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Su, Wen-Chi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2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高中英文課堂中使用互惠式教學法
    (2019) 蘇文卿; Su, Wen-Ch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將互惠式教學法融入高中英文課堂中,以提升學生閱讀理解力與批判思考力的成效,並落實教育部頒布的108課綱的精神。 本研究參與者來自臺中某高中共34名的高一學生,他們參與了本次為期6週的研究。本研究結果透過質性分析的方式來了解以下兩個研究問題: (一)學生們對於將互惠式教學法應用於閱讀非小說文本的感受為何? (二)互惠式教學法是否有助於提升不同英語程度學習者的批判性思考力? 首先,本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於將互惠式教學法融入英文課程中持正面的態度。學生們反應除了在英文閱讀力有顯著的成長外,透過「總結」和「提問」這兩項策略亦有助於寫作能力的增強。另外,對於高成就學習者而言,在互惠式教學法需要大量練習口說的情境下,英文口說能力也有明顯的提升。 再者,經過布魯姆分類學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分類後,高低英語程度學習者的提問層次於最後一次的練習都提升問題的層次。這個結果顯示了互惠式教學法對於提升學生們的批判性思考力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此兩個程度群體中相異的點在於提問的問題層次提升的幅度,也就是說,英語程度較低的學生提問的層次較英語程度高的學生提升的幅度小,可能的解釋為低成就者需要更多的指導與練習來精熟這些閱讀技巧。 最後,本研究也提供了將互惠式教學法融入課程設計中的教學建議,期盼本研究結果能啟發更多的英語教師,將互惠式教學法整合到教學現場,以體現新課綱的精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地方特色品牌識別系統化創作研究-以東澳國小為例
    (2021) 顏莉文; Yen, Li-Wen
    品牌時代的現今,多數品牌以建立明確、易於辦識的識別形象系統,建立市場好感與識別性,做為迎戰市場的策略之一,亦代表著品牌的核心精神與願景。偏鄉小學先天擁有獨特的特有文化,也挾著資源不足的劣勢。盼以品牌經營之理論與經驗,增強文化獨有特質,提升學童的民族認同與自我認同,以先天所擁有的優勢改善其所面臨的不足。本研究創作之個案對象為宜蘭縣南澳鄉東澳國小,是一座典型的偏鄉小學,其擁有一支知名的運動隊伍「東澳射箭隊」,經常代表臺灣征戰國內外,其間雖屢獲佳績,但射箭隊的練習及比賽所需經費,遠遠超出既有的補助,隊伍比賽的經費是校內每年的難題,僅靠著全校師生於每年四至六月飛魚季,製作飛魚製品販售,籌措運作經費。本研究盼為其設計一套適切的校徽識別系統,做為東澳射箭隊背書品牌識別,同時也建立東澳射箭隊之專有識別設計,並依此品牌識別延伸創作週邊募資商品,配合原有之東澳飛魚禮盒,除協助增加資金的籌措,也期明確的識別能讓東澳國小加強與外界的接觸點。本研究過程分為以下部份:(一)文獻探討:探究文化之定義及元素,與品牌、學校品牌、品牌識別,助於瞭解其文化及建立品牌識別形象之必要性。(二)個案分析:以東澳國小為核心其內部之文化、發展歷程、校舍環境、人員組織等進行調查,作為創作的依據。 (三)東澳國小的分析及創作:綜合文獻及個案分析,採用符號分析法、系統設計方法,提出創作策略,進行東澳國小校徽識別系統、東澳射箭隊識別及相關募資品規畫創作,助其對外行銷,能夠增加與外界的接觸點,改善資源匱乏的困境,盼亦藉以加強東澳學童對於學校的及自我的認同感。(四) 結論與建議:藉本研究過程之程序,提出本研究之所獲成果與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地方遶境文化產業開發之創作研究-以新莊地藏庵為例
    (2024) 黃亭瑀; Huang, Ting-yu
