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驗證多元性運動訓練對肌少症高風險之老老人功能性體適能之效益
    (2019) 蔡富任; Tsai, Fu-Jen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3月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達14.05%,臺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的行列。高齡者因身體老化、疾病等因素,身體功能日益下降,特別是肌肉功能的減退,容易造成高齡者跌倒,進而影響其日常生活,嚴重還可能導致死亡,過往研究大多是針對65歲以上高齡者,進行大範圍的探討,鮮少針對各個年齡層細部探究,因此為深入了解高齡者之差異,本研究欲小範圍在85歲至99歲高齡者進行探討,透過8週的多元性運動課程介入,是否能有效提升肌少症高風險老老人的功能性體適能,並協助其維持其日常生活中身體活動的能力,達到有效預防、降低罹患肌少症的風險。研究對象共計42位,平均年齡87.83±2.78歲,研究對象為參與臺北市106年、107年悠活防跌班之肌少症高風險老老人,在經由8週多元性運動課程介入後,經前實驗設計之單組前、後測,得相關數據進行進行前、後測分析。結果顯示:肌少症高風險之老老人在參與8週多元性運動課程後,其坐姿起立、手臂彎舉項目有顯著進步;再針對肌少症低風險與肌少症高風險進行前後、測的比較差異,發現低風險組與高風險組僅在坐姿起立有顯著進步。因本研究介入時間僅有短短8週,所以相關結果成效表現有限,但對於85歲以上的老老人而言,特別是有罹患疾病風險的老老人,需透過更長時間的運動訓練,才能延緩老老人身體衰退的速度,方能保有該年齡階段所需具備的身體能力。但對此族群的老老人而言,功能性體適能未退步,且能保有維持日常生活之機能,就是最大的進步。
  • Item
    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對社區民眾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
    (2015) 陳柏佑; Chen, Bo-You
    摘要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藉由5週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對社區民眾身體活動量、功能性體適能與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方法:徵求32名平均年齡59.6±8.4歲的中老年人為實驗參與者,並隨機分派至先介入課程組與後介入課程組,研究期程共十三週,課程介入共計五週,每週實施1次,每次90分鐘,前45分鐘為體適能專題演講和討論,後45分鐘則為體適能活動指導。所有參與者於實驗第一週、第七週、第十三週進行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 (連續坐椅站立、肱二頭肌屈舉、坐椅體前彎、手臂背後互拉、2.44 公尺繞物、2 分鐘原地踏步)、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自我效能測量,實驗期間並要求配戴計步器以記錄身體活動情形。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p< .05)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在5週身體活動課程結束後,參與者的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與平均步數上沒有顯著改善。而身體活動量 (先介入組前測:2310.86 ± 2419.91 METs;中測:4797.14 ± 3344.29 METs;後介入組中測:1297.46 ± 700.03 METs;後測:4749.46 ± 3840.57 METs)、運動自我效能得分 (先介入組前測:30.21 ± 13.72分;中測:34.50 ± 9.47分;後介入組中測:31.69 ± 9.23分;後測:38.69 ± 11.10分) 以及中行走強度持續時間 (先介入組前測:10.04 ± 5.03分鐘/週;中測:16.98 ± 10.62分鐘/週;後介入組中測:8.59 ± 4.59分鐘/週;後測:13.90 ± 9.25分鐘/週) 達顯著進步 (p < .05)。結果:五週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可以提升參與者的身體活動量、運動自我效能得分以及中行走強度持續時間。
  • Item
    社區少棒隊的經營:臺北市與臺中市的比較研究
    (2015) 王冠閔; Wang, Kuan-Min
    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並利用「運動組織經營與環境理論」分析比較臺北市與臺中市各社區少棒隊經營與發展之異同,詮釋社區少棒隊興起的原因及社會意義。研究結果發現: (1) 政府長期推動棒球運動與媒體轉播賽事,造成各年齡層都有棒球愛好者,這是近年社區少棒隊興起的主因。 (2) 社區少棒的意義是多元且流動的,因時因地制宜,且各自表述。 (3) 社區少棒隊依照經營者理念與身分,可分為:競技型、公營推廣型、民營推廣型、伴兒型四類。而北中兩地的社區少棒隊受到各隊經營者身分影響,使臺中市球隊有結盟行為而臺北市則無;受到地方政府政策影響,兩地的伴兒型球隊在經營上皆遭遇到較大的阻力。 (4) 隨社會變遷與民眾價值觀的改變,政府競技取向的政策與民眾重視參與的價值觀不符,從過去的勝利主義,到現在被注入多元參與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