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文本連貫效果在大學生閱讀科學文章之角色
    (2022) 王孜甯; Wang, Tzu-Ning
    大學是從課室學習邁向獨立自主終身學習的重要過渡階段,倘能在此時期找到有效解讀科學文章訊息的方法,將有助於提升現代公民必備的科學素養。文本連貫性(text cohesion)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文本連貫性對臺灣大學生閱讀科學說明文的理解為研究核心,而臺灣目前並沒有評量大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測驗,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二:第一,因著研究需求,發展一套適用於測量大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測驗;第二,探索文本特徵(即文本連貫性)、讀者特徵(即閱讀理解能力、先備知識)與任務經驗(即閱讀文章加上做測驗為一次任務週期)在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關係,透過眼動等線上(on-line)歷程資料、測驗等離線(offline)測量資料,以及結合線上與離線的提示回溯放聲思考原案,探討大學生閱讀高低連貫性科學文章時的閱讀理解表現和歷程。研究參與者為120名20—30歲之大學生(含研究生),隨機分派至四種實驗組別,每位參與者皆會閱讀兩篇各約1,500字的地球科學文章,閱讀順序採平衡設計,操弄條件為文本連貫性(高連貫性 vs. 低連貫性)和任務經驗(初次任務 vs. 再次任務)。參與者先進行特徵變項的測量,包括研究者自編《大專生說明文閱讀理解測驗》和《先備知識測驗》,隨後依照分派組別閱讀科學文章,同時錄製其眼動情況,閱讀後實施閱讀表現測驗,包括提示回憶測驗與理解表現測驗。第二次任務的閱讀和測驗結束後再進行提示回溯放聲思考(cued retrospective think-aloud),即播放參與者閱讀時的電腦螢幕畫面與眼動軌跡,請參與者解釋自己是如何進行閱讀的,做為閱讀歷程解釋的輔助。在資料分析的部分,閱讀表現和全文層次、主題層次眼動指標資料採線性混合模型(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LMMs)進行分析。閱讀表現結果發現,在控制文本內容後,文本連貫性對大學生科學文章理解表現的效果會受到任務經驗調節,連貫效果(即高連貫文本比低連貫文本更有利)僅出現於再次任務者的理解表現,而初次任務者則否;另一方面,再次任務者閱讀高連貫文本時比初次任務者有更好的理解表現;從全文層次的眼動資料的確可以發現,再次任務者在高連貫文本的總凝視時間、總凝視次數皆顯著高於初次任務者,顯示有過任務經驗的讀者會調整自己的閱讀方式,投注更多心力在高連貫的新材料上,支持自我調整學習理論(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ory),但任務經驗對於低連貫文本的理解表現和全文層次眼動指標並無影響;至於提示回憶表現則未出現文本連貫性與任務經驗的交互作用。此外,不論在理解表現或提示回憶表現,連貫效果並未受到閱讀能力或先備知識調節,因此能力強化效果假說(ability-as-enhancer hypothesis)或補償假說(compensation hypothesis)並未獲得支持證據;但閱讀能力與先備知識皆產生主要效果,亦即高閱讀能力者與高先備知識者皆有較佳的理解表現和提示回憶表現。眼動資料顯示,閱讀能力越高者解碼科學文章訊息越容易(反映在較低的平均凝視時間),且閱讀能力有可能與主題段落較快的理解整合有關(反映在其中一篇文章的主題層次再次注視時間越少);而先備知識越高,主題層次每字凝視時間與首次每字注視時間越少,表示處理科學文章訊息需花費的認知資源越少,尤其是初始處理。概念層次眼動指標資料採滯後序列分析(lag sequential analyses, LSA),結果顯示再次任務者閱讀高連貫文本會進行較為密集的概念參照,尤其是在因果集合、比較對照等結構性強的子主題內會有較多的概念間視覺轉移;初次任務者在閱讀低連貫文本時經常做的是跨主題的參照,再次任務者在閱讀低連貫文本反而增加的是局部參照,或許這也部分反映了任務經驗增加沒有帶來低連貫文本閱讀表現進步的原因。