    地方遶境文化是台灣傳統宗教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承載著深厚的宗教信仰和社會意義,本研究以新莊地藏庵為例,探討新莊地藏庵遶境文化產業開發的創作與研究,新莊地藏庵遶境作為北臺灣重要的遶境活動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受當地居民推崇與參與,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產業轉型,相關地方產業面臨挑戰,地方遶境文化的連結與發展亦缺乏具體的記憶點,本研究旨在探討新莊地藏庵遶境文化與地方產業的整合與創新,以建立地方文化產業的特色與連結,研究將整理遶境、地方文化與地方產業的關係,提出適合遶境文化融入產業設計的模式和流程,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深入瞭解當地產業的特色和需求,研究結果顯示與新莊地藏庵遶境相關的產業代表為翁裕美麥芽糖、尤協豐豆干、金合和糕餅和老順香糕餅,以及新莊地藏庵遶境的特色官將首、喊班儀式等活動更是一大特點,以上研究結果將成為創作的重要依據,產出將針對新莊地藏庵遶境產業重新設計包裝,四個產業各一款,並配合四個新莊地藏庵遶境文化特色,官將首臉譜、喊班儀式、日巡場景、暗訪場景進行設計規劃與執行,最終透過包裝傳遞新莊地藏庵遶境文化的精髓,並與當地產業深度連結,使新莊地藏庵遶境文化在地方社會與產業間的情感連結和影響力提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失智症長者之安撫物設計
    (2023) 蔡佩真; Tsai, Pei-cheng
    隨著臺灣逐漸邁向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的患病率也隨之增加。高齡化趨勢伴隨著照護需求的逐年增加,而失智症長者除了記憶力退化外,行為精神症狀更成為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探討失智症長者在照護與治療上的現況以及情緒安撫的需求,同時也了解目前使用的安撫物品或安撫方式,女性長者對人型玩偶反應佳,男性對動物造型較有互動。透過訪談彙整,得出失智症長者安撫物設計核心,包括:(1)正面感受:透過不同感知,帶給失智長者溫暖愉悅的感受。(2)成就感:使失智長者感受有趣可愛、易於使用。(3)多樣化:多種造型滿足不同喜好。(4)聯想性:帶入生命經歷,增加共鳴。(5)互動性:聲音回饋可增加吸引力。(6)功能性:增加手部訓練功能,減緩退化。市面上的失智安輔輔具設計雖然有些會以聲音或肢體互動吸引失智症長者,但其造型較為固定,較難吸引不同生活經歷的失智症長者。因此,研究在安撫物的開發上,以娃娃治療為基礎,設計三款人型玩偶,藉由人生經歷的連結,可以展開12種不同的人型玩偶設定情境,更可符合失智照顧應以人為中心之照護方式,同時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以達到提供更多失智症長者使用的目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客家地方意象品牌開發之創作研究-以新竹縣新豐鄉為例
    (2018) 徐卉萱
    在全球化的發展局勢下,各國已開始重視文化資產的保留,台灣在近年的經濟發展規劃中,在地文化與特色也成為各區政府發展的重點,而利用文創商品提升當地知名度及經濟效益的情況也逐漸增多。固本研究希望以歷史文化為根基,透過創造品牌、形塑包裝,將新豐鄉的意象推廣出去。本研究藉由文獻分析法,從品牌、地方文創產業及客家三項構面來建立觀點,再以案例訪談法探討地方產業再造之面向,及利用問卷找出創作對象「老周紅糟鴨」及新豐鄉人文歷史、自然環境、地方特產、客家精神意象。本創作之流程操作為(1)透過個案採實地探訪,藉由「品牌規劃」、導入「地方元素」及「故事行銷」(2)確立個案品牌核心價值,建構品牌,以「自然」、「質感」、「送禮」為概念,採擷地方元素萃取轉化爲具象視覺設計(3)運用插畫方式作「故事性行銷」,形塑包裝,將地方意象與品牌故事結合、應用之地方品牌開發設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客運轉運站之環境識別設計規劃與運用-以礁溪轉運站為例
    (2019) 吳孟蒨; Wu, Meng-Chien
