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垂直跳動作推估下肢最大肌力(2022) 許欽幃; Hsu, Chin-Wei前言:肌肉力量是賽場上的重要身體能力,傳統會以深蹲1RM重量作為檢測下肢最大肌力進步的指標。隨科技發展各類儀器也被用於檢測中,雖能得到更多力量相關表現參數,但仍無法解決費時且易受限於器材的缺點,因此似乎需要找到一個更為方便、準確的最大肌力檢測方式。目的:以慣性感測器(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蒐集垂直跳躍動作時的加速度,並將其與測力板之地面反作用力訊號界定為各項運動表現特徵參數,以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方法:招募13名有重量訓練經驗之健康受試者,將慣性感測器配戴於受試者薦椎,請其在測力板上進行各3次最大努力的反向跳 (Counter Movement Jump, CMJ) 及下蹲跳 (Squat Jump, SJ) ,擷取資料經濾波後將訊號界定為直接、間接參數,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表示各參數與實際最大肌力的相關性,再將各參數以逐步迴歸分析,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實際值和推估值之間的誤差,並找出較適合推估下肢肌力的跳躍模式。結果:以測力板之CMJ、SJ力量特徵參數推估全體受試者之下肢最大肌力誤差分別約為9~10及13~14公斤、以IMU推估之誤差分別約為11~12及17~18公斤。以測力板之CMJ、SJ運動表現特徵參數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受試者其誤差約為2~3及6公斤,而用IMU僅能以CMJ推估,誤差為4~5公斤。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受試者僅能以測力板之SJ峰值功率推估,誤差約在4公斤。結論:測力板及IMU均能作為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之工具,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族群適合以CMJ推估,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族群適合以SJ推估。Item 六週慣性式阻力訓練對競技體操選手下肢運動能力表現之影響(2022) 張峻珉; Zhang, Jun-Min摘要 目的:探討六週不同強度慣性式阻力訓練對競技體操選手下肢運動能力表現之影響。方法:招募28名體操運動員為本研究實驗對象,在實驗開始之前會進行前測,流程為最大肌力 (1RM背蹲舉)、爆發力 (下蹲跳)、速度 (30公尺衝刺)、敏捷 (折返跑) 以及平衡能力 (單腳平衡),前測結束後再隨機分配為低慣量組 (0.001 kg·m2)、中慣量組 (0.025 kg·m2)、中高慣量組 (0.05 kg·m2)、高慣量組 (0.075 kg·m2)。各組每週訓練2次,每組8下,共4組,組間休息2分鐘,共為期六週。各組經訓練後,進行相同測驗和資料收集,並使用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統計分析來進行比較。結果:最大肌力表現,中高和高慣量組均有顯著優於前測之情形,並皆顯著優於低慣量組。爆發力表現,中高慣量組均在起跳力量、最大高度、發力率上顯著優於前測;高慣量組僅在最大高度顯著優於前測。速度表現,在10-30公尺加速爆發力上,中高和高慣量組顯著優於前測。敏捷表現上,中高慣量組有顯著優於前測。平衡表現上,開眼單腳平衡-前後軸高慣量顯著優於前測;閉眼單腳平衡-前後軸及左右軸,低和高慣量顯著優於前測。結論:六週中高強度 (0.05 kg·m2) 之慣性式阻力訓練能有效提升體操選手下肢最大肌力、爆發力、速度和敏捷表現,以及高強度 (0.075 kg·m2) 之慣性式阻力訓練能有效提升體操選手下肢最大肌力和爆發力表現。Item 12週中強度漸進阻力訓練對高齡者賀爾蒙與肌肉適能之影響(2020) 林建廷; Lin, Chien-Ting背景:人類隨年齡增長,逐年有肌肉適能 (肌肉力量、肌肉質量、肌肉功能) 減退等問題,進而影響高齡者獨立生活能力,如走路緩慢與精細運動機能退化。伴隨老化現象所產生的肌肉質量降低,與血液低濃度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高濃度胰島素 (insulin)、腫瘤壞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介白素-6 (interleukin 6, IL-6) 有關。先前研究顯示阻力訓練能改善身體功能表現,但阻力訓練是否能有益地調控合成性及分解性賀爾蒙尚未完全釐清,本研究目的為探討12週阻力訓練對健康高齡者的血液生化指標與肌肉適能的影響。方法:招募19名健康高齡者 (年齡67.9 ± 3.2歲) 隨機分派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從事12週漸進阻力訓練,控制組則維持日常身體活動。在介入前後進行賀爾蒙 (IGF-1, insulin, TNF-α, IL-6),與肌肉適能 (握力、肌肉質量、30秒坐站、計時起走測驗) 檢測。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實驗組前後測IGF-1。