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臺灣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育模式發展之可能性-以基層教練視角為例
    (2020) 邱冠瑋; Chiu, Kuan-Wei
    青少年足球選手人才培育的觀念在國際間已然被廣泛地討論。而在培育的過程中,運動科學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臺灣能否發展出青少年足球選手人才培育模式以及探究運動科學介入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育模式的重要性。本研究針對在臺灣深耕多年有經驗的8位基層教練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並將訪談結果對比日本以及荷蘭對於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育以及運動科學介入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育的模式,以期找出臺灣可借鑑之處。結果:在整體環境層面上,職業化、足球文化的建構是臺灣目前所缺乏的;在制度層面,則主要是政策的長遠性、聯賽賽制的改革以及訓練場地的品質需要重視;在人才體系層面上,則要重視教練的養成以及規劃出一貫的訓練體系;在運動科學層面,則是在專業人才以及經費的缺乏、缺乏人才資料庫的建置和專項化研習的制度是目前臺灣青少年足球在人才培育發展的挑戰。結論:臺灣有可能發展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育的模式,但這需建立在一系列長期的規劃上;在運動科學的層面上,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相信投入更多資源在臺灣的青少年足球的發展,會有助於逐步提升臺灣足球的競爭力。
  • Item
    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現況的批判與省思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1-09-01) 卓俊伶
    體育與運動科學是一個以身體活動爲本質,跨學科與跨專業的學域,各學科研究所建構的知識體系,具有獨特性。本文以臺灣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爲範圍,提出國科會體育學專題研究計畫與兩個主要學術期刊的計量分析,發現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呈正面發展之現況,續之以批判思考方式,對體育學報與大專體育學刊已刊登論文,提出可資改善之處與建議。最後,對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的省思,提出:(一)考量以人與身體活動爲本的科學研究,有其個人知識與不易絕對客觀的限制;(二)建議採行實證手段,並且進行轉譯研究;與(三)遵守學術研究倫理規範的重要性。
  • Item
    運動科學及運動訓練整合實驗計畫
    (1999/07-2000/06) 林德嘉; 謝伸裕; 卓俊伶; 黃長福; 許義雄
    發展運動科學研究,是目前世界運動強國積極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儼然形成運動場外的另一種競賽, 其為的就是將科學研究的結果提供運動訓練界參考以增進表現。國內近年來的科學研究及運動競技成績 已分別大有進展,為了落實運動訓練成效與再提昇運動競技實力,本研究嘗試性地提出此一整合型計劃 ,期望以運動科學的技術作為運動訓練的基礎及後盾,提供科學化的實質建議並解決教練及選手們在訓 練上所遭遇的問題,為日後各項競技運動集訓的策略及方法奠定實際操作的基礎。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優秀的排球、游泳、跆拳道、鏈球與男子十項全能等項目的選手,共約20名。將以運動 生理學(肌肉工作能力評估、血液生化分析、營養評估等)、運動心理學(身心平衡技巧、身體知覺技 巧、情緒危機處理等)及運動生物力學(高速攝影法、測力板計量分析法、肌電訊號分析法)三方面質 及量的方法提供教練及運動員在生理、營養、心理技能、身體自覺、運動傷害及運動技術等方面的資訊 。望能提供正確的觀念與及時精確的回饋以修正訓練,協助優秀運動員突破瓶頸,為提昇我國運動競技 能力盡一分力量。本研究預期目標如下: 運動生理方面- 提昇高水準運動員在肌力、心肺功能等重要的生理指標,避免疾病感染、避免過度訓練及掌控營養 的平衡與增補。 運動心理方面- 開發身體知覺、改善身體控制能力及預防心因性壓力以預防運動傷害,並提昇壓力管理的能力。 運動生物力學方面- 長期追蹤優秀運動員的技術表現,提供教練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生物力學參數等指標,使其能更客觀 的掌握選手在訓練過程的技術變異。
  • Item
    運動科學人員之培養
    (教育部體育署, 1986-09-01) 方進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