    政府2010年開始陸續推動許多公車轉運站政策,各縣市政府近年積極的建置許多公路客運轉運站,但卻忽略了轉運站的環境識別系統整體規劃的重要性;環境識別系統能清楚呈現整體環境的結構與地域性的識別外,也方便大眾在此空間環境順利有效的運行,並象徵了地方政府的施政品質與用心程度,也可藉著環境識別設計發揚地方特色,讓來訪的旅客能夠感受到有規劃性及系統性的地方意象。 本研究以觀光著名的宜蘭縣礁溪鄉的礁溪轉運站為其創作對象,以資料蒐集為出發點,將國內、外文獻對於指標識別、標識以及資訊設計相關原則及概念加以整理。分析目前轉運站標識現況,利用城市意象元素的概念將轉運站分區,按照分區方式進行環境識別系統的重新設計及規劃,藉此改善目前礁溪轉運站環境識別系統;並與地方特色為設計基礎,以色彩、圖像符號轉換為礁溪轉運站標誌,讓轉運站能與地方特色連結;並藉著轉運站的運輸聯結,形塑礁溪轉運站為北宜蘭和礁溪主要門戶的重要形象,而本研究歷程則可為未來標識設計人員之設計參考,並應用於其他類似公共運輸空間場所。 本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礁溪轉運站環境識別系統,不但能提升公共交通運輸場站的專業形象,並打造易理解的環境識別系統,提高國際遊客來此觀光的意願。後續更提供站內完整的環境識別系統檢核表,方便轉運站管理者對於環境識別系統之後管理與維護。讓遊客、民眾進入此公共運輸場站時,能與當地特色文化產生美好的連結,並提供易理解、專業又具美感的公共運輸空間,藉此提升國內交通環境整體形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插畫立體書中的眷村百態人文主義地理與集體記憶應用
    (2023) 林立柔; Lin, Li-Rou
    眷村文化是台灣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獨特的建築風格、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對於台灣社會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然而,隨著第一代來台軍人及其配偶的凋零,眷村文化色彩逐漸淡化,使抽象的生活經驗保存難度提高。因此,為了保存和傳承眷村文化,本研究將深入瞭解臺中市南屯區干城六村、台貿五村以及馬祖二村的歷史脈絡、獨有文化、建築和居民生活經驗。藉由人文地理學角度切入,以空間探討至人地情感、文化脈絡、懷舊情誼,達到記憶空間再現,透過文獻研究與深度訪談,以及眷村相關初級、次級資料,對眷村文化有更深入的暸解;訪談結束後,經由KJ歸島法,歸納訪談關鍵字,導出眷村中的食、藝、宅、育、樂五大主題,完成插畫立體書創作。研究探討插畫、立體書用於保存眷村文化的應用,插畫立體書作為新穎的媒介,可以透過三維立體的方式呈現當時的生活和文化,進而保存和傳承眷村文化,最終以「懷舊與傳承」為目的,以人文主義理念探討眷村地方特色和文化,讓現代乃至後人瞭解眷村文化、認識眷村中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可為眷村文化保育和傳承,提供新思路,讓更多人瞭解和眷村文化精神,達成記憶懷舊再現與眷村文化傳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數位建築概念運用於室內空間設計操作-以辦公室為例
    (2017) 賴映錤; Lai, Ying-Chi
    面對數位時代的來臨,數位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空間模式與生活型態,在建築、室內空間和產品設計各種設計相關的領域裡,相對地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創作的設計思考當中因為有了數位媒材的出現,對於設計師將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實物的過程中媒材扮演了相當大的角色,相對的媒材的限制也影響創作者的設計思考,往往造成設計師抽象的概念無法傳遞。在此希望透過對數位建築概念的研究,達到抽象概念的轉化運用在室內空間中的操作。本研究透過文獻蒐集了解數位建築的設計思考過程以及分類出數位媒材造成的形式特質作為在研究方法裡檢視的範圍。研究方法為個案研究法和次級資料分析法。以普立茲克獎得主Frank Gehry 和 Zaha Hadid的作品為研究個案,兩位建築師的事務所都設有數位媒材的研究中心,並且在他們的建築作品中,充分運用了數位媒材讓建築設計作品突破傳統風格與形式。本論文個案研究裡分別挑選兩位建築師的三個作品,為了達到研究設計類型的廣泛性,挑選的六個作品都是屬於不同類型的建築,有商業大樓、美術館、醫療研究中心、綜合型大樓、文化中心以及住宅大樓;每個作品的資料蒐集後,分析他們的設計思考以及作品的形式特質。研究結果發現兩位建築師大多以地景性開始了概念發想,以手繪加上模型製作的方式,再轉換到電腦的模型裡,透過數位媒材呈現了建築師的設計,產生了數位建築特質。