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動態恢復對短期跑步訓練後體內免疫細胞及其亞群數目的影響
    (2006) 劉宏文
    選手進行激烈訓練是為了追求更卓越的運動表現,但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可能伴隨著激烈的訓練而提高,進而影響訓練的成果及個人的健康。已知動態恢復能緩和單次激烈運動後免疫抑制的現象,但對於短期連續的激烈運動之影響仍是未知,因此本研究針對短期跑步訓練後,白血球及其亞群數目變化進行探討。 本實驗對象為20位高中田徑隊男性選手,依照最大攝氧量進行配對,分為動態恢復組(平均年齡:16.17±1.13歲,最大攝氧量:57.25±8.71 ml/min-1‧kg-1)和安靜休息組(平均年齡:16.63±1.03歲,最大攝氧量:58.52±9.00 ml/min-1‧kg-1),兩組均進行連續七天的漸增衰竭運動,動態恢復組在每天衰竭運動後,再接著20分鐘低強度 (35﹪VO2max) 運動,而安靜休息組則採坐姿休息。並於第1、第4及第7天運動前、運動後立即、運動後20分鐘及運動後2小時進行採血,以便分析白血球、嗜中性球及淋巴細胞數目和T淋巴亞群、B細胞及NK細胞比例。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和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除第一天運動後2小時及第7天運動前,動態恢復組CD3+CD4+亞群的比例顯著低於靜態恢復組,其餘採血點兩組白血球、嗜中性球和淋巴細胞數目及T淋巴細胞亞群、B細胞和NK細胞比例均無顯著差異。動態恢復介入對於連續衰竭運動後恢復期免疫細胞變化的趨勢與靜態恢復組相當,但可觀察到動態介入能緩和連續衰竭運動後恢復期淋巴細胞減少的趨勢。因此本研究顯示35﹪VO2max動態恢復,在運動後2小時內採血點與靜態恢復比較,對於舒緩免疫抑制的現象,並無顯著的效應。
  • Item
    不同恢復方式對衰竭運動後生理值的影響
    (2006) 蔡尚智; Shang-Jyh Tsai
    不同恢復方式對衰竭運動後生理值的影響 2006年6月 研 究 生 :蔡尚智 指 導 教 授 :徐孟達 摘 要 訓練過程之中,如何進行適當的恢復方式是提升訓練效果與改善運動成績的重要關鍵。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不同恢復方式對衰竭運動後生理值的影響』。 實驗中共招募20位高中男生田徑選手,依其最大攝氧量配對分成動態恢復組(平均年齡為16.17±1.13歲、平均最大攝氧量為57.25±8.71 ml/min-1.kg-1)與靜態恢復組(平均年齡為16.63±1.03歲、平均最大攝氧量為58.52±9.00 ml/min-1.kg-1),兩組均進行連續七天的漸增衰竭運動,動態恢復組在每天衰竭運動後再接著20分鐘低強度 (35﹪VO2max) 運動,而安靜休息組則採坐姿休息。並於第1、第4及第7天運動前、運動後立即、運動後20分鐘及運動後2小時進行採血,以便分析血乳酸濃度與尿酸濃度。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進行相關考驗。結果發現: 一、運動衰竭時間方面:不論動態恢復組或靜態恢復組,第七天的運動衰竭時間皆明顯較第一天及第四天長(p< .05)。 二、血乳酸濃度部份:不論動態恢復組或靜態恢復組,運動結束立刻的血乳酸濃度都明顯高於運動前,且在運動後2小時即回復至基礎值,但動態恢復組在運動後20分鐘的濃度都明顯較靜態組來的低。 三、尿酸濃度部份:不論不論動態恢復組或靜態恢復組,運動後恢復期的濃度都明顯高於較運動前,而基礎值在連續訓練後,有下降的趨勢,但未達顯著水準(p> .05)。 經由本研究可得到以下結論:運動後從事低強度地動態恢復能使血乳酸濃度儘早恢復,因此可減少身體產生疲勞的機會,至於運動後尿酸濃度過高部份,則應適度補充水分以增加尿酸排除率,進而達到保健身體之效。 關鍵詞:動態恢復、血乳酸、尿酸
  • Item
    不同強度動態恢復對損傷肌肉之功能及跑步經濟性的影響
    (2005) 吳家慶; Chia-Ching Wu
    不同強度動態恢復對損傷肌肉之功能及跑步經濟性的影響 研 究 生:吳家慶 2005年6月 指導教授:謝伸裕 中文摘要 背景:當激烈運動後,在肌肉有酸痛及損傷的情形下,是否應該繼續從事運動?關於這個問題,現有文獻尚未有完整的論述。有許多運動員在肌肉損傷及酸痛的情況下仍然會繼續運動,而過去的文獻只有探討讓損傷的肌肉繼續運動,是否會加重受傷情形或者會增進肌肉功能的恢復。對於耐力性運動項目,肌肉功能不應是被考量的唯一指標,與耐力表現具有高度相關的跑步經濟性也應一併討論。目的:在探討肌肉損傷後從事6天不同強度的動態恢復活動(50%、60%、70% VO2max),對肌肉功能恢復及跑步經濟性的影響。方法:本研究以40名自願參加本實驗之大學體育相關科系學生(男性32人;女性8人)為受試對象。受試者先接受VO2max及跑步經濟性測驗後,再將受試者隨機分派E50組(50% VO2max;n=10;♂=8、♀=2)、E60組(60% VO2max;n=10;♂=8、♀=2)、E70組(70% VO2max;n=10;♂=8、♀=2)、CON組(控制組;n=10;♂=8、♀=2)。之後讓受試者在跑步機上以70% VO2max 的強度進行一次30分鐘的下坡跑(-15%),來誘發股四頭肌產生肌肉損傷。在下坡跑後第1-6天期間,分別以不同的強度進行每天30分鐘的跑步運動。各組在下坡跑前、後第0-7天接受肌肉酸痛及最大自主等長收縮肌力(MVC)測量;各組在下坡跑前、後第1、3、5、7天抽血檢驗肌酸激酉每(CK)、乳酸脫氫酉每(LDH)活性;各組在下坡跑後第2、5、7天接受跑步經濟性測驗。結果:在下坡跑後第4-7天,CON組、E50組這兩組的MVC恢復情形顯著高於E70組 (p<.05)。在下坡跑後第7天的跑步經濟性測驗中,E50組顯著優於CON組、E70組這兩組 (p<.05)。在CK、LDH、肌肉酸痛指數等指標上,不同四組在不同時間點上均無顯著差異 (p>.05)。結論:1.最大肌力值若要儘速恢復,採用完全休息或中強度的動態恢復(約50﹪VO2max),是較好的選擇。越高的動態恢復強度,越會延緩MVC的恢復時程。2.過高的動態恢復強度(70% VO2max)或不做動態恢復的處理方式,則對跑步經濟性有不利的影響。3.同時考量跑步經濟性及MVC恢復情形因素,則中強度的動態恢復(50% VO2max)比不從事動態恢復和高強度動態恢復來得好。 關鍵詞:動態恢復、肌肉損傷、跑步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