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握持球棒位置對打擊運動學之影響
    (2023) 陳毅; Chen, Yi
    緒論:當前的棒球打者會採用不同握棒位置來執行特定打擊策略。然而目前仍缺乏研究調查這些握棒方式對於全身性的運動學、擊球速度、擊球角度以及擊球負荷之影響。方法:18 位臺灣大專棒球聯賽公開一級組球員參與本研究。所有受試者皆為右打,並以標準握棒、握短棒與握長棒進行5公尺拋打實驗。每個握棒方式各打擊 10 次,共收集 540 筆有效數據。使用 Vicon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搭配Visual 3D,捕捉與分析人體運動學數據、使用Rapsodo Hitting 2.0 用於判斷擊球速度與擊球角度。結果:在腳觸地階段,手臂外展角度隨著握棒長度而顯著減少 (短棒>標準>長棒),而骨盆角度則是隨著握棒長度而減少 (短棒<標準<長棒);擊球瞬間時,握短棒的後手手肘屈曲角度是最小的,而標準握棒又顯著小於握長棒。握短棒的骨盆旋轉角速度峰值顯著小於標準握棒和握長棒,但握短棒的右手肘伸展角速度峰值以及棒頭線性速度在擊球瞬間顯著大於其他兩種握棒方式。握短棒擊球速度顯著小於標準握棒和握長棒。擊球角度方面,握長棒的擊球角度顯著大於其他兩種握棒方式。計算站立、重心轉移和腳觸地發生的時間點,站立和重心轉移沒有發現顯著差異,但握短棒的腳觸地時間點顯著早於標準握棒和握長棒。結論:握短棒可提高後手肘伸展速度上,產生較高的棒頭速度,但因為球棒的有效質量 (effective mass) 的影響,擊球速度方面最慢,而握長棒需要相對較高的骨盆旋轉速度帶動,並且有較高的擊球角度,較容易形成高飛球。
  • Item
    青少年棒球選手投球負荷量與投球動作變化之生物力學分析
    (2022) 蕭惠文; Hsiao, Hui-Wen
    前言:在棒球選手肩、肘關節損傷因子當中,投球的負荷量是造成青少年運動員受 傷危險的主要因素,原因在反覆投擲的情況下逐漸累積肩、肘關節的負荷與產生細微創 傷進而增加傷害的風險,而過量的投球負荷是否會對青少年族群在投球動作造成影響是 值得去深入的。目的:探討青少年棒球投手在投球數累積過程中,投球動作的生物力學 變化包括檢測運動學、關節受力以及下肢在地面反作用力與身體質心偏移量上的差異, 以瞭解投球負荷量所造成的相關影響。方法:實驗參與者為 36 名青少年 (14.1 ± 0.6 歲) 男性棒球投手,慣用手為右手、投擲方式為過肩投法。投球實驗開始前會收取 5 筆投球 資料作為基準,之後以模擬比賽形式進行 5 局的投球,每局有 5 球試投與 20 球正式 投擲,休息 8 分鐘進入下一局投球,動作擷取每局最後 5 筆動作資料。實驗使用六台 紅外線高速攝影機 (Motion analysis corp., 250 Hz)、一塊測力板 (Kistler, 2500 Hz) 收取 運動學與動力學資料,並使用雷達測速器收取球速數值。動作分期主要針對前導腳著地 到球投出手之間的投球動作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進行分析。統計方式使用單因子重複 量數變異數分析,比較前測與各局之間各項參數之差異,若統計結果達顯著差異則再以 LSD 檢定進行事後比較,統計考驗顯著水準之 α 值定義為.05。結果:發現青少年投手 在模擬比賽中投擲 100 球後,為中到中高程度疲勞,並且球速顯著下降 (p<.001)。下 肢膝關節變化從 FC 到 BR 過程中屈曲角度顯著減少。骨盆軀幹與上肢關節動作的運 動學變化,集中出現在手臂加速期。在肩關節最大外旋時,肩水平內收、肘屈曲角度減 少,骨盆軀幹旋轉、軀幹屈曲角度增加。球投出手時,骨盆旋轉、軀幹屈曲角度增加。 動力學則是在球出手時前導腳的垂直力量減少、伴隨前後方向衝量以及膝關節伸展力矩 增加。結論:青少年棒球投手在投球數量累積後,會產生疲勞的現象,除了球速下降外,也會出現代償動作使投球機制改變,從而增加上肢傷害的潛在風險。基於保護選手的立 場,青少年棒球投手投球量的限制與監控是必要的。未來可再進一步探討其下肢肌力的 影響,可以更完整的了解投球機制變化趨勢與可能損傷風險進行後續討論。
  • Item
    不同步態速度下剪力避震效果之量化與下肢動力學分析
    (2013) 謝振芳; Hsieh, Chen Fang
