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Item 少棒打擊動作動學分析(2000) 張茂三; Chang Mau-Sa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少棒球員經打擊訓練後,棒球打擊動作對打擊能力的影響。本研究是以7位花蓮縣富源國民小學少棒球員為受試對象(平均年齡為10.57±1.27歲,身高為140.79±6.87公分,體重為35.29±5.31公斤,球齡3.71±2.14月),經過三階段的打擊訓 練輔助器的打擊訓練後,以高速攝影機進行前測與後測拍攝,再以peak performance動作分析系統,觀察各關節的角度變化與打擊能力的情形,經統計處理後之結果如下: 一、 棒球打擊率經過輔助器訓練後,打擊率顯著提昇,總平均74.59%±21.64。 二、 經過三次實驗打擊落點聚集性,中間至中外野的落點聚集性高於其餘位置。 肘、腕關節的角度經三次實驗達顯著差異(P<.05);而膝部關節角度經三次實驗結果無顯著差異。 經三次實驗,各關節點之角速度無顯著差異(P>.05)。 經三次實驗,球棒角速度的變化達顯著差異(P<.05)。 本研究結果顯示,此研究設計對上肢角度變化與打擊率有相關性,與下肢角度變化較無顯著性;以打擊率為預測效標結果顯示,前腳膝部角度、前手肘角度、重心線加速度與球棒角速度有顯著性,其方程式為Ý=0.024*(X8)+0.172*(X7)-0.133*(X4)+0.198 (X1)+46.944 。Item 體育實習教師對「有效體育教學」知識結構變化之研究(2001) 李明潔; Lee Ming Chieh教師知識及學習教學的研究,對於師資培育的規劃及改進,具有重大的意義。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體育實習教師在大四教學實習課程結束後、教育實習上學期期末、教育實習下學期期中,對「有效體育教學」知識結構的轉變歷程。研究方法採用概念構圖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屬縱貫性的研究,研究參與者為四位師範院校本科系畢業的體育實習教師,資料分析參考Morine-Dershimer(1993)對概念構圖資料的處理方式,及內容分析法,得到以下的結論:(一)體育實習教師在教育實習的初始階段,「組織與管理」是必要學習的一個課題;(二)體育實習教師對「有效體育教學」知識結構的變化,受過去經驗及目前教學脈絡的影響;(三)體育實習教師在教育實習的階段會試圖將理論性的知識驗證在實際教學情境中,並產生較可行的實務知識。依據研究結論所提供的建議可供師資培育機構及後續研究者參考。Item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決策過程研究(2001) 羅凱暘; Kai-yang Lo台灣地區將於2001年九月,率先由國小一年級開始實施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此次改革打破以往分科的界線,將各科整合為七大學習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為其中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與批判此次重大改革中,有關「健康與體育」領域及領域綱要的決策過程及影響因素。研究採質化方式,透過文件分析、訪談作為主要研究方法。所蒐集文件包含中央政府出版品、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國教司存檔資料、「健康與體育」小組會議記錄及相關領域研究及重要決策者訪談作為資料蒐集來源,經由文本分析、整合及政策研究方法獲致下列結論: 一、「健康與體育」領域的形成主要歸因於領域內涵呼應國際趨勢、民間教改團體的支持與學者的極力爭取。 二、體育在藝能領域之說導因於科目轉化領域思維的轉變 三、體育在總綱修訂的過程中為最初的思考方向之一,並持續至總綱形成;惟出發點未以體育在教育上之功能為考量。 四、「健康」一詞在領域綱要的研訂過程中由最初的理念轉化為專門的學科知識。 五、受學科本位影響導致工作小組分工間無法充分合作,影響領域綱要融合,導致能力指標撰寫標準不一,教師轉化教材困難。 具體建議如下: 一、加強有關體育課程發展之基礎性研究。 二、學習領域辦理研習時應針對教改背景、理念作完整闡述,以避免落入學科本位之思考,有礙教改理念之推廣。 三、體育師資培育機構應加強師資培育過程中有關教育理念與體育本質與時代性結合的能力,以精進體育教學。