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羽球雙打走位知覺訓練之探討
    (2009) 紀皓皎; Hao-Chiao Chi
    羽球運動是屬於開放性的快速運動,選手對於環境中恆定性訊息的偵測以增加環境賦使的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羽球雙打走位中,知覺與動作緊密地連結將有助於運動表現。目的:本研究探討球齡一年以上不諳走位者,在隊友接發球之情境下,進行發球起前三拍之羽球雙打走位影片知覺訓練之走位學習效果的探討,並進而瞭解學習遷移的情形。方法:16位球場走位前測正確率50%以下之大專生(平均球齡為2.25 ± 0.89年),依性別隨機分派至動作學習組、認知學習組,接受連續四天的影片走位知覺訓練與回饋,依據影片內容來學習走位。以組別、走位能力、學習效果、各拍判斷、不同隊形、不同球路情境為自變項,走位得分為依變項,進行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影片訓練有助於提升實驗參加者的走位學習,且走位認知能力優於走位動作能力;對於第二拍進攻隊形與防守隊形的走位學習皆有效;對於第三拍後接球情境的走位動作能力優於不接球情境的走位動作能力,且在不接球情境時走位認知能力優於走位動作能力,其中防守後不接球有走位認知能力卻無走位動作能力;對於各拍的學習皆有效,但是第三拍後走位判斷後測較第一拍後走位判斷、第二拍後走位判斷、第四拍接球判斷還差。結論:對於有經驗者而言,不論是以動作或是認知來學習,基本走位能力皆可透過四天的影片知覺訓練獲得提升,且皆能產生學習遷移,也呼應了Gibson提出的知覺與行動相互影響的概念;而對於較困難的走位(第三拍防守隊形後不接球的情境)則可能需要較長的訓練時間。
  • Item
    摘要結果獲知的時近訊息−訊息量與練習量的動作表現與學習效應
    (2017) 吳詩薇; Wu, Shih-Wei
    提供時近摘要結果獲知是評估學習者在動作表現與學習的影響變項。本研究旨在探討時近摘要結果獲知的訊息量與練習量的效應對於動作表現與學習的影響。實驗一與實驗二分別招募48與36名成人為實驗參加者,實驗工作為準確性的高爾夫推桿動作。實驗一針對時近SKR訊息量對動作表現與學習的影響;結果顯示中訊息量組的準確性在保留測驗顯著優於立即KR組、高訊息量與低訊息量組;中訊息量組的立即改變誤差顯著小於低訊息量組;以及在動作記憶固化的表現上,高、中、低訊息量三組皆優於立即KR組。實驗二探討在時近訊息SKR的提供下,練習量對動作表現與學習的影響。結果發現高練習量與中練習量組,無論在獲得期和保留測驗的準確性以及動作記憶固化皆顯著優於低練習量組。本研究的結論是:(一)提供中等的時近摘要結果獲知之訊息量,對動作表現的進步情形,以及動作學習的準確性與動作記憶固化有正面的影響;(二)中等的練習量有助於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準確性與動作記憶固化;再者,較低的時近SKR訊息可透過較高練習量的補償,亦有助於動作表現與學習。
  • Item
    視覺回饋對排球攻擊時宜之效果
    (2017) 林靜詩; Lin, Ching-Shih
    在動作學習的過程中,練習與回饋是兩個重要的變項,其中回饋的功能是在練習時能降低動作的不確定性來促進學習。但運動項目眾多,不同的運動項目或單項技術,皆可能產生不同的回饋效果,因此,我們需要針對不同運動項目提出較有效的回饋方式,藉此提升技能學習成效。近年來由於3C產品快速進步,取得方便且容易,影像的運用提供技術性以及動作性知識快速又有效的傳達方式,讓學習者較可以理解抽象難以表達的動作,因此本研究欲瞭解排球技術中,攻擊時宜是否會因不同刺激來源(視覺和聽覺)影響表現或學習?過去研究都顯示視覺刺激較為有效的情況下,運用改變訊息的質(將影像速度放慢)或量(不同角度影像)的方式更能促進學習。實驗招募國小五、六年級排球選手,隨機分派至正常速度影像組、慢速度影像組、多角度影像組以及非影像組,每組8人。進行連續4天的獲得期,第5天則進行無回饋保留測驗。利用 Sliconcoach Pro8 軟體分析影片,分別以4 (組別)4 (天數)及4 (組別)2 (測驗)進行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各組不同視覺回饋介入後攻擊啟動時宜及扣球時宜的表現與學習效果的差異。結論為:不同視覺回饋方式對國小排球選手助跑啟動時宜的表現與學習上並沒有產生影響;慢速度影像以及多角度影像回饋,是有助於扣球時宜之學習;提供慢速度或多角度的回饋影像,比非影像回饋更能增進排球扣球時宜之學習,而非影像回饋的學習效果又比正常速度影像來的好。
  • Item
    回饋與性別對垂直跳高動作自我效能之影響
    (2004) 張永文; Aaron Yung-Wen Chang
    人類動作表現的性別差異之研究歸納出環境與生理發展為主要影響因素,並且隨年齡之增加環境因素有益趨增高的影響力。環境因素諸如成人的期望與鼓勵等,形成男性比女性有較多的身體活動參與機會與活動時間,較豐富的經驗因此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高自我效能的個體可以預測會有較高的參與程度、表現、以及持續努力的行為。根據自信心性別差異假說,女性在缺乏回饋的情境下會造成低自信心,表現因而不如男性,本研究旨在檢驗於動作表現後提供不同型式的回饋,對不同性別間自我效能的影響。以男、女大學生各30位為實驗參與者,隨機分成:(一)不提供回饋的控制組;(二)提供立即結果獲知的KR組;和(三)提供立即的表現獲知的處方性回饋之KP組等三組。依變項為參與者對垂直跳高動作的效能判斷。實驗結果經t考驗與獨立樣本二因子(性別 x 組別)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實驗處理後之交互作用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F.95(2, 54) = 2.0, p< .05 , ES = 0.70, Power = 0.40),性別間的主要效果達顯著(F.95(1, 54) = 79.2, p < .05, ES = 0.59, Power = 1.00),組別間的主要效果也達顯著(F.95(2, 54) = 7.3, p < .05 , ES = 0.21, Power = 0.93),事後比較發現KR組分別與控制組及KP組間之差異達顯著,顯示KR回饋對效能判斷的影響高於無回饋以及KP回饋。依上述的結果,本研究所得的結論為:(一)KR有助於提升垂直跳高動作的自我效能,對男性的影響高於對女性;(二)KP無助於提升垂直跳高動作的自我效能,但是對女性的影響高於對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