    目的:以移動平台量化剪力避震效果,探討不同剪力避震勁度條件 對地面反作用力與下肢動力學的影響,進一步找出最合適的剪力避震勁 度,評估最佳化剪力避震模式,以達到最佳剪力避震效果。實驗方法: 以十二位健康大專男性為受試者(身高:173.3±2.5 公分,體重:67.1±7.2 公斤,年齡:23.2±1.3 歲),實驗控制三種步態速度與五種移動平台狀況 來進行實驗,探討水平地面反作用力與下肢動力學相關參數。第二階段 實驗利用改良式鞋底的方式,仿造移動平台勁度條件,相同進行水平地 面反作用力與下肢動力學相關參數的分析。統計方式以二因子混合設計 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速度與不同平台組合之間的差異,各顯著水準均 定為 α=.05。結果:適當的勁度條件能延遲水平剪力的第一力量峰值發生 時間,能降低負荷率的大小。適當範圍的移動量不會影響下肢角度的變 化,而隨著增加移動量,能夠減小最大關節力矩,但過多移動量也會增 加關節的負荷。
  • Item
    大專劍道選手打擊生物力學分析
    (2013) 高俊雄; Jyun-syong Gao
    研究目的:探討不同層級的大專劍道選手在打擊面部、手部、腹部動作過程的差異與打擊速度相關性生物力學分析。方法:研究對象為大專甲組劍道選手、乙組劍道選手各八名的健康男性(甲組:平均年齡21.5±1.2歲、身高171.0±4.0 cm、體重67.5±11.9 kg;乙組:平均年齡21.1±4.0歲、身高173.6±11.9 cm、體重68.5±2.1 kg),使用10台Vicon motion system MX紅外線高速攝影機擷取參數。資料處裡以Vicon Nexus軟體分析選手下蹲期、上舉期、揮擊期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使用無母數獨立樣本曼-惠特尼U考驗(Mann-Whitney U Test)來進行差異性統計分析及無母數斯皮爾曼等級檢定(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進行相關分析,顯著水準設為α=.05。結果:甲組選手有較短的打擊時間及較快的劍尖揮擊速度,而在打擊過程中重心的上下位移甲組明顯小於乙組。上舉期上肢關節角度部分,甲組在左右手的肩關節有較大的前屈,在腕關節乙組選手有較大的屈曲。下肢關節部分,乙組在膝、踝關節的屈曲角度大於甲組。左腕尺屈角速度與打擊速度有正相關。著地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的大小與打擊速度呈現正相關。結論:甲組選手在面部打擊竹劍上舉時能以較小的腕、肘關節變化角度且肩關節能以較大的前屈角度來做打擊,而相較於手部打擊則有較小的肩關節前屈角度;腹部打擊甲組選手有更快的關節旋轉的角速度以產生較快的揮擊速度,且揮擊的方式是以水平方式擊出。甲組的打擊方式主要可以縮短打擊的距離,也能減少整體攻擊的時間,且有較好的攻擊速度,能在正式比賽中更佔優勢。
  • Item
    瑜珈體位法下犬式動作之生物力學研究
    (2009) 陳玉蘭; Yu Lan Chen
    目的:探討瑜珈體位法中,下犬式動作之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特徵,以供瑜珈學習者在增進健康及避免運動傷害情況下,尋求最佳施作方式。方法:以瑜珈專業女性教練6名,一般女性學員6名為研究對象,利用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高速攝影機(200Hz)、Kistler 三維測力板(1000Hz),擷取瑜珈下犬式動作的生物力學參數。所得結果以描述性統計呈現;資料分析以無母數檢定Mann-Whitney和Wilcoxon比較專業教練與一般學員之差異,顯著水準定為α= .05。結果:一般組上下肢的施力比例為5:5,專業組的上下肢的施力比例為4:6。一般組的脊椎屈曲角度(21.92°)大於專業組(4.00°, p<.05)。一般組的腳跟的離地高度(3.54cm)大於專業組(1.32cm, p<.05)。一般組的上肢和水平面夾角(57.55°)大於專業組 (49.39°, p<.05)。在肩、肘、腕、髖、膝、踝等各關節角度、下肢和水平面夾角、施作時的前後距離沒有差異。結論:在施作下犬式動作時,專業組和一般組的在上下肢施力分配、脊椎屈曲角度、腳跟的離地高度和上肢與水平面的角度不同,初學者在操作下犬式動作時,若只模仿外觀動作勉強施作,不注重上下肢施力比例和各關節角度的差異,可能會造成運動傷害。 關鍵詞:關節角度、運動學、上肢受力、專業教練、測力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