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六週不同轉動慣量之慣性式阻力訓練 對下肢肌力表現的影響
    (2013) 戴一涵; Tai, I-Han
    目的:欲了解使用不同轉動慣量之自主最快動作速度慣性式阻力訓練, 對於其造成的訓練效果進行分析比較。方法:35名健康男女參與本研究, 使用轉動慣量可調整之自製慣性式阻力訓練器材,各組別給予不同的轉動 慣量訓練並紀錄三週以及六週的等長及等速肌力測試結果,並使用二因子 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法比較不同轉動慣量組間以及訓練前後的差異。結果: 等長收縮肌力訓練後皆有顯著增加,但不同轉動慣量組別間並無差異;低 等速向心肌力測試方面,組別間及訓練前後皆無顯著差異,而離心肌力測 試訓練後皆有顯著增加,但組別間並無差異;高等速向心及離心肌力測試 方面,訓練後皆有顯著增加,但組別間並無差異;肌電圖表現不論中位頻 率或平均功率頻率皆顯示下降。結論:六週慣性式阻力訓練能有效增加自 主最大收縮力量,而且在高測試速度動作表現上由於向心或是離心收縮的 肌肉能力都可有效提升。因此建議應藉由調整轉動慣量大小,達到低於其 目的的速度再進行自主最快的動作訓練,以獲得較佳的訓練結果。
  • Item
    外肌肉系統應用於機能壓力服飾穿著效能評估
    (2015) 李啟賓; Lee, Chi-Pin
    目的:利用牽張縮短循環概念,針對日常運動常使用的股四頭肌和腓腸肌,設計具有外肌肉線條功能的機能壓力服飾,希望能輔助運動表現。故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此款機能壓力長褲對於運動表現的功效。方法:招募12名健康男性,所有受試者皆隨機穿著三款長褲,包含機能壓力褲、市售CW-X以及寬鬆長褲,依序進行膝關節等速肌力、爆發力、肌肉震動和關節穩定測試。統計使用重覆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The repeated-measures one-way ANOVA) 了解三款不同長褲的差異,所有統計水準訂為α = .05。結果:機能壓力褲在膝關節屈曲─伸展的慢速等速肌力表現和蹲踞跳的跳躍高度顯著優於市售CW-X褲和寬鬆褲,但在快速等速肌力表現三款服飾都無顯著差異;此外在肌肉震動中,只有部分動作型態和肌肉部位有達顯著差異;而膝關節位移量三款長褲並無顯著差異。結論:利用牽張縮短循環概念,設計出外肌肉系統輔助肌肉收縮的機能壓力長褲,可以增加慢速肌力表現,未來更可以依照不同的動作特性,開發不同功能的機能服飾。
  • Item
    優秀高中女子壘球選手下肢等速肌力之研究
    (2006) 王翔; Hsiang Wang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壘球選手下肢膝關節等速肌力之最大力矩及肌群比值。以高中女子壘球選手16名為施測對象,平均年齡16.81±0.83歲,身高162.06±6.72公分,體重59±8.41公斤,球齡4.44±1.03。下肢膝關節等速肌力測驗部分利用Biodex System 3 Quickset等速測力儀測量慣用腳及非慣用腳之最大力矩,進行60°/s 、180°/s 及300°/s三種角速度測驗,每種角速度皆反覆五次。測驗結果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各參數差異之顯著性,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發現,無論慣用腳或非慣用腳之膝關節最大力矩,在不同角速度下,伸展肌群均顯著大於屈曲肌群(p< .05),且最大力矩值與伸屈肌差值隨角速度增加而降低。在肌力比值部分,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屈伸肌比值隨角速度增加而提升;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對稱肌群肌力比值差異為1-7 %。結果顯示,慣用腳及非慣用腳各角速度之F/E ratio均符合文獻所提之平衡範圍,左右對稱肌群之E/E ratio和F/F ratio差異皆低於10 %,顯示本研究中之女子壘球選手肌力均達到良好的平衡狀態。
  • Item
    不同蹲踞式起跑之下肢肌電訊號與等速肌力特徵分析
    (2011) 吳光亞; Wu, Kuang-Ya
