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參與葫蘆絲樂團對銀髮族退休適應之影響
    (2023) 陳煥輝; Chen, Huan-Hui
    臺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在2029年老化指數會達到200,到2060年指數將高達400,即老年人口約為幼年人口之4倍,故如何保持且精進長者在老化過程中的適應能力,以維持其生活之品質與社交活動,讓銀髮族得以成功老化是現今臺灣社會迫切努力的目標。因此本研究以某葫蘆絲樂團之銀髮族成員為研究對象,採用立意取樣,以「資料飽和」概念為原則,最終收取9位受訪者,以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進行半結構式問卷訪談。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葫蘆絲樂團的高齡者表示能減緩身體疼痛、增加肺活量、手部肌肉力量與主動追求更健康的身體狀態。參加活動亦有助於轉變心境、調整情緒、釋放壓力與提升滿足感及增加自我認同,以及能積極找到相同興趣友伴、有同伴的支持與陪伴達到健康促進之目標,並能能坦然接受自己自然老化的轉變。
  • Item
    台灣高齡者旅遊行為與憂鬱風險之研究
    (2020) 李謹言; Lee, Chin-Yen
    憂鬱症狀對於高齡者的身心健康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除增加自殺及失能的風險外,進而產生照護及社會醫療的成本。而從事旅遊行為可為促進高齡者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健康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國內目前探討高齡者旅遊行為及憂鬱風險之相關文獻卻付之闕如。據此,本研究之目的為 (1) 瞭解臺灣高齡者旅遊行為與憂鬱的現況。(2) 探討臺灣高齡者人口學變項與旅遊行為的關聯性。(3) 探討臺灣高齡者旅遊行為與憂鬱風險的關聯性。本研究採用橫斷式調查法,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的方式,蒐集臺灣高齡者旅遊行為、憂鬱症狀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以及社會人口學變項,共取得1,068份有效樣本,並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與二元邏輯斯迴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 研究對象過去一年之內有旅遊經驗者有佔總樣本數的69.9%;而有憂鬱狀態的高齡者則佔總樣本數的8.3%。(2) 研究對象年齡在「75歲以上」、性別為「男性」、教育程度「較低」以及體位為「過輕者」呈現較低的旅遊行為。(3) 「有旅遊」的高齡者之憂鬱風險顯著低於「無旅遊」的高齡者;而高齡者無論是從事國內或是國外旅遊,皆有較低的憂鬱風險;此外,與「旅遊頻率為0」的高齡者相比,旅遊頻率為「低 (1-2次)」、「中 (3-5次)」、「高 (6次以上)」的族群皆有較低的憂鬱風險;最後,與花費旅遊經費「較低的族群」相比,花費為「中等」及「較高」的族群同樣有較低的憂鬱風險。本研究之結果建議未來有關單位可推動高齡者多從事旅遊活動,以做為高齡憂鬱預防的重要策略。
  • Item
    以行為流行病學架構探討高齡者久坐行為之研究
    (2017) 薛名淳; Hsueh, Ming-Chun
    久坐行為是影響高齡者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內久坐行為與疾病關係及關聯因素鮮少被探討。本研究根據久坐行為流行病學架構:建立行為與健康之關係、發展測量工具、找出久坐行為高危險族群以及環境決定因素等,四個研究階段分別進行探討。本研究採用橫斷性調查法及客觀測量進行資料蒐集。調查法以簡單隨機抽樣選取1,068位居住於臺北市及嘉義縣年滿65歲以上之高齡者,採以集中式電腦輔助電話訪問,蒐集社會人口背景資料、身體質量指數、慢性疾病狀況、久坐行為時間、休閒身體活動量及知覺社區環境,以二元邏輯斯迴歸計算出勝算比,以了解久坐行為與慢性疾病之風險、高危險族群及知覺社區環境關聯因素。客觀測量方面,以年滿65歲之社區高齡者為對象,實施高齡者久坐時間問卷並配戴三軸加速規測量久坐時間,以組內相關及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了解再測信度及同時效度。所得結果如下:一、整體久坐時間與六種久坐行為,僅發現長時間看電視(≥ 2 時/天) 會增加1.58倍的機率有第二型糖尿病之風險。二、中文化高齡者久坐時間問卷、休閒嗜好時間及靜態通勤時間題項有良好再測信度;看電視時間、使用電腦時間、閱讀時間和其他久坐時間為可接受再測信度;社交久坐時間再測信度為普通。久坐時間問卷與加速規之同時效度未達顯著水準。三、年齡、性別、婚姻狀態、工作狀態、教育程度、居住地區、居住狀態、身體質量指數及休閒身體活動量等不同社會人口背景因素,與整體久坐時間、看電視時間、使用電腦時間及靜態通勤時間有顯著之關係。四、高齡者居住在高密度地區及知覺社區環境交通不安全,會有較高風險比率有過量看電視時間。未來高齡者過量看電視時間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之風險;中文化高齡者久坐時間問卷有良好再測信度,校標關聯效度有待更多研究進一步驗證;未來減少高齡者久坐行為宜針對不同社會人口特性之高危險族群及知覺社區環境特性進行介入。
  • Item
    驗證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快速評估與多元性運動介入效益之研究
    (2016) 何信弘; Ho, Hsin-Hung
