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間歇性增補OPC溶液對運動後氧化壓力的影響(2009) 江墨濤黃嘌呤氧化酶是造成運動中氧化壓力的主因,而寡聚原花青素 (oligo- meric proanthocyanidins, OPC)具有抑制黃嘌呤氧化酶的特性,因此本研究想了解間歇性增補OPC溶液對運動後氧化壓力的影響。本研究召募了16名健康國、高中足球選手(年齡15.95 ± 0.89歲;身高169.95 ± 5.6公分;體重57.75 ± 6.48 公斤),以PACER區分能力後,依平衡次序法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受試者分別於跑前1小時增補一次,之後每隔2Km增補一次,同時於跑前15min (T1)、跑後5~10min內(T2)、跑後2小時(T3)及跑後24小時(T4)進行採血,以分析黃嘌呤氧化酶活性、尿酸生成量、肌酸磷化酶及丙二醛的變化情形。而運動強度的監控上則採用心率表及血乳酸值予以進行。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並以Pearson積差相關考驗各變項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1)增補OPC溶液可以減緩10Km跑過程所引起的黃嘌呤氧化酶及MDA的生成量,但無法降低尿酸與CPK的生成量。(2)黃嘌呤氧化酶的變化率與尿酸的生成量變化率達顯著正相關。由本實驗顯示雖然增補OPC溶液具有能減緩運動後黃嘌呤氧化酶活性與丙二醛濃度的趨勢,但不同劑量、不同增補方式都會影響其實驗結果。因此,未來有必要進一步再加以研究,以便能應用在運動保健之上。Item 不同恢復方式對衰竭運動後生理值的影響(2006) 蔡尚智; Shang-Jyh Tsai不同恢復方式對衰竭運動後生理值的影響 2006年6月 研 究 生 :蔡尚智 指 導 教 授 :徐孟達 摘 要 訓練過程之中,如何進行適當的恢復方式是提升訓練效果與改善運動成績的重要關鍵。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不同恢復方式對衰竭運動後生理值的影響』。 實驗中共招募20位高中男生田徑選手,依其最大攝氧量配對分成動態恢復組(平均年齡為16.17±1.13歲、平均最大攝氧量為57.25±8.71 ml/min-1.kg-1)與靜態恢復組(平均年齡為16.63±1.03歲、平均最大攝氧量為58.52±9.00 ml/min-1.kg-1),兩組均進行連續七天的漸增衰竭運動,動態恢復組在每天衰竭運動後再接著20分鐘低強度 (35﹪VO2max) 運動,而安靜休息組則採坐姿休息。並於第1、第4及第7天運動前、運動後立即、運動後20分鐘及運動後2小時進行採血,以便分析血乳酸濃度與尿酸濃度。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進行相關考驗。結果發現: 一、運動衰竭時間方面:不論動態恢復組或靜態恢復組,第七天的運動衰竭時間皆明顯較第一天及第四天長(p< .05)。 二、血乳酸濃度部份:不論動態恢復組或靜態恢復組,運動結束立刻的血乳酸濃度都明顯高於運動前,且在運動後2小時即回復至基礎值,但動態恢復組在運動後20分鐘的濃度都明顯較靜態組來的低。 三、尿酸濃度部份:不論不論動態恢復組或靜態恢復組,運動後恢復期的濃度都明顯高於較運動前,而基礎值在連續訓練後,有下降的趨勢,但未達顯著水準(p> .05)。 經由本研究可得到以下結論:運動後從事低強度地動態恢復能使血乳酸濃度儘早恢復,因此可減少身體產生疲勞的機會,至於運動後尿酸濃度過高部份,則應適度補充水分以增加尿酸排除率,進而達到保健身體之效。 關鍵詞:動態恢復、血乳酸、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