,研究方法則使用問卷調查法,內容包含:生活型態量表、深度休閒量表與知覺風險量表及背景變項等4個部分。並以SPSS 18.0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自行車環島者以男性為主,年齡曾主要介於21-40歲間。 二、環島使用天數大多利用6-14天完成,並以連續性一次完成。 三、每週騎乘頻率的多寡會明顯影響到「身體風險」與「功能風險」的程度。 四、自行車環島者之生活型態愈趨向主動積極時,其深度休閒的特質也會隨之突顯。 五、自行車環島者之深度休閒特質愈為明顯,將會降低個人在環島時之知覺 風險。   根據以上結果,自行車環島者在參與環島前,如能主動積極瞭解自行車知識並增加平日騎乘的頻率,深入瞭解自行車活動的樂趣,必能降低環島過程中所發生風險的機率,安全地感受自行車環島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