    社區高齡運動是經濟與有效的方案,廣為各國採行。隨著運動需求日增,運動介入朝向分眾化、專業化才能提升資源分配的效益。我國高齡者參與運動比例雖高、時間也足夠,但仍有社區部分高齡者受肌少症的侵襲增加失能、跌倒風險,其背後原因亦值得探究,過往研究指出運動方案辦理上缺乏評估策略,難以針對需求提供適當運動介入,混合式的編班方式,參與運動的效益也難以釐清,皆會造成健康促進資源的浪擲。為提出具體論證並解決此困境,本研究目的有二,首先欲瞭解快速評估系統與功能性體適能的相關性與預測效力,其次要驗證不同肌少症風險者參與多元運動介入方案的效益跟限制,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分別採用調查研究法及準實驗法。調查研究法的部分,總計調查臺北市與臺南市共145位高齡者之功能性體適能、握力、單腳站立之表現,參與者平均年齡71.35歲;其次,以準實驗設計確認不同肌少症風險高齡者,在共同參與依ACSM建議編制的多元性運動訓練 (伸展、阻力、有氧及平衡運動) 介入後,藉由第0週、第13週實施功能性體適能測驗,了解其效益與差異,共有60位高齡者完成介入與測試,平均年齡74.62歲,於考驗水準α<.05下,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及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等。調查研究部分,確認快速評估系統與功能性體適能在上肢肌力、下肢肌力、動態平衡等存有中等以上顯著相關性,並存在線性關係且有中等以上的預測效益;準實驗設計之結果發現多元性運動介入效益依據肌少症風險之不同存有差異,高風險者所得的運動效益顯著較低。建議未來高齡者運動介入應採取能力分組,可提高促進效益、降低風險並充分針對需求設計專業課程,同時降低主辦單位的評估成本。
  • Item
    城鄉高齡者認知環境、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之研究
    (2015) 黃弘欽; Huang, Hung-Chin
    目的:身體活動量不足與久坐行為是影響高齡著健康的危險因子,而城鄉差距被視為是影響個體行為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城市與鄉村地區高齡者社會人口因素、認知環境因素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久坐行為之關係。方法:針對臺北市及嘉縣65歲以上高齡者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抽取1068人進行電話訪問調查 (有效樣本為983人) ,資料蒐集包括社會人口因素、認知環境因素、休閒時間身體活動及久坐行為等,並以描述性統計、無母數檢定及二元邏輯斯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一、臺北市高齡者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較高;二、臺北市年紀較大及女性高齡族群較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三、嘉義縣有全職工作及肥胖高齡族群較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四、年紀較輕、低教育程度、獨居及肥胖高齡族群較容易從事久坐行為;五、嘉義縣低教育程度高齡族群較容易從事久坐行為;六、臺北市住家附近適合騎腳踏車的場所、良好社會環境、環境美觀及夜晚治安不安全等認知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量不足達顯著相關;七、嘉義縣住家附近設有人行道、良好社會環境、環境美觀及免費休閒場所等認知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量不足達顯著相關;八、臺北市所有認知環境因素與久坐行為未達顯著相關;九、嘉義縣住家附近有免費休閒場所及家中擁有機動車等認知環境因素與久坐行為達顯著相關。結論:未來針對全臺灣縣市提升高齡者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的方案,應先針對鄉村地區的高齡者,進一步改善城市及鄉村地區之高齡者久坐問題,且建議各縣市政府及相關單位設計改變行為策略及方案時,應先針對目標族群進行篩選,並加強環境因素對於行為改變的相關研究。
  • Item
    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行走及跨越障礙動作之影響
    (2008/08-2010/07) 黃長福
    老年人隨著老化的過程,其身體運動能力的衰退,如肌力、平衡能力、反 應能力、神經系統方面等,有關這些能力的下降將使老年人增加在日常生 活環境中活動的困難,如行走中跨越障礙,以及常伴隨發生的危險因素, 如跌倒,嚴重威脅健康品質。故主動從事身體活動以減緩運動能力衰退, 甚而提升身體運動能力,乃是不可或缺的積極性作法。 在眾多的運動中,太極拳運動是從事人口相當多的一項運動,其運動 形式以及強度更是老年人適合從事的項目之一,而且一直受到提倡也廣為 接受。有關老年人從事太極拳運動後對身體影響的探討越來越多,但主要 著墨於一些生理指標上,有關日常生活中具體動作(如跨越障礙物)的下肢 各肌肉協調控制與關節互動的探討則是沒有。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行走 過程中跨越障礙的動作,並以運動學、動力學與下肢主要肌群的肌電訊號 為探討依據,來探討老年人從事太極拳運動對跨越動作的關節互動關係與 下肢各肌肉協調控制有何影響。 本研究將有從事太極拳運動以及無從事太極拳運動的老年人各15名 參與實驗,實驗中包括有一般平地行走(level walking)、10%腿長高度與 20%腿長障礙高度的跨越動作等三種情況。以10部Vicon高速攝影機 (100Hz)、兩塊Kistler測力板(1000Hz)以及1套Biovision肌電系統 (1000Hz)同步收集實驗資料。預期可找出老年人參與太極拳運動後對此功 能性動作控制上所產生的效應,期望對老年人的跌倒預防有進一步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