Item 台灣地區高中體育教師激勵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2001) 林澤鴻; Lin, Tse-hung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高中體育教師激勵與工作滿意的內涵與現況,其次,比較不同背景高中體育教師激勵與工作滿意之差異,最後則探討激勵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487位高中體育教師,並以「高中體育教師激勵與工作滿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 根據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one-way MANOVA)、多元逐步迴歸分析(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及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等統計方法處理,結果發現: 一、高中體育教師對激勵各構面皆有高度的需求,以『工作特性』之需求最高,而工作滿意程度方面,以『同事』之滿意程度最高。 二、不同背景高中體育教師在激勵需求及工作滿意有顯著差異存在。整體而言,女性、私立學校、班級數較少之體育教師,對激勵之重視程度較高;而年齡愈長、兼任行政、導師、修畢四十學分班、年資愈久、公立學校、班級數多者,其工作滿意較高。 三、高中體育教師背景變項(職別、服務年資、教育背景、公私立、班級數)與激勵(工作特性、內在酬償、工作群體),對於工作滿意(工作本身、薪資、升遷、上司、同事)能有效預測,其中以『內在酬償』與『工作群體』之預測力為最佳。 四、高中體育教師背景變項及激勵與工作滿意間有典型相關關係存在。Item 變異練習對相對時宜工作表現與學習的發展效應(2001) 林靜兒; Ellen Ching-Er Lin基模理論所衍生出的練習變異假說,預測個體學習單一動作時,透過多樣化的練習安排有助於動作學習,但對動作表現卻有抑制。本研究旨在檢驗變異練習在相對時宜按鍵工作表現與學習的發展效應。實驗參加者晚期兒童與成人各二十四名,隨機分派到變異與恆常練習組。實驗工作為三段式N字型手指按鍵的相對時宜工作。實驗參加者在接受不同實驗處理後,進行立即與延遲的遷移測驗。本研究的自變項是不同練習方法與年齡差異,依變項為代表動作穩定性的絕對誤差值與動作穩定性的變異誤差值。經二因子變異數2 (練習) × 2 (年齡)分析發現:(一)晚期兒童與成人在變異與恆常練習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準確性和穩定性上沒有年齡差異的發展效應;(二)恆常練習在動作表現的準確性與穩定性較變異練習有正面的影響;變異練習在動作學習的準確性優於恆常練習,但在穩定性上則無差異存在。(三)晚期兒童與成人在動作表現的準確性上有年齡差異的發展效應,但在動作表現的穩定性與動作學習的準確性與穩定性上並不會因年齡差異而有所影響。最後將以基模學習的觀點,討論本研究的發現。Item 城市.遊戲精靈-探訪街舞的文化世界(2001) 呂潔如; Lu, Chieh-Ju本研究主要探討街舞在台灣所形成的身體運動文化,為求深入了解街舞世界,使其文化樣貌的真實存在得以開顯,首先,以流行文化概念探討街舞因量變所形成的質變;再者,藉由武俠小說中的江湖場景作為描述街舞世界外在結構的模型;最後,進入建構街舞文化的母體-運動的身體,從身體馴服過程的觀察著手,以及街舞參與者的經驗述說,澄清不為外人了解的文化型態,並彰顯這另類文化的特殊性。研究結果發現,街舞參與者處於多元而變動的流行文化場域裡,其生活方式呈現了簡單而直接的交往模式、單純且實際的生活心態,在整個文化的模塑過程中,身體居於文化傳遞的主要媒介,以肢體動作表達的身體理性,超越了透過文字、語言表達的思維理性,街舞文化經由身體運(舞)動得以可能,在身體展演中,街舞世界所呈現的,是一種變動、差異以及去中心的另類文化。Item 跆拳道後旋踢之運動學分析(2001) 柯玉貞; Yu-Chen Ko跆拳道是奧運正式競賽項目。為了加強跆拳道競賽格鬥對抗的可看性,在規則上加重跳躍、轉身、上端攻擊的計分及全面性的踢擊和動作技巧的應用,將是跆拳道發展的趨勢。後旋踢動作是轉身上段攻擊動作,在得分方面,轉身、上段攻擊比正面、中段攻擊有優勢,因此掌握優異的後旋踢動作,提升轉身上段攻擊能力,對比賽的勝利有其積極的意義存在。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乃藉由同步獲取的運動學參數資料,來瞭解後旋踢動作的參數變化情形,並進行分析,以做為日後教練及選手在訓練與技術應用上的重要依據。 本研究以Peak Performace高速攝影機(120HZ)兩台,進行同步拍攝。受試者為國內甲組跆拳道選手8名(訓練時間11.7±2.7年、段位3.375±0.744段),針對其後旋踢動作進行各項參數資料的蒐集、分析後,得到下列幾點結論。 1.全程動作時間的分期中,反應時間佔38﹪,攻擊時間佔25﹪,收腿時間佔37﹪。 2.腳離地前肩角度與肘角度應略增大,以幫助起腳轉身的動力,腳離地後肩角度要縮小,以減少在轉身時的轉動慣量,擊中目標時,肘角度的加大有防禦與平衡的作用。 3.