閱讀階段層次眼動指標資料使用三次成長模型(cubic growth curve analysis, GCA)進行分析,將凝視時間切割為總閱讀時間的每10%為一個波段,針對材料中各個別頁面形成縱貫資料,結果顯示科學文章第一頁在閱讀初期有較多凝視時間,但趨勢持續下降,隨後凝視又會在第八波段左右再度增加,顯示閱讀中後期讀者會回到首頁重讀,至於其他頁面的凝視時間通常呈現先升後降的趨勢,但依照頁面順序,由升轉降的反曲點位置會有波段遞移的情況,到了閱讀中後期又會緩升,但並非每一頁都出現這種斜率轉正的曲線,顯示到了閱讀中後期通常為選擇性的認知處理,帶有特定的閱讀目的。整體而言,本研究為Kintsch建構—整合模式中的表徵層次提供了實徵證據,以歷程資料和測量資料共同描繪大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樣貌,呈現文本特徵與讀者特徵交互影響的情況,強調理解模型需要考慮文本特徵(即文本連貫性)的潛在複雜性,同時涵蓋一些支持閱讀理解的其他歷程(例如:自我調整),以及通常需要納入的個別差異因子(即閱讀理解能力和先備知識)。最後提出理論與實務上的啟示、限制,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 Item
    「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的發展—成年初顯期之關係攻擊
    (2008) 王孜甯; Wang, Tzu-Ning
    關係攻擊是指以傷害對方人際關係為目的之攻擊行為;成年初顯期則指由青少年轉換至成年階段之過渡時期。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發展適合臺灣社會的《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藉以測量成年初顯期個體在不同激發情境脈絡下的關係攻擊傾向,並建立其心理計量特性。首先進行前導研究,包括訪談、開放式問卷以及半開放式問卷,藉以瞭解成年初顯期關係攻擊之內涵;再以文獻及前導研究結果為基礎編擬本量表,進行預試以及項目分析後形成正式量表為十四則情境共38題。激發情境類型包括一般性激發情境(激怒起因大多來自於兩人在看法或態度上的歧異)以及關係性激發情境(牽涉到關係性威脅、社交地位或自尊遭到損害的情況),後者再依據互動者的關係劃分為好朋友及普通朋友的脈絡。行為反應題項則分為間接關係攻擊與直接關係攻擊,前者指攻擊者利用第三者的關係或群眾力量進行攻擊,例如拉攏第三者站在自己這一方;後者指攻擊者直接利用自己與標的人物之間的關係進行攻擊,例如與標的人物冷戰。本研究以1502名大學生(578名男性及924名女性)為研究參與者,分析《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研究結果顯示本量表內部一致 (α = .69~ .82) 且穩定 (r = .70~ .84),具有可接受之信度。而在效度方面,內容效度檢核結果顯示,各題激發情境與關係攻擊行為反應的敘述符合研究者所劃分的類別定義;至於建構效度的部份包括因素效度、同時效度及區辨效度。以各分量表與全量表之內部相關以及驗證性因素分析來檢驗因素效度,顯示各分量表之間具有關連性但也各有功能存在,且本量表的整體模式適配情形頗為理想;再以同儕提名方式的《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以及自陳式的《大學生活適應量表》檢驗同時效度,發現《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與此二量表皆有相關存在,且會因不同激發情境下採用的關係攻擊手段不同,而產生程度不一的關連性;最後分別以性別、年級與社交行為來檢驗區辨效度,發現《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能有效區辨男性與女性、大一與大四、關係攻擊者與非關係攻擊者的關係攻擊傾向,其區辨力會因為不同激發情境下採取之關係攻擊類型而異。同時研究者也根據不同性別與年級提供得分概況。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在量表發展、量表使用、量表解釋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