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影響之研究(2012) 姚大偉; Yao, Da-Wei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影響。目的:一、瞭解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之情形;二、分析學童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現況;三、探討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影響。方法:以新北市及臺東縣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母群體,透過分層隨機及叢集抽樣的方式將兩地配額相當人數,於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期間進行問卷調查,並取得有效樣本474份,茲應用項目與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考驗以及集群分析,進行本研究之統計方式。結果:一、人口背景變項分布以男性、六年級、家長為大學專科程度、鄉村地區(臺東縣)學童為多數。二、多數運動項目之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介於「普通/學得很好」之間,並以躲避球、水域活動、羽球、田徑四項具有較高知覺,且可分為「低學習成效群」、「水域活動成效群」、「球類運動成效群」三群。三、多數運動項目之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介於「偶爾參與/普通」之間,並以躲避球、田徑、水域活動、羽球、籃球五項具有較高知覺,且可分為「低運動參與群」、「高學習單元群」、「低學習單元群」三群;學童從事時間多為晚上時段與週末假期,其週間平均參與時數為0.63小時、週末為1.51小時。四、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集群與運動休閒參與項目集群不具關聯性,但對運動休閒參與時間具有顯著差異(p<.05),且「水域活動成效群」與「球類運動成效群」之運動休閒參與時間高於「低學習成效群」。建議:一、政府單位可針對各版本體育教材內容作更精細的審視與修正;二、學校單位宜透過體育課程之教學強化學童運動休閒參與的觀念;三、家長應多給予學童充足的時間與機會從事運動休閒活動。Item 國小體育教師運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反省(2012) 康志偉; Kan Chin -Wei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體育教師運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反省現況與相關情形,並且進一步探討教師的教學反省內容的影響原因與解決問題的情形。並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體育教師在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參考。本研究對象以台北某國小體育教師一名為個案,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經驗教師。本研究以參與觀察法、訪談法、內容分析法為主。研究參與教師進行以三周共十五堂課的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課程反省的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理解式教學經驗教師的教學反省具有多面向,反省的內容主要以「教師自身」、「學生」、「課程內容」、「環境」的方面為主。 二、理解式球類教學的經驗教師反省來源來自於教師的經驗與教學信念、教學行為和理解式球類課程內涵、學生行為與參與動機、場地器材、上課時間與學校支持環境,反省來源分為「教師」、「課程」、「學生」與「環境」四方面。 三、理解式教學經驗教師提出的解決方法與其影響來源,主要來自於課程、班級經營與學生等三大部分,在課程部分是以修改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班級經營部分則是教師直接介入管理,而學生間的互動則是透過修改比賽規則與約談等方式來處理學生間的問題。Item 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應用自我決定理論(2007) 蔡銘仁; Min-jen Tsai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 - 應用自我決定理論 摘 要 目的:以Deci and Ryan (1985) 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並結合行為改變階段為研究架構,探討九年級學生體育課參與的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相關因素。方法:以502名來自臺北市五所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知覺心理因素量表、動機型態量表、身體活動問卷及行為結果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皮爾遜績差相關、卡方、逐步迴歸、線性迴歸及徑路分析進行分析。結果:(一)有效問卷共363份,研究參與者平均年齡15.08 ± 0.36歲 (男176名,女187名),23.3%的研究對象從事規律的身體活動,男生規律運動的比例高於女生;74.1%的研究對象知覺學測壓力,女生知覺學測壓力比例高於男生;(二)知覺心理因素與動機自我決定程度呈顯著正相關;(三)動機自我決定程度與正向行為結果呈顯著正相關;與負向行為結果呈顯著負相關;(四)行為改變階段後期者其體育課動機自我決定程度顯著高於處於前期者;(五)心理因素滿足程度是動機自我決定程度的顯著預測因子;(六)動機自我決定程度可以有效預測行為結果;(七)心理因素滿足程度可透過動機影響行為結果。建議:(一)體育課程實施時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強調個別的進步與努力而不作同儕能力的比較,並且重視學生之間的同儕互動以利引發高度的身體活動參與動機,引發學生身體活動的參與;(二)應用自我決定理論針對不同情境與族群做進一步的比較與探討。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體育課、改變階段、身體活動、動機Item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應用於國中體育課之行動研究(2013) 林憶如; Lin, Yi-Ru研究者自擔任體育教師以來,感受到學生在體育課中的道德素養越來越薄弱,尤其在教學中屢見學生越來越沒有責任感,常遇到問題即責怪他人或是表現出自私行為等。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透過個人與社會責任 (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PSR) 進行體育教學,探討TPSR行動方案的歷程,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與因應策略,從中進行教學反思,以促進專業成長。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29名,設計22節的教學單元,透過錄影觀察、教師日誌、訪談、學習單等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一般的體育課實施TPSR責任模式是可行的方式,尤其以體育教師兼任導師的身分來進行教學活動,可增加教學的實施可行性,教師與學生都正向的接受此課程。