後旋踢有其特殊性,所有受試者之膝關節皆有兩個峰值出現在(E2~E3)階段,一次是腳離地時的大角度;另一次是經收縮之後,要踢擊目標時的第二次蹬伸。 4.當踢擊到目標前踝關節會做一屈足背至屈蹠的動作,來加大攻擊的速度。踝角度的最大值出現在擊中目標時,會有較佳的攻擊效果。 5.受試者攻擊腳的各關節速度最大值:髖關節(3.322±0.46公尺/秒)、膝關節(6.121±0.61公尺/秒)、踝關節(8.98±0.849公尺/秒),均出現在擊中目標前,且遠端大於進端。 6.本研究中,並非所有受試者攻擊腿的各關節活動順序都符合人體動力鏈的順序原理。但後旋踢動作符合動力鏈原理的受試者有較佳的攻擊速度。Item 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2002) 李明宗; Lee, Ming-Chung傳統的民俗節慶活動,以及由現代社會創生之類節慶活動,在當代台灣已有融匯成為新型態的節慶活動之趨勢,而由於觀光發展的推波助瀾,節慶活動展演的形式也急速地在改變中,因此,吾人亟須勾勒出當代台灣節慶活動之形貌,並提出適合於本土研究之詮釋觀點,以利往後對台灣節慶活動的深入研究。 本論文是以「地方傳統」與「觀光展演」二者之辯證性為理論鋪陳的基礎,並以「真實性」做為論述節慶活動之核心概念。由三個層面論述參與觀察之節慶活動,俾勾勒出當代台灣節慶活動之形貌:一、節慶活動的社會及文化環境基礎。二、節慶活動的本質與展演。三、參與節慶活動的體驗。 經由對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現象之省思,適度整合及修正國內外相關之理論,由五個層面提擬休閒社會學的詮釋觀點,俾利本土節慶活動之後續研究:一、節慶活動的真實性之變遷類型。二、節慶活動樣態的類型。三、節慶活動體驗的類型。四、社會過程與人生過程的週期性之交替。五、節慶活動之本質與展演。Item 以平跳及高跳出發探討各入水參數對截面積及滑行期的影響(2002) 古國宏; Ku Kuo-Hong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各入水參數及身體姿勢對於截面積及水底滑行期的影響,希望藉由結果改善選手的出發動作、減低水阻,以增進滑行期表現。十三位男性受試者皆為甲組水準的選手,年齡平均為18.31±2.84 歲,泳訓時間平均7.77±3.98年。以Peak攝影機(60Hz)、JVC(60Hz)行2-D攝影法,來蒐集騰空期及滑行期的資料。結果分析後得到: (1) 在滑行期方面,攻擊角與截面積皆與滑行表現呈負相關,若欲減小 水阻以維持前進動量則必需減小攻擊角與截面積。 (2) 另外,影響入水截面積最重要的因素是攻擊角(相關值達0.92,兩者呈高度正相關)。 (3) 動作技術上,身體傾角大於入水角度時較能減小入水截面積;故為盡量減低入水截面積,有必要進一步修正身體入水角度。 關鍵詞:游泳出發、入水截面積、攻擊角、滑行期Item 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1910-1937)(2002) 許光麃摘 要 為探究1910-1937年期間,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與文化研究法,以歷史的時間為縱軸,以文化的價值觀、制度及器物為橫軸,將蒐集之史料,加以整理、分類、考證、解釋與批判,最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理論、價值、觀念層次上,傳統武術以「道」與「氣」、「天人合一」及「太極哲理」為基本理論;傳統武術以「形神統一說」、「反者道之動」及「陰陽學說」為基本原則。清末西洋體操與體育概念的傳入,加上舊有的傳統武術,導致彼此概念上糾纏不清,「新、舊」與「動、靜」思想論爭,隨後為發展方向而有「洋土體育」思想論爭,在論爭激盪中武術融會公平競爭、追求極限與客觀量化的觀念緩慢前進,也採借西方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武術。 二、在規範、組織、制度層次上,傳統武術重視「尊師重道」的師承關係,各流派對授徒擇人均有嚴格規定,武德是以「禮」、「仁」為標尺,武術組織以「家族化」、尊祖、崇古、嫡長繼承、等級制度為宗法之特色。西式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明文規定武術為學校體育課程內容之一。在大城市所建立的武術團體,武術組織逐漸系統化,而有明確的宗旨與章則,並朝向武術競技化和規則化的方向發展。 三、在外顯行為和器物層次上,傳統拳術種類繁多,如少林武術、武當武術、峨眉武術、內家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象形拳、南拳、長拳等拳種;武術器械多樣多式,如劍、刀、槍、棍等。西洋運動器物在中國發展過程迅速,武術器械隨地方性運動會的開展,逐級登上全國運動會,並單獨舉辦全國武術運動大會,舉行「國術國考」和「浙江國術游藝大會」等活動,將武術推向海外表演,促使武術邁向國際舞台。