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數位影像合成表現之創作與研究-以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設計為例
    (2009) 馬淑芬
    數位影像的普及,使得視覺傳達設計上有了新的突破,利用影像處理合成數位影像圖片,尤其以海報設計更為普遍,透過合成表現能使畫面更加豐富。高雄捷運運輸系統已正式營運,但尚未有週年紀念海報的設計規劃,因此本研究選用此新題材,具有新鮮感與挑戰性,於是欲將數位影像合成的表現手法運用在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設計上。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了解數位影像與海報設計相關內容,以奠定實施創作的基礎概念,並收集影像合成相關作品進行分析,說明作品的內容形式,包括構圖、美的形式原理及影像合成表現形式等,綜合這些作品的形式以及海報設計的概念,再表現於創作上。海報設計的主題擬訂為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因此創作九張週年紀念活動海報,分別為主題性海報、高雄捷運車站建築之美海報、高雄捷運公共藝術之美海報、高雄國際機場站海報、三多商圈站海報、中央公園站海報、高雄車站海報、世運站海報、橋頭火車站海報。九張海報中,除了主題性海報外,其餘八張是選定特殊車站,針對該站的特色與建築規劃進行了解探討與拍攝,再虛擬其活動內容製作而成的。從文獻探討、研究分析、實務創作可知1.了解數位影像的意義與特性,能有助於海報中影像元素的規劃與安排2.數位影像與海報設計之間有密切的關係3.影像合成在海報設計中表現方式4.海報設計形式上,運用編排形式與美的形式原理來進行創作5.操作影像處理軟體,實際進行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的創作。
  • Item
    數位影像於海報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德布西樂曲海報設計為例
    (2009) 陳韻如
    數位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模式思考或互動的方式跟以往完全不同,且變異性快速,藝術創作也因此產生了全新的風貌。在數位的世界裡,創作者利用各種數位化的工具,開發各種形態的藝術數位化作品,讓觀賞者能夠普遍地享受更高品質的藝術創作。數位攝影的普及化帶動人們有著不同的休閒生活外,亦產生可輕易自行創作的視覺體驗。對於以視覺呈現的相關藝術媒體,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與實務革命。數位藝術與傳統藝術最大的不同點即在於數位技術的運用,並影響著創作精神的本質內涵,是現代設計者都想嚐試的創作方式。 影像處理 (Image Processing) 是目前視覺傳達設計功能最迅速強大的設計方式,科技進步的壓力改變了設計習慣,身為設計工作者也必須認清並接受並隨時學習新的電腦科技,讓觀賞者能有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 本論文研究動機經由文獻整理探討影像的本質,分析其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中之運用,並探討數位化媒材演進及特性,從視覺傳達設計的觀點為切入點,利用數位攝影與影像合成的基礎技法,以法國作曲家德布西作品《前奏曲》為創作主題根據用於表現音樂性的海報設計。以驗證理論與實務之均衡以為本研究創作成果。 最後,僅以本研究的展出與呈現,企求以作為未來投注於設計工作之礎石。研究創作中仍有許多構想受限於時間倉促,尚未能再加以深究實現,期許留待往後續補足完整有更深廣的發展。
  • Item
    3D數位影像於動畫電影創作之研究與應用
    (2005) 趙勻娉
    動畫電影是一種老少咸宜、娛樂性豐富的傳播媒介,同時也是一種完整的藝術型態,在歐洲發跡卻在美洲大陸蓬勃起來。時至今日,動畫電影已經成為廣大群眾視聽需求上不可缺少的項目。 隨著電腦繪圖技術的演進,3D繪圖軟硬體效能的增強,使技術的應用,充滿了創意與創新。3D技術不僅只是滿足人們在視覺上擬真的需求,它也在氣象、醫學、科學、新聞、教育等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於電腦動畫和3D動畫技術的急速發展,促使科技和藝術進一步結合,迸出許多令人目眩的火花。近年來,3D技術更大量地應用在電影電視影片的製作上。 本研究主要探討3D電腦動畫在動畫電影的發展與應用進行分析,並探討3D電腦動畫製作流程,從劇情發想到建模方式、材質貼圖、建立骨架、打光方式、到場景整合。再藉由3D電腦動畫影像模型製作、材質與燈光等效果,運用於電影海報為例進行研究。 從本研究的探討得知,3D動畫看起來是極為與眾不同的表現形式,其角色建模、虛擬場景及燈光效果的技術,是未來影像設計的主流,也是值得我們研究與探討的主題。
  • Item
    數位影像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以傳統偶戲數位影像創作為例
    (2005) 蘇文雄
    摘 要 傳統偶戲包含傀儡戲 、布袋戲 、皮影戲等三種類型。傳入台灣後,已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目前除了布袋戲仍維持多種演出型態外,其他的偶戲皆已漸漸沒落。近年來,國內知名的傳統偶戲劇團,除了維持其專業演出技巧外,對於演出戲偶的改良及發揮視覺影像之傳播功能,相對地缺乏。本論文以傳統偶戲之數位影像為創作主題。文獻探討以台灣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的三個發展時期之演變及戲偶製作進行研究。在研究發想方面,訂定主題大綱、蒐集相關戲偶圖片作為發展基礎。在作品研究及創作上以偶頭製作及三個數位影像系列(戲偶角色、古典愛情交響詩、傳說故事)等四大主題呈現傳統偶戲之多元風貌。在數位影像方面,以台灣傳統偶戲圖像作為海報創作之元素,在戲偶製作方面,先以草圖、影像設計戲偶造形並利用模型作為實驗創作之雛型。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因素,僅以傳統偶戲作為創作對象,呈現數位影像應用之成果,未來依本論文之研究,數位影像在台灣各時期偶戲的設計創作上,當可應用於鄉土藝術之教育推廣,提升傳統偶戲之教育文化功能,開發更多元的創意空間及表現。
  • Item
    解構主義表現手法應用在數位影像之創作研究
    (2005) 黃秉富; HUANG,BIN-FU
    數位影像對於傳統影像表現媒材的突破和挑戰,如同機械美學對古典美學的突破、解構主義對現代主義之反動一般,其發展領域及面貌實有著令人嚮往的無限憧憬,在既有的基礎上與新理念、新技術交織出新的表現風貌,擴展數位影像所能發揮的張力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標。 在數位影像表現的形式與觀念十分多元的時代中,本創作研究試圖以一種普遍易接受的離散感,藉由畫面雜亂、零散不完整的解構主義構成手法,傳達在理性、傳統思維外的一種符合接近科幻意象的新形式及概念,藉以突破傳統創作理念追求形象完整、意義完整的迷思,同時藉由可創造出超乎想像的數位3D造形及解構表現手法,將數位影像的技術層面融入解構主義的範疇裡,使本創作研究的立論基礎更穩固,並以本研究創作表現結果及過程,提供數位影像創作者更寬廣的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