本研究整理出兩位建築師作品的形式特質有動態、拓樸、地景以及參數式。在設計創作方面以數位建築的概念運用到辦公室室內空間的操作,以地景性作為概念發想,地景為台灣的地理特色高山、丘陵、盆地、台地及平原,再經由手繪平面及立面表達概念運用數位媒材呈現3D的圖,模擬整個空間設計。希望透過個案研究了解在數位媒材運用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Zaha Hadid 和 Frank Gehry的作品,將其概念運用到辦公室的室內空間設計操作。透過本研究針對以上兩位建築師的數位媒材運用在建築的設計思考過程以及產生的形式特質作分析後,再藉由辦公室空間的創作,希望給未來運用數位建築概念的室內空間設計一個參考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數位漫畫跨媒介敘事特質與表現形式創作研究—以觸控式互動漫畫「擇」電子書為例
    (2014) 劉俐華; Liu, Li-Hua
    行動閱讀的需求帶動數位漫畫的發展,新數位技術亦帶來體感互動、觸控互動等新型態的數位漫畫創作表現。研究者希望藉由本研究之案例分析、學理歸納、實作研究及創作驗證,提出創作數位漫畫的新途徑與創作研究見解。研究發現,受到漫畫、電影、動畫、遊戲及數位藝術等創作形式的影響,以及視覺、動態、互動、空間、聲音與媒介等跨媒介元素的加入,數位漫畫的創作已脫離平面性思維,進入結合時間與空間、平面與數位的多元敘事表現場域,並考驗創作者的平面圖像與數位技藝能力;數位科技也將漫畫的閱讀經驗,從原本的視覺圖像拓展至動態影音、體感及觸覺互動敘事認知,產生情境涉入與泛感官敘事的體驗。 本創作研究作品「擇」(Inbetween)為結合動態、聲音與互動效果的觸控式互動漫畫電子書,主要運用美國Madefire公司的技術進行創作與跨平台出版,作品可在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及電腦等載具上播放,並透過手指觸控或滑鼠點擊進行互動瀏覽。創作驗證發現,「擇」作品借助動態與數位互動技術的表現,成功營造出紙本媒材無法呈現,且結合線性與非線性、時間與空間敘事特質的多重數位敘事結構。此外,漫畫從紙本轉移到數位媒介的過程,衍生出媒介轉碼現象,不僅改變紙本漫畫的符號與視框規則,也因結合數位敘事及豐富的互動性表現,產生戲劇張力、移情沈浸感、互動涉入敘事認知和數位敘事推力。數位漫畫能創造出傳統紙本漫畫無法表現的敘事型態,但也衍生創作同質化、想像力消弭、出版制約創作等的影響。其次,隨著數位漫畫表現的多元發展,創作門檻也被提高,創作者亦需精進圖像以外的數位技藝能力,保持關注並學習數位技術,善用數位媒介的力量持續發揚漫畫的多元價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春仔花」傳統技藝創新發展之創作研究
    (2022) 王義鈞; Wang, Yi-Chun
    「春仔花」是台灣早期一項民間傳統工藝,匯集著無數女紅巧手化藝,代表著美學及文化的傳承。然而生活型態的轉變加上生命禮俗去繁從簡的影響之下,導致此項工藝的文化價值與手作獨特性,在現代社會裡漸漸式微。現今許多春仔花作品,都是後人依傳承所製作的復刻樣式,使大眾認為其用途只限定於髮飾或是禮俗工藝用品,不容易應用於生活中,所以無從了解其工藝文化精神。傳統工藝最好的復甦及保存方式,便是回到民眾的生活使用之中。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及田野調查、深度訪談等方法,由設計的角度出發,進行春仔花技藝創新發展與思考,突破傳統春仔花裝飾性層面,轉變成具有實用功能性的當代產品,讓它重新融入現代生活型態。藉由此次研究成果,設計出天空蘭、小蘭生、虎尾蘭、鹿角蕨、多肉植物與龜背芋等六個仿生植栽系列,達到對傳統工藝的新詮釋,藉此展現其文化美學價值,以延續傳統春仔花工藝命脈。本研究以傳統春仔花技藝作為創作基底,保留春仔花手工製作之獨特性,因為手工技術作業是賦予春仔花質感與工藝價值之重要成因。加入現代觀念和替換新式素材並改善傳統春仔花生鏽、造型使用不易等問題;增加其抗潮、防水特性與提升耐用度,不必擔心結構鬆脫損壞。透過設計轉化,將春仔花結合植物意象並仿照真實植物的養護方式,以香氛代水,並且可以在春仔花成品上直接滴香,使其散發味道。將春仔花技藝應用於現代生活器物設計並結合具擴香功能之基座與複合媒材,創建出有別於一般坊間販售或其他工藝師所製作之春仔花作品。讓傳統春仔花不再侷限於裝飾性層面,更擴大其應用範圍,產生視覺、觸覺、嗅覺等共感覺,讓民眾藉由與物件互動之間達到身心舒緩放鬆,強化傳統工藝生活化之發展。使春仔花有別於傳統用法,展現出現代新的風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民眾參與式之公共藝術創作研究-以國防部軍備局二0二兵工廠為例
