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挑戰職業網球之路自我敘說
    (2022) 譚立威; TAN, LI-WEI
    網球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在臺灣運動環境下想要成為一位頂尖的職業網球選手相當不容易,會面臨許多挑戰,這過程背後的心路歷程是值得整理。本研究目的描寫職業網球運動員的初踏、啟程、轉折及最後找到自我核心價值,了解過程中的網球衝突歷程與意義反思。研究問題描繪學生運動員成長過程與中途轉變追求成為職業運動員的經歷與調適。研究方法:利用探究方法中自我敘說的方式來書寫「我」之生命故事,採用質性研究透過信實度水晶化檢證,以選訓紀錄、新聞、相關論著等多元文本。結論:我從一開始對職業網球的一無所知,無法獨自出國,中間才意識到職業網球員的競爭關係,又在一次機運下,開始正式認識職業網球。之後因排名停滯,資金不足以致參賽數量限制,一次比賽下,終於打進第一次職業賽四強,在排名穩定上升之時,腰傷復發,同時遇到家中資金匱乏,另一邊則是中國教球機會,一度迷茫錯愕甚至差點放棄,在淬鍊中尋找自我價值。
  • Item
    臺北市與高雄市兩所高中網球專任運動教練任職現況
    (2022) 陳冠運; Chen, Kuan-Yun
    緒論:專任運動教練因工作性質特殊和工作時間彈性不一,且事務涉及範圍寬廣,因此扔有諸多不夠周延之處。過往研究對象也較傾向團體運動項目,缺乏個人運動項目,網球運動屬於消費較高的運動,且訓練及比賽時間冗長,有機會經常過度訓練。為清楚網球專任運動教練之困難,同時釐清網球專任運動教練任職現況。研究目的:了解臺北市與高雄市兩所高中網球專任運動教練任職現況,透過制度、個人及社會三個面向進行探討。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研究者彙整三個面向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臺北市與高雄市兩所高中網球專任運動教練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一、地方政府招聘專任運動教練無法依照學校需求,以及工作超時予以補休而非加班費、未受到成績考核壓力、期盼薪資與教師相等。二、擔任主因選擇具有穩定薪資收入並是結合本身興趣的網球,雖過程遇到困難仍盡力解決,突破難關。三、校長與行政支持有助於專任運動教練發展,以及雖受到少子化因素影響,與學校、地方、家長保持良好的關係,並推廣網球運動,仍有學生就讀。
  • Item
    我國職業網球教練專業能力發展之個案研究
    (2019) 薛朋馳; Hsueh, peng-chih
    摘要 教練專業能力是提升競技運動成績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了解我國職業網球教練應具備的專業能力內涵、獲取專業能力的管道及遇到的困境。以半結構式訪談法,立意取樣選擇三位A級網球教練為研究參與者,所得資料以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一、網球教練專業能力內涵可歸納為網球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專業態度。內涵如下:(一)網球領域知識:網球知識、動作技能知識、專項體能知識;(二)專項訓練知識:因材施教、重視基本動作訓練、設計多元化訓練課程; (三)學科知識:運動生心理、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傷害與防護、運動英文; (四)比賽專業技能:戰術理論知識、適時應變能力、運動員心理訓練;(五)教練專業發展:專業素養、敬業的態度、自我反思能力。二、專業能力的來源可分為正規教育與非正式學習:(一)正式學習:學校所學運動科學相關知識以及教練研習會所學;(二)經驗的累積:選手經驗及實際當教練經驗;(三)網路資源:透過網路資源學習頂尖選手的動作、腳步等,應用在專項方面;(四)擴展多樣化:從網球訓練營與教練交流來獲取訓練知識。三、獲取網球專業能力的困境:(一)專業分工不明確:教練除技術訓練外,還需負責體能訓練、考量選手的心理,工作負擔大;(二)外語能力不足:訓練指導語缺乏與培養溝通表達能力;(三)教練講習:國外教練來台講習經驗難以直接移植。綜上所述,網球教練須具備的專業能力內含廣泛,養成教育尚有諸多改善空間,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可供未來研究及網球教練之參考。
