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9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規律運動與高三女生學業成績的相關(2005) 陳傳宗Item 休閒運動園區開發策略研究(2005) 王慶堂摘要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休閒運動園區之開發模式進行開發策略之探討,由政策、法令、財務及組織等四個面向探討休閒運動園區開發時之重要策略與方案,就園區使用之目標、提供服務之功能、使用機能之多元等進行研究,並以台南市和順寮體育園區體育館興建計畫之個案進行財務計畫之敏感度分析。 本研究經文獻分析、專家訪談、政策可行性分析等步驟,以永續經營作為策略之核心,從政策、法規、財務及組織等策略建構出休閒運動園區之開發策略架構,並經個案分析獲知營運收入成長率、預期折現率及優惠融資利率等三項是休閒運動園區財務計畫中敏感度最高之影響因素,期望透過本研究成果提供政府進行大型運動設施或休閒運動園區開發規劃、土地法規修訂、多目標使用政策調整與施政計畫訂定之參據,以及後續研究者之基礎。Item 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2004) 陳建廷目的:探討八週三種不同運動訓練(肌力訓練、有氧訓練及有氧+肌力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方法:以體重肥胖的國中男學生40人為受試者,年齡為13.74 ± 0.26歲,身高為158.14 ± 5.96公分,體重為67.50 ± 6.97公斤。依BMI值大小排列配對後,隨機分派至實驗組三組、對照組,各組人數各為10人。實驗組每週接受四天,每天45分鐘的不同運動訓練,對照組不接受任何運動訓練,但四組受試者均接受飲食控制課程宣導。前、後測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檢定。結果:體適能1600公尺跑走部份,三組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坐姿體前彎部分,肌力訓練組優於有氧訓練組,其他項目在各組之間則無任何差異。身體組成:在肌肉質量及去脂體重上,肌力訓練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進步;其他二組實驗組的進步則未優於對照組。另外,在身體脂肪上,三組實驗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減少。結論:八週的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後,對體重控制班學生在心肺功能及身體組成,都有明顯的改善。尤其,肌力訓練在全身肌肉質量及去脂質量的提升有正面的助益。因此,在鼓勵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學生平常多從事各項運動時,尤其應該在運動計畫中加入肌力訓練。Item 台南市公民國民小學運動場館經營管理考量因素之研究(以民間機構為參考團體)(2004) 柯仲彥; Ke, Chung-Yen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台南市公立國民小學與民間機構在運動場館設施、開放使用現況,與未來在參與學校運動場館經營管理時,所會考量到的因素有哪些,並進行比較瞭解其差異,以做為日後學校在運動場館的興建、規劃設計及經營管理上的參考。 本研究採用訪談問卷調查法,針對台南市44所國民小學之體育組長與17家民間機構之經營管理人員,進行便利抽樣,各抽取學校九所及民間機構四家進行深度訪談,並以自編之「台南市公立國民小學與民間機構參與學校運動場館經營管理之考量因素訪談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蒐集。根據訪談調查所得的資料,以描述統計的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在本研究範圍內得到以下結果: 一、台南市國民小學的運動場館設施設置情形,在軟體方面,管理人員、組織架構及收費辦法圴明顯不足;在硬體方面,以田徑場、室外籃球場及的設置最為普遍,另外則以室外游泳池的設置最為缺乏。民間機構在軟體方面則較為健全;在硬體方面,則以室內游泳池、盥洗室、三溫暖、韻律教室的設置率最高,其次為桌球室、按摩池、重量訓練室,而室外的場地較不普遍。 二、台南市國民小學的運動設施的開放時間,以不影響學校正常作息的原則下進行開放,對外免費開放的場地以室外籃球場、田徑場及網球場為主。有收費的場地以室內體育館為主,大部份以團體租借的方式。民間機構的運動設施是全天開放使用,不論室內或室外的設備圴有收費,收費方式以會員制收費和部份收費為主。 三、台南市國民小學未將人力資源運用策略列入考量因素;民間機構則在資源開發與應用、安全管理策略、體育活動推廣策略等未列在經營管理運動場館的考量因素中。 