    (2023) 張雅琇; Jhang, Ya-Shiou
    公共藝術最初是西方國家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保障經濟而設立的。「公共藝術」立法於西元1959年成為強制執行的文化藝術政策,因此從1980至1990年代是臺灣公共藝術發展之醞釀及萌芽時期,文化部在2007年設立的公共藝術獎,並於2014年第一屆公共藝術獎項中「民眾參與」獎項被獨立出來,可見「民眾參與」的重要性。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及文獻分析法,先整理各個場域公共藝術的設置及民眾參與模式,考量不同場域中之適切性,並探討實施於特殊場域之部分是否有適合實施之流程時期,將研究結果導入在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二0二兵工廠之公共藝術創作,以證實在特殊場域裡實施民眾參與式創作,研究結果也能增加民眾互動性、深入在地化及凝聚民眾團結向心力,產生共鳴感。本研究目的在於:1.分析文化部第1-6屆歷獲獎公共藝術的民眾參與歷程的實施作法,2.藉由深度訪談歸納分析民眾參與的形式,3.建立民眾參與應用於公共藝術製作的參與模式。經過文獻探討發現16案得獎作品自2015年開始臨時性的作品增加所採用民眾參與的模式更多元化,本研究整理出民眾參與分三種參與程度,「深度參與」、「低度參與」、「無參與」,此判斷以「能不能直接在民眾參與過程中改變作品呈現樣貌」為基準。深度訪談也瞭解到民眾參與流程分為四個階段,「前」、「中」、「後」、「永續」,在這四個時期均可將民眾參與介入在其中,進而探討出最恰當的民眾參與模式,藉由藝術家與民眾參與過程將本研究成功模式與建議提供給承辦單位,日後辦理相關民眾參與創作活動供參,讓民眾參與在不同的人文特性下,可發揮出最大效用,讓創作、藝術不再只是藝術家的專屬,而是公共藝術藉由民眾參與,與社會產生共鳴。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環境視覺設計創作研究—以宣導反霸凌議題為例
    (2015) 何宣萱; Ho, Hsuan-Hsuan
    學校除了是知識學習的地方,也是個人學習如何融入群體與人相處的場所。近年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有日益升高之趨勢,校園不再是友善安全的地方。教育部也於各級學校進行反霸凌宣示友善校園週,以防杜校園霸凌文題的日益惡化。藉此讓學生認識什麼是霸凌,但霸凌事件仍層出不窮,因此輔導室的功能顯得相對重要。 正面的學校氣氛也能有效的預防學生的不良行為,校內的環境對學生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故本研究藉由環境來影響行為的環境視覺設計(Environmental Graphic Design)作為反霸凌議題的表現,期待能以更吸引人及更具效率的方式來宣導反霸凌的思想。 本研究在文獻探討將分成校園霸凌、環境與行為及環境視覺設計三部分做探討。校園霸凌將從其種類、成因、現況進行討論;環境與行為將探討學生行為與校園環境的關係;環境設計將從其歷史、種類以及案例研究切入。另從輔導室環境視覺規劃內涵、輔導及青少年審美喜好的面向切入個案討論。 本研究就現有中學之輔導室進行觀察描述,找出可融入議題的區域並提出初步的改善提案,期能以顯易懂及具吸引力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校園環境中討論霸凌議題以反思。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從與環境視覺的互動上,吸收反霸凌所欲傳遞的理念及意義,進而導向相互尊重與合作的正向學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生命關懷海報設計研究創作
    (2017) 林美君; Lin, Mei-Chun
