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樂曲移植於二胡演奏之研究與演奏探討—以三首樂曲為例
dc.contributor | 林昱廷 | zh_TW |
dc.contributor | 黃均人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葉文萱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5T11:53:53Z | |
dc.date.available | 2005-8-30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5T11:53:53Z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為演講音樂會要求撰寫之詮釋報告,內容主要針對不同的樂器演奏相同的文本(樂曲),或經擴充自同樣文本(樂曲)的作品演奏移植作品(移植或改編自其他器樂、聲樂作品。),面對器樂演奏形式轉變後,樂曲的詮釋精神是否改變;文本移植的過程是否有連接性;演奏技法的不同是否產生,為了配合樂器生理條件所調整的演奏技法的差異,在此期望能有進一步的瞭解樂曲移植後的樂曲文本形態,及詮釋時應注意的樂曲精神。 筆者於吹、彈、拉、打的樂器種類中選擇了三首樂曲,包括:取自嗩吶曲(吹)的《一枝花》;取自琵琶曲(彈)的《漢宮秋月》;取自小提琴曲(拉)的《流浪者之歌》。作品中兩首為中國器樂曲,一首為西洋拉弦器樂曲,其共通點都是非二胡的原創作品。在撰寫時係以時間為縱軸,分別敘述1929年由蔣風之先生移植自琵琶曲的《漢宮秋月》;1982年由張式業移植自嗩吶曲的《一枝花》;1983年由高韶青移植自小提琴曲的《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Op.20)等三首樂曲,由原創作者移植(或改編者)、創作背景、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等方面,對每首樂曲作一整體的探討,最後再予以作一個總結。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民族音樂研究所 | zh_TW |
dc.identifier | G006926401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069264014%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6958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漢宮秋月 | zh_TW |
dc.subject | 蔣風之 | zh_TW |
dc.subject | 一枝花 | zh_TW |
dc.subject | 張式業 | zh_TW |
dc.subject | 流浪者之歌 | zh_TW |
dc.subject | 高韶青 | zh_TW |
dc.subject | 移植 | zh_TW |
dc.subject | 改編 | zh_TW |
dc.title | 器樂曲移植於二胡演奏之研究與演奏探討—以三首樂曲為例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5 of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