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直排輪運動對智能障礙兒童平衡能力之影響(2010) 陳勇安; Chen Yung-An動靜態平衡是智能障礙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的動作表現。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直排輪運動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動靜態平衡能力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三位國小特教班中度智能障礙兒童,男生一位及女生二名,年齡在十歲八個月至十一歲七個月,智商平均得分為55,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基線設計,實驗期間包含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自變項為直排輪運動課程,依變項為靜態平衡能力與動態平衡能力。教學活動每週二節、每節四十分鐘、共十週十九節課。研究工具為靜態平衡能力的閉眼單腳站立測驗、動態平衡能力的平衡木檢測測驗及教師家長訪談表。資料分析分為量化及質性二種,量化資料採視覺分析法,含曲線圖、階段內、階段間分析,並以C統計為輔助分析;質性資料則對教師及家長訪談進行社會效度。結果:直排輪運動對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平衡能力有改善,但能力提升的程度不相同。直排輪運動課程對丙生的靜態平衡能力有顯著提升、直排輪運動課程對三位學生的動態平衡能力有顯著提升、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學習態度亦有正向改變。結論:教學方面應安排多元且符合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充實相關軟硬體設備、教師與研究參與者需建立長久且良好的互動,研究方法可從跨情境角度探討對研究參與者平衡能力的改善。Item 應用跨理論模式促進大專肢體障礙與腦性麻痺學生體適能之研究(2015) 陳勇安; Chen, Yung-A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跨理論模式的身體活動介入對大專肢體障礙與腦性麻痺學生在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健康體適能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5位大專學生(1位肢體障礙女生、2位腦性麻痺女生及2位腦性麻痺男生)。自變項為身體活動課程,依變項為身體活動行為與認知及健康體適能。課程介入三個月,並於課程結束後6個月進行後續追蹤。於研究開始、介入後及後續追蹤分別對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健康體適能進行測量。量化資料以描述統計、視覺分析法與C統計進行分析;對運動指導員的相關資料進行社會效度。結果發現:(一)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行為改變階段、自我效能與決策平衡於介入後有提升效果,運動改變方法則以意識覺醒、自我再評估及自我解放為主;(二)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行為改變階段、自我效能與決策平衡於後續追蹤有維持效果,運動改變方法以自我再評估、社會解放及自我解放為主;(三)心肺適能、肌力與肌耐力與柔軟度於介入後有提升效果;(四)心肺適能、肌力與肌耐力與柔軟度於後續追蹤有維持效果。結論:(一)身體活動課程對身體活動量有介入與維持的效果;(二)身體活動課程對心肺適能、肌肉與肌耐力有介入與維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