    動機近來國際衝突不斷,烏克蘭和敘利亞等問題,在各地引發許多恐怖攻擊事件,造成大量死傷與難民流離失所。局勢動盪不安,人們彼此的距離也隨著被拉開,冷漠、霸凌與自殺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不論國際情勢或氣候變遷等災禍產生,最終受到傷害的都是生存在地球上的生命。 本創作研究透過三個階段執行,首先依據文獻探討,整合心理學、社會科學、人文學及哲學與生命關懷的關係,彙整出相關脈絡,建立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及人與宇宙四個面向。接著將此四個面向再與2012-2016年世界重大事件歸納出研究創作主題,分別為黑心、生命、終點、天災、難民、探索、恐怖攻擊、我、地球2.0、動物等十個主題。最後以曼陀羅思考法符號轉換為創作模式,有系統的將主題擴散衍生子題,產生設計元素並進行海報設計。 運用曼陀羅思考法符號圖像轉換,建立一套邏輯系統的設計模式,以理性框架引導,發揮無限創意。不僅提供創作者設計思考的方法,更可作為創作者說明或解釋作品理念的依據。 本創作主要目的是以生命關懷為主軸,創作十個主題之系列海報,希望喚醒大家對於此議題的重視,進而對弱勢族群帶來可能的幫助。我們可以透過國際的共同協定或條約,維持世界和平、貿易往來或武器規範等,但是無法針對生命關懷提出或是定義具體法則。一般人面對生命關懷如此大範圍的議題時,總會不知道自己可以從何做起,期望透過本研究創作中每一張海報的小觀點、小省思,激發並聚焦社會大眾的關注,強調對生命的尊重並引發大家對生命關懷的共鳴。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社會住宅之信息設計創作研究
    (2015) 陳薇晴; Chen, Wei-Ching
    世界快速變遷,人類社會不斷產生比上一個世紀更為複雜與多樣化的各種社會問題。面臨社會問題的巨大挑戰,閱讀巨量又未經整理的資訊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且不利於傳播,近年來社會議題如:全球貧富差距、貨幣系統的真相、以巴戰爭…等,利用信息設計專注在Graphic Design Archive (2014)提出的資訊的清晰度(clarity)、人類的理解(human understanding)和組織的科學性(the science of the organization)上,因大幅提高大眾對繁瑣社會議題的理解力而成為趨勢。信息設計師在這項趨勢當中所扮演的兩個角色為:1.彙整資訊、2.設計資訊。本創作研究以當代急需關注的社會議題:社會住宅為主題,首先,彙整資訊:蒐集臺灣社會住宅問題、歐洲社會住宅發展、設計思考論述,再以設計思考流程來彙整歐洲社會住宅發想、構思、執行等各階段發展歷程,試圖以設計的角度剖析社會住宅─一個為了解決當代社會問題而發展的策略產物。第二,設計資訊:綜合彙整信息設計論述,蒐集各國案例並以Ladislav Sutnar (1897-1976)提出的「信息設計是功能(function)、流程(flow)、形式(form)的總和」做為社會住宅信息設計個案分析的原則。總和以上兩大項研究結果應用於創作,分別設計:「城市劇變住宅短缺」、「住宅短缺對應措施」、「住宅改革計劃1914」、「建築環境可持續性」、「量的追求、質的提升」等5件作品。透過社會住宅的信息設計創作讓大眾更容易了解社會住宅,作為社會住宅概念宣導用,期許能為臺灣民眾的住房觀念帶來全新思考邏輯,為推廣臺灣邁向福利國家有所貢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紙雕造型應用於臺灣民俗陣頭之創作研究-以艋舺青山宮神將為例
    (2021) 高慈妤; Kao, Tzu-yu
    神將是在廟會遶境中,相當常見的傳統陣頭之一,造型高大威武,多以兩個一組的方式出現,角色為護衛神居多,其稱呼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說法,而最多人熟知的稱呼為神將和大仙尪仔這兩種。廟會的活動來自於民間信仰的延伸,而神將也因體型巨大,且在操偶時需要較大的範圍,所以會給人有種距離感,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紙雕的形式增進距離,讓人可以更近距離的欣賞神將的傳統之美。 紙雕的分類有許多不同的的形式,此次研究從紙雕中的全雕技法進行分析,經由個案分析將全雕的技法,分為基本技法以及應用技法兩大類,再與主題進行結合,將神將的整體架構及操偶方式,以應用技法中的環扣技法進行創作,並分析艋舺青山宮八尊代表神將的外觀造型,與立體紙雕做結合,創作出神將的立體造型。 本創作在顏色上以兩組不同的方式呈現,一組以白色及金色進行搭配,此組較可明顯的看到神將在角色上的特點,另一組以全彩色的方式呈現,此組整體效果較接近神將本身的色彩。在色彩方面此次均以紙張的原色作為呈現,未經電腦上色,較能展現出紙雕立體的美感。 本創作藉由文創的方式,將傳統的民俗陣頭文化,進行轉換,以紙張的素材及紙雕的技法進行呈現,有效的拉近神將與人之間的距離,藉由此次的創作,也讓更多不同喜好的客群,了解到臺灣民俗陣頭-神將的內涵。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解構主義應用於社會議題海報之創作研究