Item 國小實施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統整實施之研究—以屏東縣三所小學為例—(2002) 李勝雄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實施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發展實境 ;藉由文獻的與文件資料分析,以及結構性訪談等研究方法,獲致以下結論。 一、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模式發展策略 (一)學校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模式發展策略 三所學校在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的統整課程前,皆依本位課程發展的程序規準,分別設置和成立學校課程委員會與課程領域小組,並經由學校行政人員的積極運作,以形成學校相關教師人員的共識,進而著手發展與設計該校之統整課程。 (二)領域教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模式發展策略 領域教師在課程統整模式發展的途徑與策略,從課程統整設計的程序發現,在步驟上,根據各領域課本的教材、尋找主題、設計統整活動或學習單等程序設計之。 二、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的教學設計 (一)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形式 三位教師分別採主題式的統整方式設計統整課程,.和聯結各科的橫向統整方式設計統整課程。採主題式的統整方式,主要著眼於主題式統整可使學生有較清楚的概念,且比較容易掌握學習主題,且可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系統且明確的概念而聯結各科的橫向統整方式,主要著眼於此種統整方式可使學習內容作廣範圍、大核心,且適中的整合。 (二)健康與體育領域的課程統整模式 三位教師所設計的主題式統整和聯結各科的橫向統整,從課程統整模式而言,分別為平行學科統整模式和單一學科統整模式;平行學科統整模式即Cone,Werner,Cone and Woods.等人的共有式課程統整模式,單一學科統整模式即Cone,..Werner,. Cone and Woods.等人的連接式課程統整模式。 (三)健康與體育領域統整模式和學理的契合性 三位教師所設計的平行學科統整模式,從學理的和文獻的分析結果對應其契合性。 三、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模式發展之困境與難題 (一)學校在健康與體育領域的統整課程發展之困境與難題 在課程統整發展與設計的歷程中,三所小學從課程的發展、設計到實施,皆呈現某種程度的困頓與難題,其中以教師的意願低、家長的壓力、課程實施時間不足,以及課程內容設計不佳(A1);教師形成負擔,徒具形式,對學生成就評量造成限制(A2);課程實施時間不足,造成定期評量困擾(A3)。 (二)領域教師在健康與體育領域的統整課程發展之困境與難題 領域教師在健康與體育領域的統整課程設計上,所面對且要突破的問題和困境,安東老師提出課程實施時間、課程進度、家長觀念、統整內容範圍的侷限性、創新度不足等的問題,將影響健康與體育領域的統整課程設計作為。 四、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方式與模式 三所小學的安東、安南與安西三位老師的健康與體育領域統整課程設計,就課程統整的方式與模式言之,在課程統整方式方面,三位教師所採用之方式,安東與安西二位老師採主題式統整(PT1,.PT3),而安南老師 採聯結各科的橫向統整(PT2);.在課程統整模式方面,安東與安南二位 老師是以平行學科統整(PC1,.PC2)做為課程統整的模式,而安西老師則以單一學科統整(PC3),做為課程統整的模式。Item 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2002) 吳政融; Wu, Cheng-Jung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現況,其次,比較不同背景大學 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壓力因應方式之差異,最後則探討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關係。