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5
Browse
73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 Item 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1999-01-01) 林勝義; 黃鴻文
- Item 台北市立終身學習中心設立之研究(1995-01-01) 林勝義; 黃鴻文
- Item 國民中學學生次文化之民族誌研究(1996-04-30) 黃鴻文國中學生行為問題極為嚴重,學生在學校內 之生活品質低落,經常為人詬病,國中教育已然 亮起紅燈.國中生處於青少年之狂飆時期,同儕 間之影響力似有凌駕家長與教師的趨勢.學生 同儕間相互學習所發展出來的學生次文化,對 學生價值與行為與學校教育效果有其相當程度 之影響.教育者理應瞭解學生次文化,引導其方 向,方能發揮學校教育之功能.國外學生次文化 研究成果極為豐碩.早期調查式的研究固有其 價值,然已被質性研究之民族誌所取代.各種研 究建構出社會適應理論、地位剝奪理論與文化 製造理論等.國內研究雖然不少,但仍採用調查 式研究,無法瞭解學生次文化的主題與整體形 貌,其研究結果亦零碎而難以整合,無法建構出 本土化之學生次文化之理論.民族誌之研究雖 然耗時較長,外在效度較低,然其研究文化之優 點甚多.民族誌係採主位(Emic)之研究取向,重視 學生本身對生活世界之詮釋,且能對文化作"整 體性"之描述,使吾人能瞭解學生文化之整體形 貌.基於此種認識,本研究旨在運用人類學民族 誌研究法描述台北地區某國民中學學生之次文 化之特質及其形成因素,期望能建構本土化之 國中生次文化之理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改 革教育工作之建議,而運用民族誌之經驗亦可 供日後其他學者進行教育民族誌之參考.本研 究首先選定台北地區一所國中為研究情境.其 次,作初步的瞭解與觀察,建立合適工作關係,並 尋找報導人,其後,再作深入之觀察與訪談.經過 資料分析與詮釋,最後撰寫研究結果之報告與 運用民族誌經驗之報告.
- Item 光復以來台灣山胞之教育成就及其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1993-01-01) 張建成; 黃鴻文
- Item 社區、成人學習與社會資本(1)(台北市:師大書苑。, 2013-02-01) 張德永
- Item 河岸部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11-2012/10) 張德永; 李瑛本研究所關注的是大漢溪流域部落的族群認同特性、社會資本與組織互動型態,以及部落發展情形。本流域對象包含上游的原鄉原住民社群,其中以泰雅族最多;到了中下游流域的範圍,則以遷居都會附近的阿美族社群最明顯。因此,本研究擬針對流域的兩個主要族群,探討其族群認同之內涵、社會資本之特質以及部落發展之具體樣貌。總之,本研究企圖檢視河岸部落原住民在族群認同方面的現況與演變過程,並試圖從其部落參與、心理互動以及互惠組織等特質,檢視其社會資本的內涵與差異,進而探討部落(社區)發展的可能性與未來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掌握伙伴關係之合作研究取向、賦權、紮根主義與質性研究的取向,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一)文獻理論之詮釋分析;(二)行動研究法;(三)深入訪談法。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四: 一、探討大漢溪流域泰雅族及阿美族原住民的族群認同的內涵、 衍生過程,以及各部落之間在認同上的差異情況。 二、訪查與分析大漢溪流域泰雅族及阿美族原住民在相互組織 連結、部落參與、信任感衍生,以及交流互惠程度等社會 資本上的演變與各部落在此資本上的差異情況。 三、探討大漢溪流域泰雅族及阿美族原住民族群認同、社會資 本與部落發展型態之關係,特別是部落發展型態受到前兩 者影響之程度,以及部落發展在內部衍生或外部擴展方面 的可能樣貌。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流域治理概念,協助探索原住民部 落的本質與特性,並提出協助原住民部落整體發展之政策 建議。
- Item 我國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現況、問題分析與改善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8-2014/07) 張德永
- Item 改進中央、地方及各級學校藝術教育行政組織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3/05-2003/12) 林振春; 張德永; 蔡文瑜; 蘇桂枝; 林佳郁民國八十六年藝術教育法公布之前,學者漢寶德(民85)曾指出:我國的藝術教育一直沒有專法,也就是沒有獨立的制度,各級學校的藝術教育制度均等同於一般的學校,高等藝術教育等同普通大學。這樣一來,我們的藝術專業教育就與學術性教育混為一談了。這是很麻煩的事。因為我國在制度上向來缺乏彈性,藝術教育混在一般教育中,沒有獨立作業的機會,因此受到正式學制的限制,比外國要嚴重。 而教育部在「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中的「社會教育篇」,也特別提到「推展社會藝術教育,以充實國民美育素養」,作為社會教育的主要課題和發展策略。該報告書並指出:現階段社會藝術教育之推展仍存在若干問題,包括社會藝術教育專業人才缺乏、經費投資常感不足、質量尚待提升、城鄉差距大等問題(教育部,民84:109)。 基於以上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的目的總計有四: (一)探討中國大陸和英、美、法等國的藝術教育行政組織之運作方式與特色。 (二)分析我國中央、地方與各級學校藝術教育行政組織之運作方式。 (三)剖析我國各級藝術教育行政組織之主要業務執掌、執行方案內容,並與相關業務執掌單位進行比較和區隔。 (四) 探討我國藝術教育行政組織運作的困境,並提出改進之道。
- Item 部落發展、環境變遷與流域治理,-河岸部落原住民之社會資本、轉化學習及培力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1-2013/12) 張德永本研究試圖從環境的變遷與因應角度,檢視河岸部落原住民在社會資本方面的現況與演變過程,並企圖從部落的轉化學習與培力過程之深入分析與探索,瞭解弱勢團體如何在此過程中產生改變的認知與行動,進而探究社會資本、轉換學習與培力發展三者間的相關性,作為分析部落發展之可能性與未來性的基礎。透過質性研究的文獻分析與理論詮釋、行動研究、深度訪談,以及個案比較等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有四: 一、探討大漢溪及新店溪流域原住民族(撒烏瓦知、崁津、溪州)之社會資本的內涵、衍生過程,以及各部落之間在社會資本發展上的差異情況。 二、訪查與分析河岸三個原住民部落(撒烏瓦知、崁津、溪州)在生活與生存領域之轉化學習的情形,與三個部落在此歷程中的改變過程。 三、探討河岸三個原住民部落(撒烏瓦知、崁津、溪州)在培力發展過程之實質意涵、層面,以及各部落培力發展之差異程度。 四、探討三個原住民部落 (撒烏瓦知、崁津、溪洲)之社會資本對培力發展之關係或影響程度,以及三個部落原住民之轉化學習對培力發展之關係或影響程度。
- Item 社會教育的政策法規(台北市:師大書苑。, 2011-11-01) 張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