    (2018) 洪千涵; Hung, Chien-Han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當代社會的快速變遷,環境與社會議題越趨複雜;各文化階層間的不同價值觀不斷浮現。解構主義自1960年代發展以來,其所強調的「去中心化」思維一直深刻的影響至當代。在面對近年來從台灣到國際上不斷發生的社會運動、事件與議題,本研究認為其背後的內涵與解構主義所具有的強烈批判性有著一定程度的連結;並且,由解構主義所主張的多元、自由、反權威等觀念,更是人們在面對各種社會事件時應具有的態度:不將思維侷限於狹隘的二元對抗,而是以更加多元的態度去容納。本研究旨在連結此二具有一定關聯性的社會議題與解構主義進行創作。透過對解構主義理論的分析,以及其於視覺藝術、建築、平面設計領域應用手法的比對彙整,將之轉化為視覺語彙,建構出此哲學理論運用於平面設計之方法;並以當代重要的「環境保護」、「國際衝突」、「社會政治」、「個人身心衛生」四大議題作為創作內容;透過平面設計中具有優秀表現與傳達能力的「海報」載體呈現。解構主義比起作為一種特定的風格,更像是一種開放的提問方式;本研究最終共獲得十項解構主義應用於平面設計之表現方法,分別為:「分割」、「拆解」、「重疊」、「集合」、「變形」、「殘缺」、「動態」、「多義」、「多元複合」、「自由隨機」;並透過創作實證,印證「解構主義」應用於「社會議題」時,在平面設計傳達上之聯結性與貼切性。希冀藉由此次創作,提供設計領域人員在圖像設計與應用上的新思維與新方向,亦透過海報此項媒體的視覺表現力與傳達力,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所身處的時代、文化與社會;進一步深入關懷與思考,展現設計的藝術性與教育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誇飾法應用於性別角色議題海報之創作研究
    (2018) 蕭華; Hsiao, Hua
    「誇飾」源於修辭學,是一種故意運用誇張的手法來修飾主題,以增加觀者印象,達到情感聯想或衝擊想法的方法。誇飾可分為「概念誇飾」和「形象誇飾」,透過修辭學、心理學、視覺應用等誇飾文獻的分析,轉介超現實主義、廣告、漫畫和動畫等視覺藝術理論到誇飾的表現中,並將性別角色的基礎理論從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層面做主題的探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以文獻探討為論述基礎,透過「德菲法」專家訪談,歸納對於誇飾法則之意見,彙整出誇飾的表現形式和設計流程圖。本研究結果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概念誇飾的方法有六種,分別為「比喻」、「比擬」、「借代」、「析字」、「象徵」和「引經據典」;(二)形象誇飾的方法有七種,分別為「尺寸比例的形變」、「造型的形變」、「反覆和數量」、「質感的替換」、「戲劇化」、「分割和重組」和「相異體的融合」;(三)結合修辭學的方法來構成誇飾設計之流程。綜合上述誇飾之研究,將海報創作主題以性別角色議題為核心,依據性別社會化歷程分為「文化用詞的改變」、「家庭教養」、「校園教育」、「霸凌」、「媒體傳頌」、「角色分配」和「社會空間」七個主題,將誇飾法應用於設計之創作研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賀寶芙品牌美感體驗之行銷研究
    (2015) 蔡禮湄; Tsai, Li-Mei