研究 對象為臺灣地區公、私立大學體育系、體育室之517位專任體育教師,並以「大學體育教師 工作壓力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 根據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One-way MANOVA)、皮 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等統計方法處理、分析,結果發現: 一、大學體育教師之整體工作壓力感受呈現中間程度,各構面以「法令束縛」之壓力最大 ,最常因應壓力之方式為「解決問題」。 二、不同背景大學體育教師(除性別外)在工作壓力的感受有顯著差異。整體而言,年紀較 輕、年資淺、未婚、學士、講師、私立大學、有兼任行政職務者,所感受到的工作壓力較 大。而不同背景大學體育教師在壓力因應方式上,僅在年資及學校別之部分構面,有顯著 差異存在。 三、工作壓力各構面與「屈服問題」、「休閒活動」、「情緒調適」及「逃避問題」達顯 著正相關,而「專業成長」與「解決問題」達顯著負相關。Item 我國少年桌球國手三段技術分析(2002) 陳裕芬; Yu-Fen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少年桌球國手之三段技術是否達到及格指標,並分析我國少年男子國手與女子國手的三段技術是否有差異、桌球三段技術跟獲勝率之間是否有相關以及桌球三段技術對獲勝率是否有預測效果。 本研究以九十年我國少年國手排名賽男女選手各16人,共32人為研究對象,比賽場次共計120場為研究範圍,以桌球三段技術評估表為研究工具,將所有資料以桌球三段技術評估法、獨立樣本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法、逐步迴歸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並將所得之預測方程式,以八十九年度我國少年桌球國手排名賽參賽選手(男子9名及女子8名)之所有比賽場次計有男子36場及女子28場共64場,進行交相有效化之驗證。經分析與討論獲得結論如下: 一、我國少年男子國手與少年女子國手之桌球三段技術分析中,發球搶攻段之得分率、發球搶攻段之使用率、接發球搶攻段之得分率、接發球搶攻段之使用率和相持段之使用率等五個變數皆有差異,其中以相持段之使用率差異最大。 二、我國少年男子國手的發球搶攻段之得分率、發球搶攻段之使用率、接發球搶攻段之得分率及接發球搶攻段之使用率的指標值為「及格」,相持段之得分率的指標值為「良好」,相持段之使用率的指標值為「不及格」。 三、我國少年女子國手的發球搶攻段之得分率、發球搶攻段之使用率及接發球搶攻段之使用率的指標值為「及格」,接發球搶攻段之得分率及相持段之得分率的指標值為「良好」,相持段之使用率的指標值為「不及格」。 四、我國少年男子國手之桌球三段技術的六個變數中,以接發球搶攻段之得分率與獲勝率的相關最高。 五、我國少年女子國手之桌球三段技術的六個變數中,以相持段之得分率與獲勝率的相關最高。 六、桌球三段技術分析可以有效的預測獲勝率,所得之預測方程式如下: 男生:Ŷ=0.3779X1+0.0634X2+0.4218 X3+0.2867 X5-0.0596 女生:Ŷ=0.3222X1+0.0645X2+0.3190X3-0.0627X4+0.3811X5-0.0119Item 身體/知識/權力:論我國學校體育演進的系譜(2002) 張威克; Chang, Wei Ko本研究以傅柯的系譜學為方法,從歷史進程探索我國學校體育演進所涉及身體、知識的形成與變遷,分析造成變化的權力因素,並嘗試研製我國學校體育身體、知識變化的權力圖譜。經分析探討後,本研究歸納出下列結論: 從身體系譜來看,我國學校體育可以體操期、體育前期、體育工具期與多元自主期等四時期概括。源於軍伍的體操血統,使體操期呈現以「操」為主的公共財身體觀;體育前期,西方思潮輸入自主意識萌芽,出現「育」的身體觀;工具期,在國族生存受威脅時出現,並發展出以「爭」為核心的工具身體觀;多元自主期因社會民主富裕而出現,學校體育逐漸重視對真、善、美的追求,顯現尊重多元價值的身體觀。 從知識演進的系譜看,我國學校體育約呈四期:前學科期、科學前期、實證科學期與整合分裂期。前學科期,「體操」所應具備的知識體系尚不明顯,經驗傳承居主要知識來源。科學前期,知識科學化與經驗系統化,兩者並行不悖,但學門分化儼然成形。實證科學期,是在體育研究所出現後正式到來,學校體育逐漸向量化觀念傾斜。整合分裂期,量化與質化研究開啟對話,並促成跨學門整合研究;但體育相關院、所、系的陸續出現,也意味從分化走上分裂,知識的分化雖能滿足知識慾望,卻亦可能危及體育在校園的生存。 在探索造成學校體育變遷的動因後,發現其中至少包括:l.父權與民權、2.國族與個人、3.經驗與科學、4.知與行、5.質與量、6.去與留等六種相抗相生的力量糾結。這些力量的消長,既影響身體亦牽動知識的變化,形成一張身體╱知識╱權力的網絡;但察考權力生成過程,發現「秩序化」與「去病夫化」在集體意識╱潛意識中醱酵,成為主導學校體育演進的核心權力。Item 我國九十年全運會短距離跑成績分析(2002) 潘文生本研究為提供國內田徑教練和選手一項國內最大型運動賽會短距離跑的運動員完整成績,並以實際的數據結果,歸納出可以預測賽次成績的方式,期望能夠協助成績提升。