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insulin、TNF-α、IL-6、肌肉適能在不同組別與時間的差異情形。結果:12週介入後,IGF-1與基礎值比較無顯著變化 (p > .05)。Insulin、IL-6、肌肉質量交互作用未達顯著 (p > .05),主要效果皆未達顯著差異 (p > .05);握力交互作用未達顯著 (p > .05),主要效果僅時間因子達顯著差異 (p< .05);TNF-α交互作用未達顯著 (p > .05),主要效果皆達顯著差異 (p < .05);30秒坐站、計時起走測驗交互作用達顯著 (p < .05),兩者實驗組後測顯著優於實驗組前測 (p < .05),且計時起走測驗實驗組後測顯著優於控制組後測 (p < .05)。結論:12週中強度漸進阻力訓練改善健康高齡者肌肉力量與功能及減少TNF-α濃度,但肌肉質量、insulin、IGF-1與IL-6則無變化。Item 長期阻力運動與慢跑訓練後能量消耗之差異(2012) 劉水育; Shui-Yu Liu長期規律運動是改善身體組成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要比較不同類型運動之效益,運動強度的設定是關鍵。阻力運動都以最大肌力或反覆次數來訂定,而有氧運動則以最大攝氧量、心跳率為主。如能以運動時能量消耗為判定標準,將便於進行比較。目的:探討阻力運動與慢跑在相似的能量消耗下,為期8週訓練對能量消耗與身體組成之差異。方法:招募過往有從事阻力運動或慢跑經驗者各10名進行分組;依阻力訓練組運動時的能量消耗來安排相似運動量於慢跑組,藉以比較訓練後的能量消耗及身體組成之變化。結果:8週後的能量消耗,阻力訓練組(59.9 ± 4.3 kcal)與慢跑組(65.2 ± 4.8 kcal)無顯著差異(ρ > .05);雖兩組間身體組成無顯著差異(ρ > .05),但兩組內的體重皆達顯著下降(ρ< .05)。結論:在相似的能量消耗下進行不同的運動訓練,並不會影響能量消耗與身體組成。Item 不同關節活動角度的阻力訓練對 肌肉適能和身體組成之影響(2014) 劉冠麟; Guan-Lin Liu問題背景:儘管多數教練與學者支持「全關節活動節角度」 (full range of motion, FRM)的阻力訓練原則,但是「限制關節活動角度」 (limited range of motion, LRM) 的訓練方式也獲得少數學者的支持。LRM的訓練在重量負荷上佔優勢,而FRM的訓練在總作功量上佔優勢,由於強度與運動量會影響神經肌肉系統的適應,不同關節活動角度的阻力訓練對肌肉適能與身體組成的影響值得去探討。目的:探討8周不同關節活動角度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訓練對肌肉適能和身體組成的影響。方法:參與者為17位無阻力訓練經驗的健康男性大學生(年齡 21.8 ± 1.6歲,身高 173.1 ± 3.4公分,體重 69.4 ± 9.4公斤),在完成肌力測驗後配對分組,分別進行為期8周,每周2-3次(共22次)的全關節活動角度 (n=8,F組) 與限制關節活動角度 (n=9,L組) 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訓練 (10RM,3組)。所有參與者在訓練前後進行FRM與LRM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測驗 (10RM) 、下蹲垂直跳、藥球推擲及身體組成的測驗。統計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比較2組別在訓練前後10RM肌力、下蹲垂直跳、藥球推擲及身體組成之差異,顯著水準定為 p ≤ .05。結果:8周的阻力訓練後,F組與L組在全關節和限制關節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上下肢肌群爆發力皆顯著提升 (p< .05) ,但F組在全關節之蹲舉10RM肌力顯著大於L組,而L組則在限制關節之蹲舉10RM肌力的增加百分比 (20.0 ± 11.9% vs. 40.0 ± 13.3%) 、限制關節之仰臥推舉10RM肌力的增加百分比和15.5kg (28.6 ± 11.0% vs. 15.3 ± 10.1%) 和下肢肌群爆發力的增加百分比 (9.7 ± 5.9% vs. 4.7 ± 3.1%) 皆顯著大於F組 (p < .05) ;在身體組成方面,兩組別在訓練後肌肉量皆顯著增加,但組別間無顯著差異 (p > .05) 。結論:8周FRM及LRM的阻力訓練皆可提升健康男性大學生的肌力、爆發力和肌肉量,然而,LRM的訓練方式在增加限制關節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和提升下肢肌群爆發力的效果較FRM的訓練方式顯著;FRM的訓練方式僅在增加全關節之蹲舉肌力的效果較LRM的訓練方式顯著。Item 急性低氧暴露對阻力運動中自覺努力程度和生理反應之影響(2012) 陳瑩甄; Chen, Ying-Chen目的:探討低氧環境下進行阻力運動時,對自覺努力程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和生理反應之影響。方法:參與者為規律阻力運動經驗之12名健康男性(年齡24.25 ± 2.63歲,身高176.28 ± 7.17公分,體重73.9 ± 7.95公斤),在完成蹲舉(back squat)與仰臥推舉(bench press)最大肌力測驗後(1 repetition maximum testing,1RM testing),依平衡次序法與重複量數之實驗設計,參與者分別先在常氧或低氧 (FiO2=15%) 環境下,進行低強度(30% of 1RM,12反覆次數)、中強度(60% of 1RM,6反覆次數)、高強度(90% of 1RM,4反覆次數)之蹲舉與仰臥推舉兩種阻力運動,並在不同運動強度結束後,馬上記錄RPE(局部、全身)、心跳率、血乳酸、血氧飽和度(peripheral oxygen saturation, SPO2)和血壓。