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2004) 黃任要; Ren-Yao Huang
    本研究主要是在瞭解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其個人背景因素、運動結果期待、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及運動阻礙因素與運動行為間的關係。以苗栗市兩所高中(職)日間部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法,並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有效樣本544人。所得資料以敘述統計、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處理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從事規律性運動行為的比率男生(74%)較女生(58%)高;在每週運動次數方面,不分性別,大多數的學生皆以每週運動2次居多;且男生每次運動時間較女生長。 二、研究對象大都與同學或朋友一起從事運動;學校為其最常去的運動場所;籃球及騎腳踏車是男女學生課後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 三、在運動結果期待方面,課後有參加補習者比無參加補習者得分較高。 四、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普遍不高,男生高於女生;高中高於高職;參加運動社團者高於參加非運動社團者。 五、研究對象所獲得的運動社會支持偏低,朋友是其主要的運動社會支持來源,主要是提供情緒及訊息方面的支持,而工具方面的支持較少。 六、在運動阻礙因素方面,研究對象認為課業太過繁忙、沒有閒暇時間等因素,較有可能阻礙其課後參與運動行為。 本研究發現,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會因個人背景因素及社會影響因素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學校為學生最常去的運動場所,建議適度開放校園的運動設施、設備,以利學生及社區民眾從事運動行為使用。
  • Item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研究
    (2013) 林英輝; LIN,YING-HUEI
    本研究旨在暸解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情形。透過自編問卷,採便利取樣方式進行調查,總共發放533分問卷,回收得到415份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考驗及卡方考驗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學生未擁有智慧型手機佔57.3%,家中有電腦連網的學生佔97.8%,未擁有個人電腦的比率佔51.1%,學業成績排序中間1/3的學生佔42.4%,網路成癮的學生佔13.9%。 二、擁有個人電腦的學生,每週上網天數、平時網路休閒時數及假日網路休閒時數達到顯著。 三、學生的學業成績排序,在平時網路休閒時數和假日網路休閒時數達到顯著。 四、有網路成癮的學生,在每週上網天數、平時網路休閒時數、假日網路休閒時數達到顯著。 五、男生擁有個人電腦對於其BMI和立定跳遠達顯著影響,而女生擁有個人電腦僅對其BMI達顯著影響。 六、男生網路成癮者占19%、女生占7%,網路成癮男生較為嚴重,對於男生的坐姿體前彎變項達顯著影響。 七、男生網路休閒時數較高者,可能造成立定跳遠較差和心肺耐力較不好的情形。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高中生網路使用與學生輔導提出各項建議,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臺北市某高級中學學生校園事故傷害調查
    (2007) 陳奎誥; Chen, Kui-Kao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某公立高中九十四學年度在學之一、二年 級學生,總人數為1247人,研究工具以研究者修編之臺北市學生校園傷害統計表之紀錄資料,資料處理使用Excel套裝軟體,以描述統計作資料分析,探討校園學生傷害現況與在校期間傷害處理及傷害因素問題。研究目的包括探討一、學生校園事故傷害全年發生率及每月發生率。二、不同性別、年級學生全年及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原因, 地點、受傷部位及處理方式。三、事故傷害發生後至痊癒所費天數。 結果發現高一、高二全學年傷害學生總人數為1526人次佔122 ﹪;平均每一位學生整學年發生校園事故傷害次數為1.22次;其中一、二年級男生為772人次,佔男生人數之126%;女生為754人次,佔女生人數之118%,整學年校園事故傷害發生率以二年級男生最高計479人次佔159.1%,二年級女生居次461人次佔145%。從不同月份之傷害人數比例發現,平均每月事故傷害發生率為12.2﹪,但是高過於12.2﹪的有3、4月至10月及12月,適逢學校舉辦班際運動競賽及運動會之時期,傷害發生率亦相對提高,人數比例分別為3月253人次佔20﹪,4月176人佔14%10月200人佔16%, 12月171人佔14%。事故傷害發生原因依序為,1.其他315人次佔25%,2.地板溼滑303人次佔24%為,3.動作姿勢不正確217人次佔17﹪。在傷病發生場所方面依序為1.籃球場611人次佔49%,2.教室400人次佔32.1%為;3.排球場155人次佔12.4%。受傷部位以手部897人次佔72%、腳部378人次佔30%為最多。在傷害醫療處理人員方面,均由護士處理,處理方式則依序為1. 傷口處理1040人次佔83.4%,2.冰敷117人次佔36.8%。事故傷害痊癒天數人數比率依序為,1.三天痊癒者362人次佔29%;2.二天痊癒者229人次佔18.4%;3.七天痊癒者191人次佔15.3%。
  • Item
    高中男生通學方式、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
    (2005) 彭鍬穩; Peng Chiu-Wen
    高中男生通學方式、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 研 究 生:彭鍬穩 指導老師:卓俊辰教授 日  期:2005年6月 摘 要 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增加身體活動確實能夠有效地提昇健康體適能;但針對通學方式對高中男生之影響的研究,目前在國內外並無相關的文獻。因此,本研究即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對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可能產生的效果加以分析探討。 本研究之受試者共計593名高中二年級男性學生,經分組篩選後符合條件之受試者人數為146名,其平均年齡為16.74±0.77歲、身高為172.67±6.88公分及體重為64.18±9.98公斤。研究的進行以三日身體活動回憶紀錄法加以估算學生平均每日身體活動能量消耗值(kcal/kg/day),以其能量消耗值與個人通學方式作為受試者編組之依據,並進行健康體適能測驗。 所得資料運用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simple factorial ANOVA)統計方法處理分析後的結果如下:(一)以步行及騎乘腳踏車為通學方式之高中男生在肌力、肌耐力及心肺適能方面優於以乘車方式通學之學生。(二)身體活動量較大的高中男生在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適能方面優於身體活動量較少的學生。(三)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兩者只有在身體組成(身體質量指數)上有交互作用效果存在。   本研究之結論是身體活動量多與步行、騎乘腳踏車通學之高中男生在各項健康體適能方面會有較優的成績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