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體育教師實施融合式體育教學之困境與解決策略(2024) 王彥邦; Wang, Yen-Pang近年來世界各國倡議融合教育,讓特殊生回歸普通班級,而體育教學亦是如此,依據法規的沿革與政策擬定下,融合教育雛型逐漸成形,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然而目前許多研究皆圍繞在探討融合式教育與社會關係之連結,或是特殊生於課堂中同儕接納情形,研究對象皆為學生,較少針對教學者之研究。據此,本研究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兩階段之研究,於第一階段訪談9位小學教師實施融合式體育教學之現況與困境,經歸納後於第二階段訪談7位專家學者提出解決之策略。研究結論為一、目前缺乏融合式體育教師之培育系統且現職教師參與研習阻礙高;二、班級人數多致教學內容不易調整,且缺乏教學人力協助;三、校園特教相關議題與知識闕如,適應體育業務分工不明確;四、師培端「適應體育」課程結合理論與實務,學校端設立校內教師專業社群,局端辦理研習可採混成式方式辦理;五、教學目標首重身體活動,教師可善用PSI教學方案規劃課程營造友善的班級氛圍;六、固定業務承辦專責組長,定期舉辦宣導活動強化師生知能。希冀透過困境提出及解決策略之對應,提供教師、師培單位、學校行政及公部門規劃課程、研習及訂定相關政策之參酌,共創友善教學環境。Item 高中體育教師素養導向體育教學概念之探討(2019) 林鼎鈞; Lin, Ting-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概念的認同情形,並依據教師角色、教學目標、教材編選、課程設計、學習評量、學習者表現與教學阻礙等七個層面的認同情形,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於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了解情形之差異。本研究採量化研究為方法,以「教師素養導向體育教學概念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採立意抽樣,對象為臺北市37所公立高級中學教師,各校依學校體育教師人數隨機抽樣4至5名體育教師,總計發送179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為154份,回收率為88%,並將蒐集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與卡方檢定進行分析。結論:一、不同背景變項高中體育教師對素養導向教學概念未有差別,惟曾有參與素養導向研習之教師較能認同與了解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之概念。二、高中體育教師在教師角色、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學習者表現等四項構面較能認同素養導向教學,然而教師在體育教材編選方式、評量方式上與素養導向概念的認同情形有差異。三、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實施的阻礙,會因教師對體育課程的意識與對教學概念的重點而有影響。Item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策略知覺之研究(2010) 廖智倩; Liao Chih-Chien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策略知覺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從學生的角度,觀看學生為學習主體重視下的體育教學,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突顯學生主體能動性在體育教學中的位置。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一、瞭解學生對體育課的整體知覺;二、探討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策略的知覺;三、分析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策略知覺的意義與影響。為傾聽學生的聲音,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覺,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選擇個案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觀察、訪談、文件資料、問卷、研究日誌等方式蒐集資料,研究發現如下:一、學生對體育課的整體知覺:(一)以運動技能為主要的學習目標;(二)球類運動是學生的最愛;(三)更多的體育課節數與彈性的時間安排;(四)學生不僅希望學到運動技能,還希望學到認知層面,且希望體育老師實施多元評量;(五)體育課有其獨特性;(六)學生喜歡體育課,理由主要是能促進身體健康與同儕的互動,至於有些學生不喜歡體育課的原因在於不喜歡運動。二、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策略的知覺:(一)遊戲增加體育課的趣味性;(二)教師回饋提供學生學習改進的方向;(三)分組與同儕教學有助於動作的練習與比賽;(四)提問能提升學生的認知層次;(五)不同的教學策略可彈性運用;(六)多元評量為學生的期待。