  • Item
    服務品質、運動設施環境與滿意度對觀眾忠誠度之影響—以2010海碩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為例
    (2011) 王雅民; Ya-min Wang
    本研究以「2010海碩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為研究範圍,旨在了解觀眾之特性與現況、探討服務品質、運動設施環境與滿意度對觀眾忠誠度之差異情況與關聯性。以「2010海碩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之觀眾為研究對象,共收集668分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一般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觀眾特性方面,以男性、年齡20-29歲、職業多為學生、教育程度為大專,薪資為10,000元以下,觀賞次數為首次觀賞居多。 二、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與薪資對服務品質有顯著差異。 三、年齡、職業、教育程度、薪資與觀賞次數對運動設施環境有顯著差異。 四、年齡和薪資對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五、服務品質、運動設施環境、滿意度與忠誠度呈現正向相關。 六、運動設施環境之場館建築美觀、記分板及螢幕品質、座椅舒適性、場館內部動線與滿意度對忠誠度有顯著預測力。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主辦單位掌握主要觀眾人口,開發其他族群,訓練服務人員專業能力,建立服務人員篩選機制,加強賽前訓練並培養固定班底,同時良善規劃內部動線與慎選比賽場館,方能吸引更多觀眾入場觀看,進而成為忠實球迷。
  • Item
    職業網球選手Djokovic與Federer對戰各階段得分之比較研究
    (2012) 黃僅喻; Huang Chin-Yu
    前言:在2011年表現最突出的表現人物Novak Djokovic(喬柯維奇)在硬地球場上連續獲勝Roger Federer四次的選手,並在2011年登上世界第一的選手。目的:主要探討Djokovic在2011年與2010年在發球局、接發球局、保發球局、破發球局及關鍵分表現比較各階段得分比較研究。方法:觀看統計2010年與2011年兩年Djokovic對戰Federer在硬地的比賽,以分析兩年對戰在發球局與接發球局各階段得分比較研究。結果:(一)、在發球直接得分率從2010年22%增加到2011年29%有很明顯的提升:Federer在前三拍失分從26%增加到24%。(二)、在接發球局Djokovic回擊帶入對抽由2010年16%增加到了2011年24%:Federer接發失誤從29%增加到34%。(三)、Djokovic保發球局平均發球直接得分1分到2011年提升到1.3分,Federer保發球局平均發球直接得分2010年1.2分到2011年下滑到1.3分。(四)、Djokovic發球面臨破發點時發球直接得分在2010年2到2011年增加到9,Djokovic接發球面臨破發點時降低回擊失誤的方式來增加回擊成功率。結論:(一)、頂尖選手對戰中發球直接得分占了很大勝負關鍵,贏球要有更強勢更精準的發球,讓發球後減少接拍次數與增加成功率。(二)、接發球要有能持續回擊對方發球的能力,不僅是提升回擊成功率還要增加回擊時候的效果,讓對手無發在發球後容易搶到優勢。(三)、Djokovic在面對Federer時每局的發球直接得分有1分才能保住發球局, Federer在面對Djokovic時每局的發球直接得分有1.2分才能保住發球局。
  • Item
