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拔罐介入對於運動疲勞和肌肉活化電訊號的影響
    (2024) 康乃爾; Kang, Nai-Erh
    目的:此篇研究的目的為探討肌肉疲勞後進行拔罐介入對運動表現和肌肉活化程度的影響。方法:本篇研究收錄10位有運動習慣之大專男性,每人將接受定罐組、動罐組和控制組三個組別之介入。受試者半年內若有上肢損傷、拔罐區域有傷口、出血以及無法接受拔罐的副作用等等,皆予以排除。實驗過程使用肌電訊號接收器及一臺測力板測量疲勞前、後以及介入後30分鐘內的肌肉活化變化和彈震式伏地挺身的力量峰值。統計方法選用單因子變異數重複量數分析,呈現運動表現和肌電之活化程度及中位頻率之變化趨勢與差異。結果:在受試者疲勞後使用拔罐的介入,無論是定罐或動罐組在不同時間點,統計上皆未發現顯著差異。不過趨勢上看似有立即的力量恢復效果,並且在post30發現定罐組力量恢復的程度最接近前測值。發力率方面,則是定罐組在介入後就有立即恢復的趨勢,但動罐組post30恢復的程度最大,最接近前測的數值。肌肉活化方面,定罐組PM(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m.)在post30時有較明顯回升,且回升幅度比靜態組更大。雖然動罐組相較於其他兩組在post0時PM和AD(Anterior Deltoid m.)的活化程度有降低的趨勢,但在整體的活化程度上都較為接近mid的值。結論:定罐與動罐組能夠產生力量以及發力率回升的趨勢有可能來自於拔罐時肌肉活化提升,使得更多運動單元幫助出力。後續實驗可針對肌電活化程度和運動表現之關聯性做更進一步探討,以推斷在固定的實驗方法下,拔罐介入使肌電活化程度增加的現象對於運動後疲勞的恢復是否真的具有正面的影響。
  • Item
    跆拳道選手與一般大學生腹部核心肌群與動態平衡之差異
    (2011) 黃慶旻; Ching-Min Huang
    目的:探討規律運動對於腹部核心肌群的收縮比與動態平衡之關係。方法:使用Vicon 動態紅外線攝影機10 台、KISTLER 9281(60×40cm2 )測力板1 塊、BIOVISION 肌電訊號擷取系統1 部及10 條肌電訊號線,收集18 名受試者資料,實驗進行前,分配各組受試者至馬偕醫院拍攝腹部核心肌群超音波影像,用以比較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與腹橫肌的收縮比例變化。實驗進行時,以雙腳跳躍單腳落地之動作檢測受試者動態平衡穩定性,並比較落地時對於腹直肌、腹外斜肌、豎脊肌群(胸椎段)、右股直肌、右脛前肌、右股二頭肌及右腓腸肌(內側)之肌電訊號。以獨立樣本t 考驗,比較跆拳道選手與一般大學生在核心肌群收縮比與動態平衡之差異性。結果:跆拳道選手與一般大學生之核心肌群收縮比未達顯著差異;在動態平衡穩定性之比較亦未達顯著差異;一至十秒之動態平衡值,各組受試者之間比較未達顯著水準;落地後下肢肌電訊號,受試者間亦未達顯著水準。結論:規律運動與未規律運動之族群,兩組受試者中未看見核心肌群收縮比與動態平衡能力之差異。
  • Item
    網球雙手反拍肌肉協調型態之探討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4-03-01) 王思婷; 湯文慈; 王思宜; 黃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