本研究以中華民國90年全國運動會的田徑賽事的短距離比賽成績為範圍,包括男、女一百公尺,男、女兩百公尺和男、女四百公尺等六個項目賽次成績。 研究結果顯示:男子一百公尺、女子一百公尺、男子兩百公尺和女子四百公尺的優勝者賽次成績都沒有顯著的差異,而男子四百公尺與女子兩百公尺的優勝者賽次成績則有顯著的差異,P<.05,其中女子兩百公尺跑的趨向分析有達到直線趨向,P<.05;在複賽和決賽設立一個成績的門檻是綜合以上的分析,複賽成績的門檻是預賽全部選手的平均成績為主;進入決賽推估門檻成績為:男子一百公尺是預賽前8名、複賽前8名平均成績;女子一百公尺是複賽前16名平均成績;男子二百公尺是預賽前8名、複賽前8名平均成績;女子二百公尺是預賽前8名、複賽前8名平均成績;男子四百公尺是預賽前16名、複賽前8名平均成績;女子四百公尺是預、複賽前8名平均成績。Item Item 新式健身操對高中女生之生理反應值之研究(2002) 謝孟媚; Meng-Mei Shieh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新式健身操對高中女生之生理反應值之影響。以9位曾參加第三屆新式健身操比賽之高中女生為受試對象,平均年齡16.4±0.6歲,平均身高157.6±5.15公分,平均體重50.5±5.07公斤。每位受試者測量運動前10分鐘、三次新式健身操做操過程及運動後恢復期15分鐘,三個過程皆進行心跳率測量與氧氣的採集;在每次新式健身操做完後皆詢問受試者運動強度自覺量表。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test分析做操前後之血壓反應;並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repeated one-way ANOVA)考驗三次健身操之間心跳率及運動強度自覺量表及能量消耗的差異。平均數若達顯著差異再以費雪爾氏LSD(Fisher’s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進行事後比較,顯著水準定於α= .05。結果發現:一、三次新式健身操之間的運動中心跳率最大值(172±17.24、176±16.53、188±9.17 次/分)和平均心跳率(145±14.65、156±14.97、167±10.50 次/分)皆達顯著差異水準(p< .05)。二、第三次新式健身操的RPE(15.6±1.88 分)與第一次(11.9±7.04 分)有顯著差異(p< .05);但是第二次(13.6±1.67 分)與第一次、第三次間並無顯著差異(p> .05)。 三、第三次新式健身操的攝氧量(23.73±2.90 毫升/公斤/分)與第一次(20.45±3.61 毫升/公斤/分)有顯著差異(p< .05);但是第二次(23.01±3.06 毫升/公斤/分)與第一次、第三次間並無顯著差異(p> .05)。四、三次健身操運動中的總能量消耗為92.65±20.64大卡。本研究結果顯示,新式健身操屬於中高強度,欲作為健身或體重控制的手段時,尚需增加重複次數或輔之以其他的身體活動。Item 體育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內涵知覺之研究(2002) 黃清勇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一)探討體育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內涵之重要程度。(二)探討體育教師知覺將「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內涵轉化為實際教材之難易程度。(三)探討體育教師對課程內涵的知覺是否因個別因素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方式,受試對象包含台灣省及直轄市之現職國中體育教師共554位,問卷回收率達69﹪。 經研究資料分析討論後,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體育教師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內涵知覺之重要程度,以領域內之主題軸觀之,其重要程度依序為(一)、安全生活,(二)、生長與發展,(三)、健康心理,(四)、人與食物,(五)、群體健康,(六)、運動技能,(七)、運動參與等。對各主題軸之知覺均介於「重要」程度。 二、國中體育教師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內涵轉化為實際教材之難易程度,以領域內之主題軸觀之,其難易程度由易到難依序為(一)、安全生活,(二)、生長與發展,(三)、群體健康,(四)、人與食物,(五)、運動技能,(六)、運動參與,(七)、健康心理等。