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桌球「側併步」與「交叉步」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2) 張庭睿; Ting-Jui, Chang
    步法是桌球擊球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桌球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步法,能夠經常保持合適的擊球位置,那就會使擊球的速度、力量、旋轉、弧線、落點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利於提高擊球的技術水準。本研究以八名大專甲組選手為實驗對象,目的在探討「側併步」與「交叉步」兩種不同步法配合兩種移位距離「遠」與「近」之運動生物力學參數;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擷取人體動作反光球資料以及結合三塊KISTLER測力板測得地面反作用力值,經由Visual 3D軟體計算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同步利用Noraxon無線肌電設備擷取人體肌電訊號;所有參數均利用SPSS19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計算,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發現:一、側併步步法有較大之重心水平位移(遠距:1.047±0.093m;近距:0.533±0.108m),移動後較接近來球,但也顯示出較大的身體重心高度(遠距:0.534±0.015H;近距:0.528±0.022H),影響擊球的時機。二、交叉步從啟動至引拍到位花費較短的時間(遠距:0.782±0.161s;近距:0.718±0.061s),但到位後又須花較長的時間回擊來球(遠距:0.259±0.029s;近距:0.209±0.039s)。三、較大的移位距離相對增加對下肢肌群激發的需求,以及增加地面反作用力以及關節受力的情形;四組動作總積分肌電有顯著差異的肌群,有些以單位時間的積分肌電比較反而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建議:穩定的回球動作,以側併步為主要步法;但需要迅速到位擊球的狀況,可以交叉步代替;平時練習要將此兩種步法列入練習項目中,增加其熟練度;增加下肢肌群訓練,以增強其肌力以及肌耐力。
  • Item
    羽球啟動步法之起跳時機及下肢生物力學分析
    (2015) 薛尹彰; Hsueh, Yi-Chang
    羽球啟動步法是羽球運動中的重要基礎之一,但在啟動時機及下肢發力方面仍缺乏科學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是在比較不同球路下,各擊球位置的啟動時機、反應時間與啟動時下肢動力學參數上的差異。方法:受試者為八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身高:173 ± 3.6 cm,體重:68.1 ± 4.67 kg,年齡:21 ± 3 歲),實驗中使用10部(Vicon MX-13+) 紅外線攝影機 (300Hz) 及Nexus1.8軟體來蒐集動作影像資料,而地面反作用力則以兩塊測力板(Kistler9287、AMTI5507)收集相關數據,再以Visual 3D軟體計算運動學及動力學資料。所得參數以無母數魏可遜配對組符號等級測驗或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的統計方法來檢定(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前啟動期各方向的重心變化、地面反作用力及輕跳離地時機均無顯著差異,但輕跳離地時機為擊球後14~37毫秒。動作期間,與擊球位置相反之反側腳的下肢推蹬力量、總衝量顯著大於同側腳。中場啟動時,雙腳有稍大的下肢勁度、推蹬腳有較大的水平推蹬力。左前場啟動時,推蹬腳有較大的最大水平推蹬力,以及較慢的重心水平速度。在推蹬腳關節作功比例,前、中場以髖、膝關節較大,後場則以踝關節較大。在反應時間上,各擊球位置的反應時間約在對手擊球後的0.3秒,且整體反應時間以中場顯著快於前場與後場。結論:前啟動期的六種預備動作皆有一致性。啟動期之輕跳時機應同時於對手擊球瞬間。啟動以啟動方向的反側腳推蹬,中場啟動需較大的下肢勁度、水平推蹬力和較短的整體反應時間,左前場則需較大的水平推蹬力。前、中場的推蹬腳發力應著重於髖和膝關節,後場則以踝關節為主。若要有較佳的回擊,下肢應於對手擊球後0.3秒內要有正確推蹬方向與最大推蹬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