過程中遭遇困境與因應策略為:1.責任概念的認知:體驗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感受;2.小組討論的品質不佳:藉由小組討論單縮小討論範圍、課餘時間進行事前活動檢核;3.目標設定的困難:教師製造公平正義的氛圍、修改活動規則;4.賦權方面的阻礙:藉由教師的活動檢核來解決。上述策略使困境獲得改善,TPSR對國中生有正向的影響,研究者從中也獲得專業成長。Item 「體位向上」:殖民地臺灣 (1937-1945) 銃後的身體治理與實踐(2017) 陳羿戎; Chen, Yi-Jung本文聚焦日治晚期 (1937-1945) 當局對戰場後方國民強調「體位向上 (たいいこうじょう) 」的歷史現象,目的在於探究殖民地臺灣的體育、運動與身體活動形式,也援引傅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對系譜學 (genealogy) 和治理術 (governmentality) 的洞見,分析當時的身體治理與實踐。結果發現,當局緊隨日本內地的身體治理,包含知識的建構、活動的安排、身體的檢查與管理等,促使公共衛生的知識與技術迅速滲透至殖民地臺灣。並且,競技運動在中日戰爭開打的初期仍然受到鼓勵,卻從不僅止於休閒娛樂和自我實現,轉而增加體操、步行與 (廣義) 武道的身體活動,以及具實用性質的國防體育、奉公勞動和增產作業之競技。然而,無論是否認同「健康、勞動、奉公」為一種理想的生活形式,臺灣人對官方所安排的身體治理也不完全照單全收。「帝國之夢」對所有人而言意義不盡相同,這不僅左右著時人的身體實踐,也是未來研究值得關注之處。Item 合作學習在體育課中不同分組方式對動作技能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2017) 呂亦航; Lu, I-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在體育課中使用動作技能S型異質分組、自由分組兩種不同分組方式,是否對籃球技能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造成影響,並進一步比較兩種分組方式差異情形。本研究以兩個國中九年級班級,作為研究對象,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動作技能分組做為控制組、自由分組做為實驗組。研究工具包含ARCS動機量表、籃球技能表現測驗。以SPSS20.0版統計分析軟體進行相關統計處理,α設為 .05。結果發現動作技能分組與自由分組在學習成效中整體技能、運球及傳球有顯著提升,投籃方面皆未達顯著;學習動機方面兩種分組方式在整體上皆有顯著提升。另外,兩種不同分組方式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上無顯著差異。建議在未來教學方面,教師應先建立學生間良好關係,在教學時有時間限制,可使用自由分組方式,使用合作學習教師應適時介入,以及依教學目標選擇合適分組方式;在未來研究設計上可深入探討自由分組之原因,針對不同項目、不同研究對象、教學時間與次數的調整以及使用更多不同分組方式進行比較。Item 國小非體育專長教師應用球類遊戲教學模組之探討(2016) 蔡佳芳; Tsai, Chia-Fang本文探討國小非體育專長教師應用球類遊戲教學模組的相關知覺與實際情形為何,瞭解應用的情形與想法,以做為未來課程規劃及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針對臺北市某國小,採立意取樣選取2位非體育專長授課教師,進行參與觀察6週12節課,第一、三階段進行個別的半結構式訪談與第二階段與體育專長教師進行專業對談、撰寫教學反思表等相關資料,以歸納方式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 應用前/知覺面:1.過去的球類課程如何教學。2.體育課知覺。3.體育教師該具備的能力。4.球類遊戲教學模組特色。(二) 應用中/教學面:1.成功經驗。2.遭遇問題。(三) 應用後/反思面:1.教學目標。2.教師專業知識。3.課程內容。4.教學環境。研究建議上加入體育專長教師的協助、建立教師專業發展社群與網路平台,在非體育教師增能課程中加入訓練、表達及創意等課程,提升非體育專長教師教學自我效能感,以供給相關教師參酌。Item 台北縣身心障礙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2005) 林秋坪; Chiou-Ping Lin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台北縣身心障礙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情形,並依不同性別、班別、年級及障礙類別為變項,探討其在教師專業、師生關係、學習成效、學習氣氛、學習內容、同儕互動、場地器材及體育行政等因素上之差異。以台北縣身心障礙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依「台北縣身心障礙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問卷」及「台北縣身心障礙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訪談大綱」,以問卷調查和半結構性訪談法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採隨機抽樣方式,計抽樣台北縣20所公立國民中學270位學生,有效樣本260份。所得各項資料經統計分析後,研究發現如下: 一、台北縣身心障礙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以學習內容為最高,其次依序為:教師專業、學習成效、場地器材、學習氣氛、同儕互動、體育行政、師生關係等。 二、台北縣不同性別的身心障礙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男生對學習內容的滿意度高於女生;女生對體育行政的滿意度高於男生。其他在教師專業、學習成效、場地器材、學習氣氛、同儕互動、師生關係則無差異。 三、台北縣不同班別的身心障礙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聽障資源班學生對教師專業、師生關係及學習成效的滿意度高於不分類資源班學生;不分類資源班學生對學習氣氛的滿意度高於聽障資源班學生。其他在學習內容、同儕互動、場地器材及體育行政則無差異。 四、台北縣不同年級的身心障礙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在同儕互動方面的滿意度九年級學生分別高於七年級及八年級學生;在場地器材方面的滿意度九年級學生分別高於七年級及八年級學生;在體育行政方面的滿意度則八年級學生高於七年級學生,而九年級學生高於七年級學生。其他在教師專業、師生關係、學習成效、學習氣氛及學習內容則無差異。 五、台北縣不同障礙類別的身心障礙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在師生關係方面的滿意度肢體障礙學生分別高於聽覺障礙學生、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及視覺障礙學生,而肢體障礙學生高於視覺障礙學生,聽覺障礙學生高於視覺障礙學生,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高於視覺障礙學生;在學習成效方面的滿意度聽覺障礙學生分別高於肢體障礙學生及視覺障礙學生;在場地器材方面的滿意度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高於視覺障礙學生。其他在教師專業、學習氣氛、學習內容、同儕互動及體育行政則無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