    職業網球選手之身、心、技的演化歷程-以盧彥勳與羅迪克的三場比賽為例
    (2012) 盧彥勳; Yen-Hsun Lu
    2010年6月在溫布頓(Wimbledon)打進八強的那一役,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卻依然記憶猶新,回想這一路走來,充滿艱辛與挑戰,深切體認職業網球選手的榮耀與背負的壓力。而現代網球運動的職業化制度,選手所面對的競爭越來越高,培養一個選手所需的專業分工也越來越精細,這反映在選手背後「團隊」的人數和分工上。 在現在所處的大環境裡,不管是在爭取積分排名,或者克服各種主客觀條件,要成為一個頂尖的職業網球選手,不只必須具備各種能力,如何整合「身、心、技」的能力將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莊仲仁,1996)。 本研究以自我分析的個案研究方式,回顧本人在2010年與美國選手羅迪克(Roddick)對戰的三場賽事,綜合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探討「身、心、技」在各階段的現狀評估與分析,希望瞭解與驗證「身、心、技」各變項對於三場賽事表現的影響,並且為未來賽事的準備策略提供前瞻性的規劃。
  • Item
    優秀女子網球雙打比賽主要得分技術之探討-以2008年海碩盃女子職業網球雙打為例
    (2009) 林子揚; Lin Tzu Yang
    摘要 目的:探討優秀女子網球選手在雙打比賽中整體、保發球局及破發球局中各項得分技術(發球、接發球、截擊及底線)和相關變項(Aces 率、雙發失誤率、一發贏球率、二發贏球率、一發接發球贏球率、二發接發球贏球率)之情形。方法:以2008年海碩盃女子職業網球公開賽晉級女子雙打16強至決賽賽事之優秀網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經Excel資料統整及樞紐分析交叉比對後,分別以描述統計的方式呈現。結果:雖然獲勝與落敗選手在整體、保發球局及接發球局中的各項得分比率之排列皆相同,但在相關變項中獲勝選手在一發贏球率、二發贏球率、一發接發球贏球率、二發接發球贏球率皆有較高於落敗選手的現象。另外,不論是優秀女子網球選手、獲勝與落敗選手或冠軍與其他獲勝選手在整體雙打比賽中皆以截擊贏球率為主要得分技術,在接發球局皆以接發球技術為主要得分技術。不過,冠軍選手與其他獲勝選手在保發球局時主要得分技術有所差異,冠軍選手以截擊與發球為主要得分技術,而其他獲勝選手則以發球與底線為主要得分技術。結論:1.優秀女子網球雙打選手在各項得分技術表現方面,整體以截擊為主,保發球局以發球為主,而破發球局以接發球為主。2.獲勝選手贏球的重要關鍵可能是因為在相關變項上優於落敗選手。3.冠軍選手與其他獲勝選手在保發球局中主要得分技術有所差異,冠軍選手以直接而有效的截擊技術為主,而其他獲勝選手則停留以底線技術為主,此點可能是影響獲得冠軍的重要關鍵。
  • Item
    從納達爾與費德勒對戰比賽中探討頂尖網球選手的得分優勢
    (2011) 謝侑達; Shieh,Yu-Da
    前言:現今職業網壇中,目前最傑出的兩位人物納達爾(Rafael Nadal)與費德爾(Roger Ferder)的對戰是被公認為網球史上最偉大的對決,兩人也是史上唯一能夠連續5年年終世界排名保持於前二名的選手。目的:主要探討兩位選手在不同球場(硬地、草地、紅土)比賽發球局中平均每局各階段得分表現之得分差異之能力。方法:是以收集兩位選手在2005到2009年所有對戰比賽,共18場,根據不同特性球場已每局、每分為研究樣本,分析兩位選手在發球局中的各階段得分表現。結果:(一)、兩位選手在所有比賽整體表現中,發球局平均每局得分的順序表現有發球直接得分、發球後三拍內得分與四拍後得分,而費德勒與納達爾分別為(1.48分、1.98分、0.34分)以及(1.18分、2.06分、0.75分)。(二)、兩位選手在不同場地得分的順序表現,草地球場費德勒(2.11分、1.56分、0.25分),納達爾(1.53分、2.18分、0.47分),硬地球場費德勒(1.52分、1.95分、0.32分),納達爾(1.17分、2.09分、0.59分),紅土球場費德勒(1.17分、2.19分、0.4分),納達爾(1.04分、1.99分、0.96分)。