四、學校與民間機構對於未來經營學校運動場館的模式建議以OT或BOT的方式經營。Item 長期游泳訓練對智能障礙者生活適應能力之影響(2004) 黃文盛生活適應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智能障礙者教育的重要目標。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探討長期游泳對智能障礙者生活適應能力的影響。以自編之「體育活動對生活適應能力之影響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內容涵括:生活自理、動作能力、溝通能力和社會技巧四種領域。研究對象為來自台北縣和台北市地區,年齡介於12~18歲的中度智能障礙學生40位。分為實驗組20人,對照組20人。由各學生家長協助進行一對一訪談和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敘述統計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在生活自理、動作能力、溝通能力、社會技能和整體生活適應能力均達顯著差異(p<.05)。但是不同性別、年齡和泳齡對實驗組生活適應各領域能力及整體生活適應能力並無顯著的差異(p >.05)。結論:本研究證明長期游泳訓練可提昇智能障礙者生活適應能力,而且不受性別、年齡及泳齡的條件限制,建議智能障礙者可多參與游泳訓練。Item 合作學習與精熟學習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之研究(2003) 鄭金昌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教學法與精熟學習教學法應用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之情形。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的準實驗研究法。來探討合作學習教學與精熟學習教學對排球高手傳球技能的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的影響。本研究實驗樣本共計116人,其中實驗組58人,控制組58人,平均年齡19.34歲。在實驗教學前兩組皆先進行高手傳球技能與學習反應前測,實驗組依前測成績採異質性分組,每組7-8人。兩組所操作的變項為教學方法,實驗組採用合作學習教學;控制組採用精熟學習教學,進行八週的實驗教學之後隨即進行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的後測。兩組研究結果: 一、合作學習組(實驗組)與精熟學習組(控制組)在技能「學習成就」方面均有大幅進步達顯著差異(P<.05)。 二、精熟學習組(控制組)在技能「學習成就」方面進步成績明顯高於合作學習組(實驗組)達顯著差異(P<.05)。 三、合作學習組(實驗組)的「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後測得分表現明顯高於前測高達顯著差異(P<.05)。 四、精熟學習組(控制組)的「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後測得分表現稍微高於前測但未達顯著差異(P>.05)。 五、合作學習組(實驗組)的「班級氣氛」後測得分表現高於精熟學習組(控制組)達顯著差異(P<.05)。在「學習動機」後測得分表現稍微高於控制組但未達顯著差異(P<.05)。 由上述研究可以歸納,兩組學生經過實驗教學後,精熟學習組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表現優於合作學習組。學習反應在「班級氣氛」量表的表現,合作學習組優於精熟學習組之反應。Item 身體/知識/權力:論我國學校體育演進的系譜(2002) 張威克; Chang, Wei Ko本研究以傅柯的系譜學為方法,從歷史進程探索我國學校體育演進所涉及身體、知識的形成與變遷,分析造成變化的權力因素,並嘗試研製我國學校體育身體、知識變化的權力圖譜。經分析探討後,本研究歸納出下列結論: 從身體系譜來看,我國學校體育可以體操期、體育前期、體育工具期與多元自主期等四時期概括。源於軍伍的體操血統,使體操期呈現以「操」為主的公共財身體觀;體育前期,西方思潮輸入自主意識萌芽,出現「育」的身體觀;工具期,在國族生存受威脅時出現,並發展出以「爭」為核心的工具身體觀;多元自主期因社會民主富裕而出現,學校體育逐漸重視對真、善、美的追求,顯現尊重多元價值的身體觀。 從知識演進的系譜看,我國學校體育約呈四期:前學科期、科學前期、實證科學期與整合分裂期。前學科期,「體操」所應具備的知識體系尚不明顯,經驗傳承居主要知識來源。科學前期,知識科學化與經驗系統化,兩者並行不悖,但學門分化儼然成形。實證科學期,是在體育研究所出現後正式到來,學校體育逐漸向量化觀念傾斜。