三、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策略知覺的意義與影響:(一)學生知覺展現了他們的能動性;(二)學生知覺會受到體育教師、學生本身、重要他人、環境和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討論相關議題,並提出對體育老師與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大專普通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個案研究(2013) 李允絜; Li, Yun-jie教學反省是體育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然而國內體育教學反省研究主要以中小學體育教師為對象,大專體育教師層級之研究仍相當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專體育教師實施普通體育課程之教學反省情形,進一步與目前國內所做有關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之結果做比較。本研究以兩位教授普通體育課程之教師為研究參與者,採用觀察、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以質性歸納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大專體育教師對教學反省持正向態度;教學反省的內容包含「教師本身」、「學生表現」、「教師教學」、「班級經營」、「學校環境」、「政策與制度」等六方面的反省,大專體育教師之反省內容集中在「學生表現」與「教師教學」兩個方面,「班級經營」及「政策與制度」的反省上則相對較少;大專體育教師教學反省內容集中在對「教學」及「學生」方面的反省,雖然比例比其他層級教師為高,但B教師有明顯差異、A教師則無。Item 追‧尋:一位體育教師生涯發展歷程敘說(2010) 林義淳; Lin, Yi-Tsun本研究以一位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過程中採取敘說探究的方式,經由與個案的深入訪談,呈現其生涯發展歷程中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樣貌。並試著從生涯發展理論歸納分析個案生涯發展的內涵與特色、重要他人及關鍵事件、生涯選擇的因素、理念與觀點、生命的有利情境與困境等因素。而從個案的敘說過程,綜合自己的詮釋理解中發現:個案的生涯發展歷程大致符合學理上之發展趨勢,並可總結其生涯發展歷程為兩階段:一、從存在中體驗生命;二、從生命中尋求超越。個案不斷從自身的成長、遭遇的困境,以及累積的經驗中調整腳步,順勢而行,以積極並富有彈性的態度去面對生涯發展歷程的轉變。Item 國中體育教師對九年一貫健體領域課程改革之探討(2012) 王淑儀; Shu-I Wang本研究旨在瞭解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中健體領域體育教學現場的情況為何,而其轉變情況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理念。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蒐集資料,依紮根理論開放編碼原則進行資料之編碼,並歸納出相關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在教學現場轉變的現象有:在配套與法令的影響下,體育課不正常教學的情況已有所改善;體育教學不再強調以運動技能為主要目的,亦能兼顧認知與情意部分;體育教師已嘗試運用多元的教材、教法與教學模式發展能力本位教學。二、在教學現場轉變的現象是否符合教改期望:1.符合期望部分:有體育教師已開始以能力本位教學為教學理念進行課程設計;體育教師對教材的選擇已逐漸多樣化;體育教師能以九年一貫課程多元評量的目的實施評量,以瞭解學生習得能力之情形。2.未能符合部分:有教學方法轉趨樂趣化與多元化,然課程統整教學有待落實;體育教學的正常是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較大的正向轉變,然課綱內涵的落實有待加強。本研究建議可藉由相關法令的約束與配套措施的影響,持續引導體育教師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後續研究可針對體育教師的教學進行實際觀察記錄,以評估教育改革的成效與落實情況,並瞭解背後阻礙體育教師改變的因素。Item 高中體育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2011) 凃仲遠; Tu, Chung-Yuan本研究旨在探究瞭解個案學校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實施情形,與個案學校體育教師的參與情形,進而探討評鑑計畫對體育教師的影響及所遭遇的問題,並藉由訪談結果了解教師對未來因應策略的看法。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以台南市某高中為研究個案,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體育教師5位、評鑑推動小組成員5位,共10名教師為訪談對象,以「高中體育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訪談大綱」為主要研究工具,並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整理。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 個案學校以申請高中優質化、均質化等補助款為主要目的,因此行政單位態度積極,在實際執行上卻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教師多半被動參與並且消極應付。 二、 個案學校教師普遍贊同以形成性評量的評鑑目的,但對於目前個案學校所實施之評鑑層面、評鑑指標與評鑑方式…等,並未與行政單位達成共識。 