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跳遠踏板起跳階段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2007) 高崇壽; CHUNG-SHOU KAO
    跳遠依運動技術分析可分為助跑、起跳、空中動作、落地四個階段結合成跳遠的過程。其中以助跑與起跳階段對跳遠的過程最為關鍵,利用助跑速度,起跳腳以全腳掌踏板時,做出快而有力爆發性地完成起跳,創造較大的起跳瞬間重心速度及起跳角度。優秀跳遠選手常常也是好的短跑選手,但優秀的短跑選手不一定是好的跳遠選手,原因何在? 研究目的:在探討優秀跳遠選手與短跑選手(非跳遠專長)踏板起跳時,在執行跳遠之運動及內、外力特徵。研究方法:一台Redlake高速攝影機(125Hz)拍攝踏板起跳動作與一塊Kistler測力板(1250Hz) 同步、另一台SONY數位攝影機(60Hz) )拍攝助跑最後兩步動作,以Kwon3D 影像分析軟體處理並以Butterworth 4th-order Zero Lag Digital程式(cutoff frequency:6Hz)進行修勻。結果:優秀跳遠選手在跳遠成績、起跳瞬間重心垂直速度、起跳角度、踏板起跳階段重心垂直速度變化量、踏板瞬間髖關節淨力矩、髖關節功率、支撐瞬間踝關節功率顯著大於短跑選手。在相關统計方面,最後第二步最大水平重心速度、踏板瞬間重心水平速度、起跳瞬間重心垂直速度、重心合速度、起跳角度、踏板起跳階段重心垂直速度變化量、水平總衝量、制動衝量、推蹬衝量、垂直總衝量、踏板瞬間踝關節淨力、髖關節淨力矩、髖關節之功率、支撐瞬間踝關節功率與跳遠成績呈顯著正相關。踏板起跳階段重心水平速度變化量、支撐時間、最大垂直力量值所產生時間、推蹬時間、支持瞬間髖關節淨力、踏板瞬間膝關節淨力矩與跳遠成績呈顯著負相關。結論:在相同助跑速度之下,跳遠選手在跳遠成績優於短跑選手,在於跳遠選手有較佳的起跳瞬間重心垂直速度、起跳角度、踏板起跳階段重心垂直速度變化量、較短支撐時間和推蹬時間、有較佳的踏板瞬間髖關節淨力矩、髖關節功率、支撐瞬間踝關節功率及有較小的踏板瞬間膝關節淨力矩。
  • Item
    優秀女子選手跳遠動作生物力學分析
    (2006) 陳建勳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分析女子跳遠選手助跑、起跳與空中動作,以提供教練、選手訓練之參考。以三部每秒60張畫面的攝影機 (Sony), 拍攝九十四年國際田徑邀請賽女子跳遠決賽八位選手為受試者(平均身高1.67cm、 體重56.8kg),以Dempster (1955)14個肢段、21個關節點的人體模型,透過Kwon3D動作分析器對選手最佳比賽成績施以二度空間的影片分析,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探討參數與成績之間關聯性,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女子選手受試者均以倒數最後一步步幅最小,其中在倒數第二步 步幅與成績達顯著相關。 二、助跑最後十公尺速度較文獻研究之優秀選手慢,顯示速度是影響 受試者成績主要因素之一。 三、在起跳垂直速度較小情況下,顯示受試者無法有效將肌肉彈性位 能轉換成垂直動能,導致起跳垂直效果不佳。 四、由髖膝踝關節角度變化,發現膝踝關節為主要緩衝垂直力量關節。 五、受試者在空中時間均與成績達顯著相關,延長空中時間將可提昇 成績表現。 六、支撐階段擺動腿角速度緩衝期均大於蹬伸期,其中受試者在緩衝 期與垂直速度及成績達高度相關意義。 七、受試者擺動腿擺動幅度與起跳腿髖關節達高度相關,較大的擺動 腿幅度將能夠提高起跳腿伸髖動作,增加起跳騰起角度。 建議增加選手腿部肌力、擺動速度、幅度訓練,以提高垂直速度及起跳角度。 關鍵詞:跳遠、擺動腿、角動量
  • Item
    跳遠選手膝關節屈伸肌比值之分析
    (2005) 王國慧
    摘 要 目的:分析大專與高中跳遠選手膝關節等速向心之屈/伸肌比值、最大力矩以及慣用腳/非慣用腳對秤肌群肌力之差異,並探討最大力矩、屈/伸肌比值與運動表現之相關。方法:以9名大專組 (年齡:21.6±2.6歲、身高:176.2±5.0公分、體重:68.4±5.0公斤、訓練年數:8±2.1年、運動成績:6.95±0.38公尺) 與9名高中組 (年齡:16.9±0.8歲、身高:176.1±4.7公分、體重:69.7±5.6公斤、訓練年數:4.9±1.4年、運動成績:6.40±0.37公尺)跳遠選手為研究對象。所有受試者均進行3次 ( 60˚/s ) 與5次 ( 120˚/s、180˚/s及240˚/s ) 等速向心最大努力收縮之測驗。以獨立樣本t考驗比較大專組與高中組跳遠選手在不同角速度下膝關節肌群肌力比值與最大力矩之差異,再以Pearson's積差相關探討最大力矩、屈/伸肌比值與運動表現之相關。所有顯著水準設為α=.05。結果:本研究發現高中與大專組之最大力矩、屈/伸肌比值及慣用腳/非慣用腳肌力比值無顯著差異 (p>.05)。慣用腳與非慣用腳的伸肌皆大於屈肌,但無顯著差異 (p>.05)。屈/伸肌比值為58.78~101.11%、伸肌/伸肌比值為95.52~105.01%與屈肌/屈肌比值為90.30~99.18%。最大力矩、屈/伸肌比值與運動表現無顯著相關。結論:屈/伸肌比值均符合肌力平衡範圍,慣用腳/非慣用腳肌力比值差異皆相近或低於10%。本研究所得之屈/伸肌比值可提供檢視肌肉不平衡之參考指標,以預防傷害產生。
  • Item
    不同項目選手在跳遠踏板起跳腳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 2007-07-01) 高崇壽; 黃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