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大專七人制橄欖球運動員之競賽模式
    (2024) 章富麟; Chang, Fu-Lin
    目的:探討大專七人制橄欖球運動員於正式比賽的運動模式,所獲數據將作為制定訓練計畫與替換策略的資訊。方法:本研究共招募12大專七人制橄欖球運動員。受試者將穿戴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感測器及內建的三軸加速度計與陀螺儀,於正規的七人制橄欖球比賽中收取總距離 (TD)、相對距離、高強度移動距離 (HIRD)、最大速度 (MS)、平均速度 (AVGS)、衝刺、加速 (ACC)、減速 (DEC)、碰撞、負荷指標與疲勞指標。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各項指標於同半場中分段時間之差異;以相依樣本t檢定考驗各項指標不同半場之差異。結果:本研究收集完整4場正規比賽,並分析14人次打滿全場並未替換下場之人次 (n=14)。主要結果發現在同半場中TD、HIRD、MS、AVGS、衝刺、ACC、DEC皆有發現顯著差異,且在開賽第一分鐘活動水準達到高峰,隨後幾分鐘整體運動表現將呈現下滑跡象,而在第五分鐘活動水準有些為提升之趨勢;然而在不同半場中,上半場與下半場之間並未發現顯著差異。結論:表示隨著比賽時間推移,極短時間內累積的疲勞,將阻礙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因此教練應針對比賽所需的體能要求進行訓練或使用替換戰術,以防止高峰活動後體能的衰退。
  • Item
    透過單一肌電慣性感測儀器參數預測長跑運動生理指標
    (2024) 周黎恩; Chou, Li-En
    過去判斷適合跑步速度的方法多以生理學參數為標準,然而這種方式時常受到環境限制,若能使用較簡便且能實地取得數據的檢測方法,則可以幫助更多運動人口得到更加豐富的資訊。目的:透過穿戴式裝置測得生物力學參數加速度、角速度和表面肌電與生理學參數氣體交換量進行比較,進而得出隨速度變化下的閾值速度。方法:實驗招募12名男性業餘跑者,於室內跑步機連續漸增負荷測驗,測驗時以攜帶式氣體分析監測儀收集分析生理訊號,以及整合式肌電慣性感測檢測儀紀錄肌肉電位和加速規的訊號,計算出生物力學指標,並比較生理學和生物力學參數閾值。結果:各項生物力學參數皆與VO2/kg呈現顯著相關,其中最大肌肉中位頻率、觸地時間、騰空時間以及著地指數與生理指標呈負相關,相關係數落在 (r = -0.819 至 -0.391) 之間,剩餘生物力學參數與生理指標呈正相關相關係數落在 (r = 0.376 ~ 0.915)。生物力學閾值速度與VT1速度皆無顯著相關,肌電閾值速度與VT2速度皆呈中度顯著相關 (r = 0.735 ~ 0.741),而運動學則是步頻、騰空時間以及著地指數閾值速度與VT2速度達顯著相關,係數落在中度相關 (r = 0.583~ 0.689),且與VT2 相關的生物力學閾值速度皆未與VT2速度達顯著差異。結論: 本次實驗的結果發現生物力學閾值可用於代替昂貴繁雜的生理檢測,提供更豐富細節的資訊給跑者與教練進行訓練的監控以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