整合分裂期,量化與質化研究開啟對話,並促成跨學門整合研究;但體育相關院、所、系的陸續出現,也意味從分化走上分裂,知識的分化雖能滿足知識慾望,卻亦可能危及體育在校園的生存。 在探索造成學校體育變遷的動因後,發現其中至少包括:l.父權與民權、2.國族與個人、3.經驗與科學、4.知與行、5.質與量、6.去與留等六種相抗相生的力量糾結。這些力量的消長,既影響身體亦牽動知識的變化,形成一張身體╱知識╱權力的網絡;但察考權力生成過程,發現「秩序化」與「去病夫化」在集體意識╱潛意識中醱酵,成為主導學校體育演進的核心權力。Item 自行車運動觀光參與者之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研究(2009) 范智明; Fan,Chih-Ming本研究旨在瞭解自行車運動觀光參與者:在人口特性、參與行為、深度休閒、社會資本及心流體驗上之特徵,與在深度休閒之涉入概況;並比較不同人口特性及參與行為在深度休閒、社會資本及心流體驗上之差異;以及探究參與者之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相互關係及預測能力。其中深度休閒係翻譯、引用Gould, Moore, McGuire,& Stebbins (2008) 編製的SLIM-54深度休閒量表。研究架構係從文獻中探討得來,透過問卷調查法及深度訪談法,以便利抽樣於現地及網路針對406名研究對象施測,回收率81.2%;並於台北、新竹及花蓮便利抽樣三個自行車焦點團體共15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經統計分析(描述統計、因素分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與訪談稿譯碼比對後呈現結果。結果發現: 一、人口特性:以男性、北部居民、20-39歲、大專以上學歷、工商服務及電子科技業及軍公教、單身及無子女者為大多數;收入呈常態分配。 二、參與行為:以兩年以下參與時間、一個以下同好團體、每週騎車一至二次、每次騎車一至三小時、一次以下大型賽會經驗居多數;絕大多數曾單次破百。 三、於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各萃取出四、九、六個構面;在社會資本最認同「活動規範」,最缺乏「主動及參與」;在深度休閒最認同「自我享受及富足」和「堅持努力」,最缺乏「財務回饋」;在心流體驗最認同「自發性體驗與回饋」,最缺乏「知行合一」。 四、自行車觀光參與者具有深度休閒之涉入。 五、人口特性之:(一)性別、婚姻及子女對社會資本構面;(二)年齡、婚姻及子女對深度休閒構面;(三)性別、年齡、教育、婚姻及居住地對心流體驗構面;有顯著差異。 六、參與行為之:(一)參加團數、週騎頻率、每次騎車時間、單次破百經驗及大型賽會次數,對社會資本構面;(二)所有項目對深度休閒構面;(三)參與時間、參加團體數量、每次騎車時間、單日破百及大型賽會,對心流體驗構面;有顯著差異。 七、人口特性及參與行為對三變項: (一)社會資本: 1.每週騎車二至四次擁有最高之社會資本。 2.參與行為對社會資本之影響較人口特性為大。 (二)深度休閒: 1.每週騎車三至四次,每次三小時以上,具五至十次單次破百經驗者,能獲最佳深度休閒效益。 2.自行車觀光對於「未滿20歲」青少年及「40-49歲」成人在深度休閒之「堅持努力」構面,極具影響。 3.參與行為對深度休閒之影響較人口特性為大。 (三)心流體驗: 1.每次騎車三小時或以上者,心流體驗較佳;想在自行車觀光 獲得心流體驗者,至少應單次破百乙次。 2.自行車觀光對於「未滿20歲」青少年及「40-49歲」成人在心流體驗之「全神貫注與潛在掌控」,極具影響。 八、社會資本與深度休閒有較高之中度相關 (r=.681),深度休閒與心流體驗有高度相關 (r=.701);另發現社會資本與心流體驗具有中度相關 (r=.514),為本研究特有之貢獻。 九、深度休閒會強烈影響心流體驗及社會資本;心流體驗會強烈影響深度休閒,社會資本對深度休閒有些微影響;社會資本與心流體驗有相關存在,但無法互相預測。 本研究結論為:自行車觀光參與者能藉由社會資本與深度休閒之互相影響使社會和諧,並藉由深度休閒增進心流體驗進使身心健康,政府及相關單位應重視自行車觀光參與者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發展。本研究有三項重要貢獻:瞭解與確認本研究架構各變項之差異與關係、首先發現社會資本及心流體驗之關係,以及藉深度訪談瞭解量化分析下之質性結果。最後本研究提出針對學術及實務界之建議。Item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及其運作的歷史考察(2009) 鄭國銘; CHENG, Kuo-Min臺灣在日本治理之前沒有專門的組織推展西方「運動」(sports),直到日治時期透過總督府在教育體系與社會組織中注入西方體育與日本傳統武術,才又添加新的元素。當時社會體育有高爾夫球、棒球、廣播體操、登山、武道等,這些主題的研究都一致指出該項運動透過特定的組織是其主要的推手。但除了上述的運動項目外,還有田徑、水泳、網球、排球、籃球、足球、自轉車、射箭等等,這為數眾多的項目是如何來推展?