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急性中等強度持續性運動與高強度間歇運動對情感性疾患族群抑制控制、憂鬱心情、愉悅感與血乳酸之影響:事件關聯電位研究
    (2024) 潘彥智; Pan, Yan-Zhi
    情感性疾患 (mood disorder) 在全球之高盛行率,造成對經濟與醫療成本的龐大負擔,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照護議題。情感性疾患目前兩項主要之治療方式 (身體治療與心理治療) 都有其限制,健身運動對於情感性疾患之效益引起學者關注。聚焦情感性疾患族群之研究發現,進行中等強度持續性運動與高強度間歇運動能改善其憂鬱症狀以及其他健康指標,但臨床情感性疾患族群進行單次高強度間歇運動的效益之探討仍有所不足。故本研究希望比較臨床情感性疾患族群進行高不同情境介入後抑制控制、憂鬱心情、愉悅感與血乳酸差異,並以神經電生理指標,探討背後可能機制。本研究共招募23位平均年齡36.3歲之臨床情感性疾患族群 (男:5;女:18),進行單次20分鐘之高強度間歇運動、中等強度持續性運動與控制情境介入,於介入前後進行憂鬱心情、愉悅感與血乳酸測量,並於介入後進行叫色測驗與腦波記錄。結果發現單次20分鐘中等強度持續性運動可以顯著提升愉悅感和增加P3振幅,單次20分鐘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顯著提升愉悅感與血乳酸。本研究顯示兩種運動情境相較控制情境無負面影響並提升愉悅感,且有作為輔助治療手段的潛力,故可依自身喜好與目的選擇健身運動形式,獲取健身運動的額外效益。
  • Item
    應用穿戴裝置輔助量化軍事人員身體活動量之研究
    (2023) 蔡偉奇; Tsai, Wei-Chi
    全球軍事人員體重超重愈益嚴重,近年台灣軍人身體質量指數(BMI)逐年攀升,異常人數已超過萬人,在軍事訓練執行中存有極高的傷害風險。透過穿戴式裝置輔助量化身體活動量強度(運動負荷Player Load, PL),同時達成BMI改善,降低因異常所衍生國安危機。目的:應用穿戴裝置結合慣性感測器(IMU)與光體積變化描記器 (Photoplethysmography, PPG)系統,量化不同BMI軍人其身體活動量之差異,由監控操作身體活動量強度負荷改善軍人BMI,提供未來制定國軍訓練處方之依據。方法:受測者均進行身體組成(InBody 270)和運動表現(體能三項測驗: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及3000公尺跑步) 前、後檢測,實驗期間皆配戴使用多功能智慧穿戴裝置,實施心率和身體活動量強度(PL)監測與介入。第一階段實驗,招募62位軍人,BMI正常30位(18.5 kg/m2 ≤ BMI<28 kg/m2)與過重32位(BMI ≥ 28 kg/m2)兩組,進行四週監測實驗組與對照組其身體活動量強度的差異,將結果作為實驗二身體活動量強度之操作基準。第二階段實驗,操作、監控身體活動量強度改善軍事人員之BMI,招募60位軍人(BMI ≥ 28kg/m2),隨機分實驗組(控制每日身體活動量)與對照組(不控制身體活動量)各30位。結果:本研究結果,第一階段,InBody 細項指數與身體活動量強度具有顯著差異。第二階段,經過四週監測和身體活動量強度介入,InBody細項指數與國軍體能三項表現,具有顯著差異。結論:運用IMU與PPG系統即時監控身體活動量強度,有效量化不同BMI軍人每日身體活動量強度之差異。經由身體活動量訓練處方介入與監控平台管理,有效改善國軍人員身體質量指數。
  • Item
    應用局部定位系統於三維訓練負荷之研究
    (2021) 林羿志; Lin, Yi-Chih
    局部定位系統 (Local positioning system, LPS) 已被廣泛用於追蹤選手的位移數據,量化身體活動量,以及比賽時的戰術評估。LPS可作為客觀獲取選手行為訊息的工具,像是量化團隊訓練時的外在負荷。目的:本研究目的應用局部定位系統 (LPS) 結合慣性感測器 (IMU) 的運動員追蹤系統,評估訓練的內在與外在負荷關係,觀察外在負荷預測內在負荷的解釋力,進而探討LPS結合 IMU 系統於室內場地量測外在負荷的應用性。方法:15名大專男子羽球校代表隊選手,左肩配戴Goalgo T1感測器 (LPS結合IMU),下背配戴Capture. U感測器,胸前配戴胸帶式心率感測器 (Polar H10) ,進行羽球單打與雙打模擬賽。LPS、IMU與心率同步收集資料,計算訓練衝量值 (TRMP) 及運動自覺強度 (RPE) 分數,並以加速度計算Player Load與三軸向負荷。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單打與雙打於負荷、強度、移動距離及速度達顯著性差異 (p<.05)。單雙打的的移動距離與Banister’s TRIMP達顯著高度相關 (r= .837, r= .854 , p <.05),逐步迴歸分析對單打的預測力為70% (R2= .700),對雙打的預測力為73% (R2=.730)。單打的移動距離與session-RPE達顯著高度相關 (r= .748, p <.05),雙打的逐步迴歸分析垂直負荷與速度對session-RPE的預測力為75% (R2= .748)。結論:LPS結合IMU追蹤選手在場上的水平移動情形與垂直負荷值,可作為預測羽球專項訓練過程的TRIMP,監控選手的活動情形及量化室內三維訓練負荷。