參與者休息一週後,依平衡次序法,完成另一個不同環境下的阻力測驗。結果:在仰臥推舉時,不管在低氧或常氧環境下,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RPE、心跳率與血乳酸也顯著增加(p≤.05),但低氧與常氧下之RPE與血乳酸並沒有顯著差異(p>.05),僅心跳率在低氧下顯著高於常氧下;在蹲舉時,不管在低氧或常氧環境下,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RPE與心跳率也顯著增加,但血乳酸則無差異。低氧與常氧下之RPE、心跳率與血乳酸皆沒有差異。另外,局部和全身RPE與心跳率和血乳酸均達顯著相關。結論:在低氧與常氧環境下進行阻力運動時,RPE確實能夠反應出阻力運動之強度,且與心跳率、血乳酸呈顯著相關,RPE的使用能有效評估低氧環境下阻力運動的強度。Item 不同型態下拉動作對感知負荷及肌肉活化程度的影響(2019) 邱世杰; Chiu, Shih-Chieh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比較兩種下拉器材(機械、彈力繩)與不同自覺負荷(輕、中等、重、接近最大努力)來探討相關肌群進行下拉過程中肌肉活化程度。方法:招募10名健康男性大專生,黏貼肌電訊號後完成指定器材下拉,分別以四個負荷區間執行指定下拉次數,使用自覺量表(Borg CR10)作為評估負荷的工具,再以荷重元及肌電訊號的數據進行分析,以動作間最大值作為肌電圖標準化的基準,統計方法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不同器材與負荷下肌肉活化程度的比較(α = .05),當交互作用達顯著時,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驗,事後比較處理為Bonferroni法。結果:一、荷重元強度與自覺量表強度與自覺量表成正遞增;二、在相同自覺負荷下,使用機台之荷重元強度顯著大於彈力繩;三、向心階段,使用不同器材與負荷中,肌肉活化程度沒有差異;四、離心階段,使用下拉機台時,闊背肌與後三角肌的活化大於使用彈力繩。結論:自覺量表可以作為評估此運動強度的工具,在相同水平的自覺負荷下,不同器材表現出類似的肌肉活化程度,因此,本研究認為彈力繩可以成為下拉訓練的替代工具。Item 重量訓練對國中女生肌力、爆發力及肢圍之影響(2006) 陳國政摘 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八週重量訓練對國中女生肌力、爆發力、及肢圍的影響。受試者共計23名,以隨機分配的方式分為實驗組11人;及對照組12人。實驗組接受每週三天訓練,採循環訓練法訓練三循環,動作依序為仰臥推舉、1/2蹲舉及仰臥起坐。仰臥推舉及1/2蹲舉之負荷及反覆次數分別為第一循環以50%(8~12RM)的負荷反覆10次,第二循環以75%(8~12RM)的負荷反覆10次,第三循環以(8~12RM)的負荷做最大反覆。當受試者於訓練中之第三循環能從事超過12RM之訓練動作時,則於下次訓練中仰臥推舉增加5磅,1/2蹲舉增加10磅的重量負荷。仰臥起坐於前兩週時每循環需完成10次,第三週起每循環需完成15次,用以強化腹部肌肉、發展軀幹力量。各組動作依向心收縮及離心收縮各為2秒及4秒之速度訓練,組間休息時間為五分鐘;對照組則沒有接受任何訓練。所有受試者在訓練前實施肌力(仰臥推舉和1/2蹲舉)、爆發力(藥球擲遠和垂直跳高)與肢圍(上臂圍和大腿圍)等前測,訓練四週後實施中測,訓練八週後實施後測。將所得資料,經SPSS 10.0中文版套裝統計軟體,統計方法採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述分析法,獲得以下的結果: (一)實驗組組內仰臥推舉和1/2蹲舉肌力在中測及後測時,均顯著優於前測(p<.05)。與對照組組間,無論仰臥推舉或1/2蹲舉之肌力,在訓練中、後測的比較亦有顯著的差異(p<.05)。 (二)實驗組組內藥球擲遠在訓練前、中、後測時,均無顯著差異;而垂直跳高在中測及後測時,均顯著優於前測(p<.05)。與對照組組間,無論藥球擲遠或垂直跳高在訓練前、中、後測的比較均無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組內上臂圍和大腿圍在訓練前、中、後測時,均無顯著差異。與對照組組間在訓練前、中、後測的比較均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之結論為:經過為期四週至八週的重量訓練後,皆能有效的增進上肢與下肢之肌力;另外,雖可增加下肢爆發力,但與對照組組間未達顯著差異。至於上肢爆發力及上肢與下肢之肢圍則沒有顯著的影響。Item 運動訓練的理論與實際(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89-06-01) 卓俊辰講; 江界山講; 許樹淵講; 謝伸裕講; 高華君紀錄; 徐臺閣紀錄; 林寶城紀錄; 林大豐紀錄; 江金裕紀錄Item 重量訓練與運動傷害之預防(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87-06-01) 方進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