值得加以研究。 當時運動項目基本上可分為西方體育運動與日本傳統武術,日本傳統武術主要是由大日本武德會在臺灣成立的組織來推廣,西方體育運動項目則透過體育俱樂部、臺灣體育協會來推廣,促使各運動項目在台灣生根。為釐清當時這些組織的結構、運作與關係,所以本研究針對「大日本武德會」在臺灣成立的組織、「體育俱樂部」與「臺灣體育協會」三者為研究對象,考察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的肇始、交融、繁榮與質變的過程。 本文採歷史研究的方法,透過資料蒐集、分類、整理並加以考證後,分析考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運作的過程,得以下結果: 一、臺灣社會體育組織經由筆者研究的結果,認為它是在1900年大日本武德會來臺成立各縣委員部之後逐漸成型,其活動以日本武道(劍術、柔術)為其推展內容。 二、1903年「武德會臺灣支部」協助「體育俱樂部」成立,該俱樂部設立運動部(運動會、棒球、網球等)、馬術部、射術部(擊劍、柔術等)、自行車部、游泳部、漕艇部推展相關運動。在體育俱樂部解散後「武德會臺灣支部」又接掌其部分業務。再則,兩個組織間合辦大會,相關的場地都互為使用,本時期兩會可謂相互交融。 三、1920年「臺灣體育協會」在總督府的主導下成立,推動當時非武道的運動項目。配合日本國內的運動進展,開始走向國際,臺灣也開始積極訓練選手參與競賽。兩會各自發展出繁榮之景。 四、受到皇民化運動、戰時體制的影響,兩會在日治末期受到軍國主義政策的波及,運動的目的全然為戰爭做準備。再加上學校教育的體操科改成體鍊科,社會體育強調國民體位向上,所以,運動比賽的性質已全然改變。 日本帝國主義下臺灣社會體育組織從肇始、交融、繁榮、質變的運作過程,除了展現其組織的動員力與活動的漸進、多樣外,其背後所帶來的意涵,由以下結論之: 一、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的模式係由日本引進臺灣並由官方主導,統御了臺灣體育運動的全面發展。 二、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的植基,打開臺灣人的運動視野,讓戰後臺灣得以延續此一文化。Item 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之歷史變遷─以身體運動為中心-(2006) 陳耀宏; Chen, Yao-Hung摘要 戰後臺灣整體環境面臨到許多的改變,讓臺灣居民生活習慣有相當大的轉折,休閒活動是否受到影響?本文擬就外在環境因素中,人口、經濟、政治、教育等在不同時期的變遷,對照該時期下,臺灣休閒活動風貌與特徵的轉變,透過歷史研究的方法作出討論。本研究結果如下: 壹、戰後臺灣環境背景的變遷 此時的人口具有成長快速、集中都市以及人口老化的現象。經濟是由崩潰邊緣,逐漸走向穩定,再趨於繁榮的傾向。政治是以威權統治的方式,逐漸開放而走向民主。教育伴隨著國家政策,早期重視國民體力,而後課程漸趨多樣,休閒生活歷來都屬於體育課程目標之一。 貳、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轉變 一、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內容如下 初期,傳統活動得到發展的空間,競技性Sports也陸續發展,休閒性Sports在不同目的下被引進。1970年至1990年間,傳統活動逐漸沒落,但外來的活動盛行,New Sports在此時興起。1990年代傳統活動得到官方、民間力量的支持得以發展,前述的各種活動得到不同喜好人口的支持而多樣呈現,甚至展現商機,老人休閒活動此時展現需求。 二、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特徵如下 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受到政治、教育相關措施的配合;傳統休閒活動的保存歷經波折;外來文化受到各方的支持茁壯茂盛;城鄉休閒活動的差距逐漸消弭;老人休閒活動的需要逐步顯現;休閒活動具有多樣選擇的機會。 本研究提出以下三點結論 一、人口的變化、經濟的成長、政治的民主、教育的普及是支撐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動脈。 二、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內容依時期呈現不同風貌,多樣化的活動豐富了臺灣居民的生活。 三、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特徵具有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的現象。 關鍵詞:傳統娛樂 休閒性Sports 競技性Sports New 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