  • Item
    比較加速度強度指標間在不同運動下之差異
    (2020) 姜俊瑋; Chiang, Chun-Wei
    近年來,運動時強度的界定已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準確的監控強度不只能提升運動表現,也可能降低運動傷害發生之機率。利用加速規計算強度指標的演算法有非常多種,如:Player Load、MAD (Mean Amplitude Deviation)等,以上指標在特定運動對於強度指標間的關係已有研究證實。然而,在指標間的差異與適用運動尚未有統整性的討論。目的:在不同運動下,利用加速規不同方法計算運動強度,比較指標間的差異。方法:招募15位受試者,配戴胸帶式心率帶於胸前與九軸IMU (Naxsen 9X, SIPPLink, Taiwan)放置於左手手腕、軀幹及右腳脛骨。收取羽球操(米字步)、跑步、籃球操(防守動作、投籃、跳耀等)三項運動試驗下的心率與加速度數據,加速度以10Hz低通濾波後,計算Player Load、MAD。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比較不同強度下心率之差異,再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加速度指標與心率間的相關性。結果:羽球試驗中兩項指標皆為放置於手部的加速度與心率有較高的相關性,跑步放置於手部的PL數值與心率有較高的相關性,籃球試驗中,兩種指標在三種放置位置下與心率都有高度的相關。結論:羽球與跑步兩種運動的加速規最佳放置位置為手部,籃球運動則不論部位,兩種指標皆適合使用。本實驗也發現,不管是Player Load或是MAD都需要放置於加速規數據變化較明顯之位置,才能使強度監控上有更準確的數據,未來在監控運動的選擇上,若要使用Player Load或MAD,該運動包含更多樣且動作較大的動作會是較適合之選擇。
  • Item
    長期阻力運動與慢跑訓練後能量消耗之差異
    (2012) 劉水育; Shui-Yu Liu
    長期規律運動是改善身體組成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要比較不同類型運動之效益,運動強度的設定是關鍵。阻力運動都以最大肌力或反覆次數來訂定,而有氧運動則以最大攝氧量、心跳率為主。如能以運動時能量消耗為判定標準,將便於進行比較。目的:探討阻力運動與慢跑在相似的能量消耗下,為期8週訓練對能量消耗與身體組成之差異。方法:招募過往有從事阻力運動或慢跑經驗者各10名進行分組;依阻力訓練組運動時的能量消耗來安排相似運動量於慢跑組,藉以比較訓練後的能量消耗及身體組成之變化。結果:8週後的能量消耗,阻力訓練組(59.9 ± 4.3 kcal)與慢跑組(65.2 ± 4.8 kcal)無顯著差異(ρ > .05);雖兩組間身體組成無顯著差異(ρ > .05),但兩組內的體重皆達顯著下降(ρ< .05)。結論:在相似的能量消耗下進行不同的運動訓練,並不會影響能量消耗與身體組成。
  • Item
    甲乙組桌球選手競賽狀況能量消耗之比較研究
    (2012) 陳嘉偉; Jia-Wei Chen
    目的:比較甲乙組桌球選手在模擬比賽中能量消耗、運動強度的差異及不同位置能量消耗之差異。方法:以甲乙組大學男性桌球校隊各10名為研究受試者,運用三軸加速規RT3配戴於腕、肘及腰部,監測20分鐘模擬比賽中的能量消耗及運動強度。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和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兩組間各變項之差異。結果:甲乙組能量消耗分別為134.74 ± 36.94 kcal與108.35 ± 33.61 kcal;運動強度則分別為5.85 ± 2.61METs與4.99 ± 2.4 METs。甲乙組選手能量消耗及運動強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p > .05)。甲乙組選手中度及重度運動總時間沒有顯著差異,但輕度運動總時間,乙組9.6分鐘顯著高於甲組3.0分鐘( p< .05)。組別與不同部位之間無交互作用,兩組間能量消耗亦無顯著差果,但是組內不同部位達顯著,手腕部位的能量消耗顯著高於手肘與腰部 (p < 0.5)。結論:20分鐘模擬比賽中,不同技術水準之兩組桌球選手能量消耗及運動強度並無差異,但甲組選手輕度運動時間顯著少於乙組,手腕之能量消耗高於手肘及腰部。