對各主題軸轉化為實際教材難易程度之知覺,均介於「普通」程度。 三、在知覺領域內涵重要性方面,不同性別、教育背景、是否擔任行政職務、是否固定參與讀書會、及是否為試辦學校等背景變項,對國中體育教師之知覺程度有顯著影響;而不同區域、教學年資、參與研習時數、學校班級數、及服務地區等背景變項,對國中體育教師之知覺程度並無顯著影響。 四、在知覺將領域內涵轉化為實際教材的難易程度方面,不同性別、教學年資、教育背景、是否擔任行政職務、及是否固定參與讀書會等背景變項,對國中體育教師之知覺程度有顯著影響;而不同區域、參與研習時數、學校班級數、服務地區、及是否為試辦學校等背景變項,對國中體育教師之知覺程度並無顯著影響。Item 中國大陸教練崗位培訓制度研究(2002) 黃潤生本研究探究分析中國大陸教練崗位培訓制度的架構與內容、制度建立的方法與步驟,制度的現況與特點以及該制度未來之發展等。所謂教練崗位培訓制度,是指為保證對教練進行有效培訓,以達到提高能力為目的,而需要遵循的各種規則、程序、辦法等形成的體系。教練崗位培訓制度由管理、教學與教務、保障三部分組成,其中管理是一個重要關鍵,教學與教務則是核心,保障則是一種保證,三方面相互關連,缺一不可。 中國大陸自1987年便開始教練崗位培訓制度的探索,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大陸教練崗位培訓制度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並發現若干的成效,本研究資料來源以中國大陸官方所頒布的教練崗位培訓制度之法令規章為主,加以配合海峽兩岸學者對教練崗位培訓制度所發表的相關文獻,採用歷史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教練崗位培訓制度雖已形成,且以「合格證」為申報任職或晉升之依據,並採用國家撥款為主;集體、個人承擔為輔的多管道資金籌措,形成全國性的培訓網路,但培訓制度還須在汲取各國成功經驗之基礎上不斷改善,且培訓規模與品質尚須提升,培訓的教學,特別是有關教練培訓要注重「能力」培訓的問題,才能逐步形成完善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未來發展之需要。Item 台灣地區女子體操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績效表現關係之實證研究(2002) 江麗玉; Chiang, Li-yu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地區競技體操女子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績效表現的現況。其次,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競技體操女子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之差異情形。最後,在分析教練領導行為與競技體操女子選手績效表現各變項間之相關性。因此,乃採普查的方式,針對全台灣地區所有的競技體操女子選手進行調查,研究對象共計94名。研究工具除以自編之『選手知覺的體操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績效表現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外,並配合選手實際參賽成績等資料來進行分析。經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One-way MANOVA)、簡單相關分析(Simple Correlation Analysis)及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等統計方法處理,結果發現: (一)台灣地區競技體操女子選手知覺到教練較多的『關懷行為』,其次依序為『訓練與指導行為』、『民主行為』、『專制行為』,而以『獎勵行為』為最低。其次,在績效部分,若以目前的成績水準與國外選手相較,則台灣地區多數選手的『起評分』相當於東亞運選手的『最後得分』。此外,在滿意度部份,選手對『教練訓練與領導行為』的滿意度達中上程度。 (二)選手背景變項的差異將影響選手對於教練領導行為的知覺,且在『組別』、『年齡』、『體操學齡』、『與教練相處年數』、『每週不同訓練時數』及『最高成就』等六種不同背景變項中,亦皆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與績效表現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存在,其解釋力為27.1﹪。尤其是當選手知覺到教練較多『訓練與指導』與『關懷』的領導行為時,選手的滿意度亦相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