三、 個案學校參與教師人數逐年增加,主要以兼任行政教師、代理教師以及重複參與的教師居多;體育教師參與評鑑比例甚高,雖然完成度低落,但多半肯定持續辦理評鑑計畫的正面效應。 四、 個案學校體育教師未能藉由評鑑的實施建立完善的評鑑機制,但增加了專業對話與教學分享的機會,初步建立個人教學檔案,並且重新省思體育評鑑的概念。 五、 個案學校體育教師對目前的教學檔案製作、評鑑指標以及評鑑次數和期程上有執行上的困難,並且缺乏他校體育科實施案例參考,質疑評鑑人員的專業性。 六、 個案學校缺乏全校共同時間辦理研習,導致教師對評鑑的認知不足,因而造成評鑑工作逐漸流於形式,在缺乏法源依據的情形下,難以拓展評鑑的新成員。 最後根據以上研究結論結合訪談結果,分別對教育主管機關、個案學校、體育教師及未來研究,分別提出未來願景與相關建議以供參考。Item 臺中市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2013) 吳金記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及學習動機現況與相關情形,以臺中市立國民中學學生為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含「學生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量表」和「體育課學習動機量表」,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共發放840份,回收有效問卷821份,有效回收率為97.7%,所得資料以SPSS 20.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顯著水準定在α=.05,歸納所得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達中上程度,顯示學生對體育教師專業表現是肯定的,以「專業技能」層面得分最高,「課程與評量」層面得分最低。 二、國中生體育課學習動機達中上程度,學生對於體育課有正向學習動機,以「提供滿足感」層面得分最高,「引起專注力」層面得分最低。 三、不同背景變項中,「學生體育成績」、「教師性別」與「學校規模」在國中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中,「學生性別」、「運動習慣」、「學生體育成績」、「教師性別」與「學校規模」在國中生體育課學習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與學習動機呈現高度正相關。 六、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專業能力能正向預測學習動機狀況,以「課程與評量」最佳。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教育行政單位、師資培育機構、國中體育教師與未來研究參考。Item 雲林縣中等學校體育教師風險管理認知之研究(2012) 廖大昌; Da-Chang, Liao本研究旨在探討雲林縣中等學校體育教師風險管理認知與執行情形,以自變項探討在體育風險管理認知之差異、風險管理執行情形之差異以及兩者間的關係問題,並分五大層面:教學人員、場地器材、法律層面、行政管理、及醫療層面等做探討。希冀找出雲林縣與其他縣市不同風險問題和差異性,盼能提供中等學校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的風險管理上有所幫助。以自製問卷做調查,並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一、雲林縣中等學校體育教師風險管理的認知重要性,依序為教學人員、醫療、場地器材、法律最後為行政管理;對執行情形依序為教學人員、醫療、場地器材、行政管理最後為法律。 二、不同背景之雲林縣中等學校體育教師對風險管理的認知,僅在教學人員、法律和行政管理上有部分差異,其餘皆未達顯著水準;風險管理執行情形則皆未達顯著水準。 三、體育教師風險管理的認知和執行情況之相關性是呈現正相關,特別在教學人員、場地器材、行政管理和醫療方面是呈現中度相關,表示若認知越高,執行情形亦能越完善。Item 彰化縣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2010) 李永承; Li, Yung-Chen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彰化縣國中體育教師在工作壓力及組織承諾的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工作壓力及組織承諾的差異,並進一步探討工作壓力對組織承諾的預測情形。並以自編之「彰化縣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問卷」為研究工具,以九十八學年度彰化縣公立國民中學之全部體育教師為對象,採郵寄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普測。本研究共發出165份問卷,回收後有效問卷156份,回收率達94.5﹪。問卷結果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推論統計方法。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歸納出以下之結論,彰化縣國中體育教師之:一、工作壓力屬於中下之程度;二、組織承諾屬於中上之程度;三、工作壓力、組織承諾部分層面,因背景變項不同有顯著差異;四、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呈低度負相關;五、工作壓力對組織承諾有預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