  • Item
    遞減強度的長時間持續跑步對脂肪代謝的影響
    (2008) 陳奐杰; Huan-Chieh Chen
    目的:探討固定強度運動 (constant intensity exercise, CIE) 與遞減強度運動 (gradual intensity decrement exercise, GDE) 兩種模式在長時間持續跑步 (60分鐘) 的脂肪代謝與能量消耗之變化。方法:以12名健康男性為受試者 (年齡 25.2 ± 2.4 歲、身高 176.9 ± 6.6 公分、體重 70.2 ± 9.0 公斤、身體質量指數 22.5 ± 3.8 kg/m2、體脂肪 17.6 ± 5.2 %、最大攝氧量 48.2 ± 5.3 ml/kg/min),採重複量數設計,依照平衡次序法進行兩種不同模式運動。CIE與GDE之間休息7天。實驗數據均以平均數 + 標準差表示,分別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訂於α=.05。結果:能量消耗方面,CIE在第20~30分鐘 (122.8 ± 26.9 kcal)、第40~50分鐘 (124.1 ± 23.5 kcal) 與第50~60分鐘 (124.9 ± 23.6 kcal) 顯著高於GDE (114.1 ± 24.3、103.0 ± 23.8、102.8 ± 25.3 kcal)。能量消耗累積量,CIE (736.2 ± 149.3 kcal) 顯著高於GDE (673.0 ± 137.5 kcal)。總能量消耗,CIE (1600.1 ± 323.7 kcal) 顯著高於GDE (1283.3 ± 228.0 kcal)。脂肪利用方面,在呼吸交換率的比較上,GDE在第40~50 (0.80 ± 0.06) 與50~60分鐘 (0.79 ± 0.06) 顯著低於CIE (0.83 ± 0.06、0.83 ± 0.06)。以脂肪為來源的能量消耗量,CIE與GDE的比較上並無顯著差異。脂肪累積代謝量與脂肪利用比率同樣未達顯著差異。但隨著運動時間的增加,兩者的脂肪利用均有上升的趨勢。自覺努力程度方面,GDE在第20~30 (10.6 ± 1.4)、30~40 (10.8 ± 1.9)、40~50 (10.4 ± 2.2)、50~60 (10.3 ± 2.4) 分鐘顯著低於CIE (12.0 ± 1.9、12.3 ± 2.2、12.7 ± 2.4、13.0 ± 2.6)。結論:持續跑步60分鐘,CIE的能量消耗雖然較多,但以脂肪為來源的利用量兩者並無差異。兩種模式均隨運動持續時間的增加而提升脂肪利用。在脂肪利用方面,GDE與CIE效果是相當的。GDE模式由於強度遞減,有助於延長更多的運動持續時間。因此強度遞減的運動模式是可以提供給民眾多一項選擇的。
  • Item
    高職學生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運動強度之比較研究-以國立秀水高工為例
    (2010) 劉俊佑; Chin-Yu Liu
    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國立秀水高工九十八學年度在學一般學生30位及輕度智能障礙學生30位,合計60位男學生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6.45歲,平均身高169.75公分,平均體重67.66公斤。以三軸向身體活動量測量器(RT3)比較以下差異:一、在校期間身體活動量及運動強度;二、在校課間時間身體活動量及運動強度;三、在校體育課身體活動量及運動強度。以獨立樣本t考驗方式研究所得結果如下:一、在校期間兩組身體活動量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在運動強度部分一般學生組在重度運動強度時間上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組男學生。二、在校課間期間兩組身體活動量並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在運動強度部分一般學生組在中度運動強度時間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組。三、在體育課期間身體活動量,一般學生組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組男學生,在運動強度部分一般學生組在重度運動時間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組,在久坐時間則顯著低於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