    目的:探討不同蹲踞式起跑於起跑出發階段之運動學參數與下肢肌群肌電訊號間之差異及與下肢等速肌力之相關。方法:以短距離田徑男選手7名為研究對象,利用高速攝影、肌電系統以及等速肌力測定儀,擷取選手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所產生之運動生物力學參數。繼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進行F考驗,本實驗將顯著水準訂為α=.05,參數如達顯著水準,則進行事後比較。事後比較則採用(LSD)法進行。結果:運動學部分,膝關節角度在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下前腳關節角度為85~95度,後腳關節角度為125~139度,長式起跑在起跑出發後第一步離地瞬間重心高度變高,第一步步幅大於短式及中式起跑方式,在第二步著地瞬間左膝、踝關節角度明顯增加。肌電訊號部份,受試者在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時慣用腳(後腳)肌電訊號類似且一致性,隨著起跑板間的距離增長,股外側肌在起跑預備期扮演重要的角色。等速肌力部分,透過不同角速度下之等速肌力訓練,可提升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的重心水平速度表現。結論: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都很適合選手使用,教練需透過平時訓練找出真正適合選手的起跑方式,才能幫助選手創造佳績。
  • Item
    跳遠選手膝關節屈伸肌比值之分析
    (2005) 王國慧
    摘 要 目的:分析大專與高中跳遠選手膝關節等速向心之屈/伸肌比值、最大力矩以及慣用腳/非慣用腳對秤肌群肌力之差異,並探討最大力矩、屈/伸肌比值與運動表現之相關。方法:以9名大專組 (年齡:21.6±2.6歲、身高:176.2±5.0公分、體重:68.4±5.0公斤、訓練年數:8±2.1年、運動成績:6.95±0.38公尺) 與9名高中組 (年齡:16.9±0.8歲、身高:176.1±4.7公分、體重:69.7±5.6公斤、訓練年數:4.9±1.4年、運動成績:6.40±0.37公尺)跳遠選手為研究對象。所有受試者均進行3次 ( 60˚/s ) 與5次 ( 120˚/s、180˚/s及240˚/s ) 等速向心最大努力收縮之測驗。以獨立樣本t考驗比較大專組與高中組跳遠選手在不同角速度下膝關節肌群肌力比值與最大力矩之差異,再以Pearson's積差相關探討最大力矩、屈/伸肌比值與運動表現之相關。所有顯著水準設為α=.05。結果:本研究發現高中與大專組之最大力矩、屈/伸肌比值及慣用腳/非慣用腳肌力比值無顯著差異 (p>.05)。慣用腳與非慣用腳的伸肌皆大於屈肌,但無顯著差異 (p>.05)。屈/伸肌比值為58.78~101.11%、伸肌/伸肌比值為95.52~105.01%與屈肌/屈肌比值為90.30~99.18%。最大力矩、屈/伸肌比值與運動表現無顯著相關。結論:屈/伸肌比值均符合肌力平衡範圍,慣用腳/非慣用腳肌力比值差異皆相近或低於10%。本研究所得之屈/伸肌比值可提供檢視肌肉不平衡之參考指標,以預防傷害產生。
  • Item
    從事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下階梯著地動作之影響
    (2011/08-2012/07) 黃長福
    背景:藉由主動從事太極拳運動減緩老化所造成的運動能力退化,期望能提升運動能力、減少下階梯時可能跌倒的風險與衝擊力。目的:本研究主要透過運動生物力學分析,探討參與太極拳運動老年人在功能性動作控制上的效益。方法:規律從事太極拳運動老年人15位為研究對象,與先前計畫之無運動組老年人14位進行比較。以Vicon攝影機、兩塊測力板與Noraxon無線肌電同步收集下階梯著地與著地後前行的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參數進行分析探討,並以Biodex量測膝關節與踝關節之等速肌力。結果:太極拳組下階梯時有較快速度,著地時有較大跨步長、水平地面反作用力與μr FS。前導腳除了矢狀面踝關節力矩外,在矢狀面的關節活動度、關節力矩與無運動組沒有差異;太極拳組在著地時的衝擊力與負荷率較小,且踝關節有較多緩衝的趨勢。在著地後前行動作上,太極拳組有較大推進力、步長;在支撐腳上,太極拳組有較大矢狀面髖、踝關節活動度與關節力矩,且髖關節在額狀面提供更多的緩衝。太極拳組膝(伸展/屈曲)、踝關節(蹠屈/背屈)等速肌力為149.8%、85.0%、64.7%、32.4% (TQ/BW)。結論:太極拳這項運動對於老年人在下階梯著地與著地後前行的動作上,無論是減緩衝擊、或是在前行的動作轉換上,皆有良好之效果。
  • Item
    八週太極拳訓練對老年女性下肢肌力與平衡表現之影響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0-03-01) 黃泰諭; 方進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