(三)、兩位選手在保住發球局得分的順序表現,費德勒(1.73分、2.23分、0.39分),納達爾(1.34分、2.29分、0.78分),而在被破發球局,費德勒(0.68分、1.14分、0.21分),納達爾(0.58分、1.17分、0.61分)。結論:(一) 、在所有比賽整體表現中,發球局平均每局得分其中前兩項總和兩位選手都超過三分以上,四拍後都在一分以下。(二)、在不同場地得分比率雖有不同,但是得分仍集中在發球直接得分與發球後三拍內得分,即使在紅土場地,兩位選手也都超過三分以上,四拍後得分納達爾提升到0.96但能在一分以下。(三)、在保住發球局中兩位選手發球直接得分與三拍內得分平均得分為3.8分,但是在被破發球局中兩位選手下滑到只剩兩分左右與保發球局中差異為費德勒2.14分、納達爾1.88分。
  • Item
    陳迪參加2009年台維斯盃中華台北對哈薩克技術報告
    (2009) 陳迪; Ti, Chen
    本研究以「陳迪參加2009年台維斯盃中華台北對哈薩克」為題,基於運動科學訓練原則規劃訓練,並以敘說形式記錄訓練過程與結果,目的為個人擊敗世界排名百名之選手,並助中華台北贏得勝利。全文分為四章:第一章描述個人訓練經歷及競技能力特質;第二章由歷史、賽制規則、生理與心理面向探討網球運動之學理基礎;第三章為訓練與參賽之規劃;第四章敘述訓練計畫執行過程與成果。陳迪,職業網球運動員,單打最高世界排名255,連續六年當選台維斯盃國家代表隊,在職業賽事影響下,規劃三階段之訓練計畫,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為「以賽代訓」期,第三階段為「邁阿密六週訓練」。研究結果:一、訓練成果:(一)心理方面:1.身心技巧的運用;2.面對我的「黑暗」面-反省日誌。(二)體能方面:1.短距離、不定向的爆發性與敏捷性訓練;2. 強調肌力平衡與強化核心的肌力訓練。(三)技術方面:1.發球球速的提升;2.透過策略性技術訓練強化比賽武器。二、比賽成果:第一天單打對Mikhail Kukushkin,由於無法適時放鬆導致第三盤發生抽筋,以7-6(9),7-5,1-6,5-7,4-6落敗;心理狀態由鬥志激昂到沮喪消極,經由反省與調適又轉為具堅定的求勝意志;第三天單打遭遇Yuri Schukin,以強勁發球及正拍攻擊贏得關鍵第四點達成本研究目標。三、個人反省:心理部分需加強「放鬆」技巧,生理部分需加強移位的敏捷性。
  • Item
    網球第二發球之運動學分析(以上旋式及側旋式為例)
    (2005) 林俊城; Jiun-Cheng Lin
    在網球比賽中,發球為最重要的技術之一,也是主要得分手段。而第二發球(second serve)在比賽中亦佔舉足輕重的地位。正確的第二發球方式不僅能避免無謂的失分,更能避免處於劣勢。本研究以一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Hz),針對十名國內大專網球甲組球員上旋式及側旋式的第二發球作二度空間的運動學分析,主要在探討不同第二發球的運動學變數,並了解發球方式對進球率及球速的影響,找出較佳的第二發球方式,以供教練或教師教學參考依據。資料分析是擷取每位受試者的不同第二發球發進指定區域五球中球速最快的動作做比較。影片資料經由kwon3D 3.0版軟體分析,統計處理以SPSS統計軟體計算分析,以 a=.05顯著水準的相依樣本t考驗得到下面的結果: 一、擊球高度及準確率,兩者皆未達顯著差異。 二、擊球後球速,側旋式發球球速(32.93m/s)較上旋式發球(30.92m/s)為快(P< .05)。 三、上肢關節角速度、線性速度方面: (一)側旋式發球肩關節角速度比上旋發球快(P< .05),而肘及腕關節也有較高的平均值。 (二)側旋式及上旋式發球肩關節線性速度未達顯著差異。 (三)側旋式發球肘關節及腕關節線性速度分別為4.09m/s及7.0m/s,與上旋發球3.7m/s及5.72m/s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論如下:在運動學方面,側旋發球有較快的角速度及線性速度,以致於會有較快的發球速度。而且側旋發球也有高平均的準確率。因此,選手可依比賽需求多搭配使用側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