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羽球正拍與反拍發球之生物力學分析(2010) 王露敏; Lu-Miin WANG本研究以八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年齡19.63±1.5歲、175.25±6.32公分、體重66.75±4.77公斤、球齡9.38±1.19年)為對象,分析羽球正、反拍發球時的生物力學變數,以瞭解正、反拍發球的力學機轉與特性。利用Biovision 生物訊號擷取系統(1000Hz)收集受試者持拍側上肢11處肌群的表面肌電訊號,透過AcqKnowledge 3.9.1分析軟體計算肌電參數,同步使用10部Vicon MX-13 system紅外線攝影機(250Hz)擷取受試者的運動學訊號。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三種不同球路的肌電與運動學參數的差異情形,並以Excel軟體進行事後比較的計算。以無母數魏克遜配對符號等級檢定,考驗正拍與反拍發球之各項參數的差異情形,顯著水準定為α= .05。經研究發現反拍發球有較高的擊球高度、較短的揮拍距離、較快的揮拍時間與較難判斷球路種類的引拍與揮拍動作,因較不易遭對手識破球路,因此突擊的能力較佳,發球後較易掌握主動進攻的優勢。在發平快球與高遠球等高速揮拍動作時,肱三頭肌與後三角肌有較大的肌電訊號產生。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建議羽球選手在比賽時使用反拍發球,以提升競爭優勢。Item 高中羽球教練訓練行為個案研究(2006) 歐正明; Cheng ming O高中羽球教練訓練行為個案研究 中華名國九十五年六月 研 究 生:歐正明 指導教授:闕月清 摘 要 運動教練行為模式與選手認知所生績效之間有其互動關係,為訓練成果不可輕忽的議題。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男女羽球教練的訓練行為及不同訓練內容間之差異性以及高中男女羽球教練在指導類與回饋類訓練行為的差異情形,進而探討教練、選手對教練訓練行為的知覺是否一致。參與研究對象為高中羽球教練男女各一位及其訓練的34名選手,男教練有14名女選手,女教練的12名男選手及8名女選手。本研究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觀察工具(ASUOI)與問卷等方式蒐集資料,將教練表現行為逐一編碼並分析教練與選手對教練訓練行為的知覺情形,依照他們所知覺到教練訓練行為出現的排名多少予以排序,經由分析後得到以下發現:(一)指導行為是教練最常使用的行為,可見指導行為是訓練的主體,最常出現的行為依序為:當場指導、事後指導、催促、發問等項,少見行為依序為:肢體協助、事前指導、負面示範等項。非指導類行為則以催促出現最多。(二)男教練比女教練有較多的發問行為,女教練則有較多的讚美行為。在不同訓練內容部份男女教練指導時機相當一致。(三)男教練訓練時的回饋行為屬負面的回饋方式,女教練則屬正面的回饋方式。(四)觀察教練之訓練行為與教練知覺、選手知覺三者呈現不一致的情形。因此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教練於訓練時除指導行為外,宜多使用發問及正面的回饋行為,並透過自評來改進訓練行為,以創造出正面又有效率的訓練模式。 關鍵字:高中、羽球、教練、訓練行為、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