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運動與男性氣概論述之研究-以台灣棒球的演進系譜為核心
    (2010) 甘允良; kan, yun-liang
    棒球對台灣人而言,是一項別具歷史意義的運動項目,我們習慣稱之為「國球」,這項運動明顯的是以男性為主體的運動,因此棒球不僅是男性優勢的象徵,所彰顯出的男性氣概,更是一種權力的重要形式。探討男性氣概這個權力的議題,研究採用傅科的系譜學的方法論,來建構台灣棒球論述的演進系譜,及描繪其男性氣概的權力關係圖像。研究結果如下: 一、棒球的主流論述、棒球論述的歷史發展,以及棒球展現出的規訓活動,能符合傅科所建議採用論述的三種主要方式,因此棒球論述作為權力分析的主體,有著知識論上的合適性。 二、在台灣棒球論述的演進系譜上,研究針對論述表現出的現象與特徵,依序提出四種組型,分別稱之為反抗馴化、去日本化、對抗強權及商業休閒,進一步說明各組型得以形成的論述形構。依序的各組型/論述形構之間,並不是處必然與累積性的發展,而應是一種斷裂、偶發狀況下所產生,並透過論述的相互競爭所形構出。 三、在男性氣概的權力關係探討上,首先針對系譜組型分別提出平凡英雄、幕後英雄、國家英雄及運動明星,四種男性氣概的類型,並分析權力的規訓、反抗痕跡,以及指出男性氣概是處於多元、競爭與衝突的關係中,最後研究提出身體的表現、外部的權力關係網,以及內部的權力核心三個部分,共同形構出權力的關係圖像。
  • Item
    觀眾涉入程度、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為例
    (2014) 曾鈺倫; Tseng, Yu-Lun
    本研究旨在探討觀眾對「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之涉入程度、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間之關係,並選擇以實際來參觀「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之觀眾為研究對象,並於2014年4月9日至2014年4月12日,透過問卷調查法得有效問卷390份,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一、「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觀眾的身分背景為男女各半、21~30歲、居住於南部、大學(專科)學歷、月收入為10000元以下、與家人、親戚同行、以入館得知為多數,顯示本研究之觀眾主要以參觀主辦博物館、居住於南部的大學畢業青壯年為主。 二、「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觀眾在涉入程度、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評價介於「普通」到「同意」之間,屬於中等以上之程度,但仍有提升空間。 三、「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觀眾之性別與獲取資訊方式會影響其涉入程度,而性別、每月收入、同行者與獲取資訊方式會影響其行為意圖。 四、「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觀眾之涉入程度、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間皆具正向解釋力,意味觀眾的涉入程度影響知覺價值的形成;知覺價值感受在後續的行為意圖產生影響;涉入程度高低對於未來的行為意圖具有影響力。 基於上述結論,建議主辦單位可將此研究結果作為未來籌設之參考依據,若觀眾擁有高度涉入程度,將影響其知覺價值與未來行為意圖,有利於未來運動相關特展之籌設與發展。而針對未來研究,建議以質量並重方式,或是進行縱向研究,深化研究內涵。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樂樂棒球不同打擊步法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1) 江元凱
    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揮擊時,採用平行式、開放式、封閉式三種站位搭配傳統、非傳統、固定三種打擊步法比較打擊動作之差異。希望藉由生物力學分析來瞭解運動學及動力學各參數之差異。方法:以八位代表基隆市參加99學年度全國樂樂棒球錦標賽優秀國小選手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2.34±0.23歲,平均身高159.17±8.13公分,平均體重54.25±13.37公斤。以VICON MX13+高速數位影像擷取攝影機10台,與兩塊KISTLER 測力板同步收集3D影像及動力學資料。並搭配Casio EX-FH100高速攝影機一台,拍攝球的飛行影像資料。再以NEXUS 1.6動作分析系統,計算不同打擊步法在揮擊時人體的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球的飛行初速則以Kwon 3D軟體來計算。所有參數透過SPSS 19.0版統計套裝軟體計算,並用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打擊動作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訂在α= .05。其結果發現,運動學部分:平行式非傳統步法前、後位移最大,有助於身體前後重心速度,增加最快之揮棒速度。傳統步法擊球時右膝內收角度較大、內轉角度較小、左腕伸腕角度較小、右腕伸腕角度要較大,利於揮擊時的最快揮棒速度;固定步法前揮時間長,身體旋轉較大,不利於擊球重心前移及擊球時腕關節伸腕動作。動力學部分:非傳統步法有助於雙腳提升向前之最大力值,增加前揮時的衝量。由於非傳統步法可以擊出相對快的球速、後腳與前腳兩種不同的步法可以擾亂對手、有比較短的前揮擊球時間,因此在比賽時,建議採用非傳統步法配合不同的站位,除了可以提升揮棒速度,增加擊球的效果外,更可讓守備方不易判斷揮擊之時機與方向,以提高上壘的機會。
  • Item
    少棒打擊動作動學分析
    (2000) 張茂三; Chang Mau-San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少棒球員經打擊訓練後,棒球打擊動作對打擊能力的影響。本研究是以7位花蓮縣富源國民小學少棒球員為受試對象(平均年齡為10.57±1.27歲,身高為140.79±6.87公分,體重為35.29±5.31公斤,球齡3.71±2.14月),經過三階段的打擊訓 練輔助器的打擊訓練後,以高速攝影機進行前測與後測拍攝,再以peak performance動作分析系統,觀察各關節的角度變化與打擊能力的情形,經統計處理後之結果如下: 一、 棒球打擊率經過輔助器訓練後,打擊率顯著提昇,總平均74.59%±21.64。 二、 經過三次實驗打擊落點聚集性,中間至中外野的落點聚集性高於其餘位置。    肘、腕關節的角度經三次實驗達顯著差異(P<.05);而膝部關節角度經三次實驗結果無顯著差異。    經三次實驗,各關節點之角速度無顯著差異(P>.05)。    經三次實驗,球棒角速度的變化達顯著差異(P<.05)。 本研究結果顯示,此研究設計對上肢角度變化與打擊率有相關性,與下肢角度變化較無顯著性;以打擊率為預測效標結果顯示,前腳膝部角度、前手肘角度、重心線加速度與球棒角速度有顯著性,其方程式為Ý=0.024*(X8)+0.172*(X7)-0.133*(X4)+0.198 (X1)+46.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