    當今美學已廣泛應用在品牌行銷中,亦有不少研究針對某些特定品牌進行分析。本研究以賀寶芙為研究主題,試圖從文獻找出各方面的美學觀點,以美學分析角度去探討該品牌如何運用美感體驗策略,打造市場行銷計畫、推廣健康觀念,為「美善社會」奠定基礎。   本研究乃針對賀寶芙美感體驗行銷概念而發,特就四方面深入探討: 一、以美學元素爲品牌行銷的概念研究-本研究針對美學與視覺識別規劃及美感體驗做重點式分析。 二、研究賀寶芙美感體驗之應用分析-以賀寶芙「年度盛會」及「營養俱樂部」   為樣本,做各面向分析,包括:活動體驗、產品味覺體驗、視覺體驗、認知   體驗、情感美學之體驗及健康課程學習等。 三、賀寶芙品牌行銷分析-探討該品牌如何利用多重管道(例:產品包裝、全世   界各地運動賽事贊助、廣告代言等)塑造品牌健康的形象,並以複製的手法   使其影響力無遠弗屆。另外,更分析其如何展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建構「美   善社會」,同時也提升賀寶芙品牌形象及價值。 四、「半結構式訪談」-藉由資深經營者及消費者對賀寶芙品牌美感體驗行銷之   相關認知及見解,驗證本研究設定方向及論點價值。      此論文之研究成果,盼能讓相關研究者更了解賀寶芙品牌的美感體驗行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賽博龐克文化應用於潮流品牌設計創作之研究
    (2022) 胡剛郡; Hu, Kung-Chun
    近年人工智能、元宇宙、虛擬世界等議題受到世界矚目,而變化多端的現代, 災難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頻繁,讓眾人開始注目到賽博龐克的預言;賽博龐克原是科 幻小說的分支之一,隨著《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阿基拉》、《雪 崩》、《駭客任務》等賽博龐克作品問世後討論度越來越高,組成賽博龐克文化最 重要的兩個元素分別為賽博空間以及反烏托邦精神,賽博空間為虛擬世界的建構, 也是現在原宇宙世界的原型概念,反烏托邦精神則是賽博龐克文化認為高度科技的 發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隱憂,進而進入反烏托邦社會。賽博龐克文化為「次文 化」的一種,而「潮流服飾」、「潮流品牌」等語彙大量被媒體、網友使用,也是 年輕世代追尋的生活態度,當今「潮流品牌」的商業行為背後,為滑板、龐克、嘻 哈等反叛體制的「次文化」組成,本研究首先建構出賽博龐克文化與風格,以賽博 龐克文化為基底,再探究潮流品牌的發展脈絡,將兩者「次文化」結合,以街頭潮 流服裝品牌形式來表達賽博龐克文化。運用研究及案例分析成果來執行自創品牌 Necsus的實務商品設計,包含外套、背心、包包、機能褲、衛衣、T-Shirt等六款商 品,以實體創作來驗證本研究設計模式之可行性,並提供組作建議給日後設計、潮 流工作者相關題材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辟邪文創商品開發設計創作研究-以新港奉天宮虎爺為例
    (2022) 徐子翔; Hsu, Tzu-Hsiang
    辟邪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在早期醫療水準及科學水平知識低下之時,人民習慣以辟邪物來面對疫疾及未知物,衍生至今日發展成各有特色的宗教信仰。而宗教文化一直以來跟臺灣人民密不可分,信仰自由也造就了許多香火鼎盛的廟宇以及傳統信仰中神明與人民互動的佳話。本研究使用文獻探討法釐清辟邪文化發展至宗教文化之脈絡,並以宗教文化中的動物信仰作為切入觀點,選擇虎爺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新港奉天宮虎爺作為研究對象。後續使用個案分析法剖析市面上現有的虎爺宗教文創商品,列舉出宗教文創商品必須有明確的客群、清楚明確的所求之事、相對應的神靈外觀塗裝,接著使用次級資料分析法分析新港奉天宮虎爺之元素,如觀天青眼、如意鼻、火焰眉、白肚皮以及上下大門牙,而後使用本研究提出之設計方法,將個案分析的結果結合奉天宮虎爺元素,設計出區別於傳統香火袋功能的全新虎爺多功能皮革香火袋以及虎爺特色符令,打造更貼合市場需求的虎爺創新宗教性文化商品。本研究將虎爺文化做為辟邪與宗教文化的分析切入點,並提出相對應的設計方法,希望讓未來投入相關產業的設計者能更有效率、有原則的進行宗教文化商品設計,在使用此方法進行設計工作的同時,讓設計出的宗教文化商品能更貼合信徒的信仰需求,也能讓更多非原客群的人了解虎爺信仰文化的多面意涵,將臺灣富有濃厚民俗特色的宗教文化色彩推向國際的同時,也讓更多設計師繼續深根於臺灣的宗教文創設計產業當中。
  • «
  • 1 (current)
  • 2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