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4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應用網格化雨量資料建立臺灣各流域年尺度之雨量─流量關係(地理學系, 2021-12-??) 邱繼成; 林冠州; 李宗祐; 王文誠; Chi-Cheng Chiu, Guan-Zhou Lin, Tsung-Yu Lee, Wen-Cheng Wang雨量轉換成河川流量的比例決定了直接可利用水資源量,然而卻鮮少研究全面性地針對全臺灣的集水區瞭解其雨量─流量關係,河川流量是區域發展的核心資源,其量化為評估區域水資源永續利用之必要步驟。本研究利用TCCIP公告的全臺灣雨量網格資料及水利署與臺灣電力公司所提供的流量資料,選定107個集水區分析其自1960年至2017年間平均年雨量、年流量、年逕流係數、年實際蒸發散的空間分佈及歷年之變化趨勢,並建立107個集水區年時間尺度之雨量─流量線性關係式(年流量=a × 年雨量+b),做為河川流量水資源估計的基礎工具。結果顯示,全臺灣各集水區年流量在空間及時間上無顯著變化趨勢,然對應流量資料之年雨量卻普遍呈上升趨勢,儘管未達統計顯著卻導致共有21個集水區的逕流係數達顯著下降的趨勢並主要集中在北區與南區,而逕流係數顯著上升的區域則集中於中區及東區;所有集水區的雨量與流量均呈現非常好的線性關係且達到顯著,R2值大於0.7的測站數高達71個;集水區間a、b值的差異及實際蒸發散的估計無空間分佈特性,且有25集水區的年流量大於年雨量,其原因待查。但不管其發生的原因為何,發生的原因均持續地且系統性地影響著雨流關係,顯示良好的雨量關係式仍有很高的應用價值。Item 亞熱帶地區高山溪流溶解性有機碳的輸出量以及在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意涵(地理學系, 2019-11-??) 李宗祐; 李俐槿; 黃誌川; Franz Zehetnerd; Tsung-Yu Lee, Li-Chin Lee, Jr-Chuan Huang, Franz Zehetner臺灣高山溪流在陸地輸送有機碳至海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大部分的研究把重點放在顆粒性有機碳的輸出而鮮少探討溶解性有機碳的輸出。本研究以三條鄰近的臺灣高山溪流為例,計算其近十年溶解性有機碳輸出量,強調臺灣高山溪流在溶解性有機碳輸出的重要性及在全球暖化下可能的後果。結果顯示,儘管研究溪流的平均溶解性有機碳濃度(<1.0 mg L-1)排名在世界所有觀測河川的後1%,但其單面積的產出量(~30 kg ha-1 y-1)排名於前30%;溼季的平均濃度比乾季濃度高30%與溫度呈正相關,且溶解性有機碳的濃度在颱風時期達最高,最高可達平均濃度的5 倍。全年約有60%的有機碳輸出發生於溼季,但儘管每年受颱風影響的時間很短(約3%的觀測時間),颱風期間的貢獻達全年輸出量的29.5±13.8%。我們發現,高溫及颱風事件為臺灣高山溪流溶解性有機碳輸出的重要驅動力,全球暖化的影響下的增溫及增強的颱風,將提高河水中溶解性有機碳的濃度及陸地輸出溶解性有機碳至海洋的速度。Item 地形指數模式在臺灣北部山地集水區降雨逕流之模擬(地理學系, 2007-11-??) 黃誌川; 高樹基; 郭鎮維; 李宗祐本文所建構的3-layer TOMODEL,結合了地表逕流、中間水流以及地下水流三個部份,分別以擴散波模式、土壤含水量以及指數遞減函數推估之。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D(土壤深 度)、K(水力傳導度)以及mi(土壤含水量遞減率)主探了模擬的水文歷線形狀以及總流量,且對於上述三種、水流有明顯的影響。本文將TOPMODEL應 用了18個降雨事件於橫溪集水區當中,事件的總降雨量變異相當大(81-1026mm)。由最適參數組分析得的平均效率係數,對於用來率定的14個事件為 75.1%,對於用來驗證的4個事件為77.3%。大部分驗證事件的流量在率定事件的90%信賴區間內,此結果證明了3-layer TOPMODEL應用於本案例地區有不錯的效果。此外,不確定性分析這方面的研究應該進一步濚入以做為未來模擬結果的參考範圍,則可增加評估時的信速程度 與模擬結果的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