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的生涯故事:一個敘說研究
    (2006) 楊淳皓; Yang, Chun-hao
    本研究旨在透過分析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的生涯故事,理解原住民族生涯發展的主體性。本研究提出的兩個研究問題是:(一)「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在其生涯中追求的意義和認同之內涵為何?形成之過程為何?」;(二)這一群教師生涯故事反映出哪些特殊社會文化脈絡?促進或阻礙其生涯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有哪些?」。 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是敘說研究法,經由敘說資料的「部份」與「整體」的相互辯証,建構出資料的整體意義。本研究對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生涯故事提出的主要理解如下: 1. 在前段的生涯中,三位研究參與者傾向追求「家庭層面的認同」。 2. 在後段的生涯中,三位研究參與者皆追求的是「族群文化認同」。 3. 促進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有四,即「家庭」、「部落文化」、「教會」及「工作場所」。 4. 阻礙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有二,即「教育機構」及「漢族對原住民的態度」。 此外,研究者將研究結果與既有研究文獻比較對照之後,本研究提出下列發現: 1. 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族群文化認同引導其生涯選擇,族群文化認同發展的階段與其生涯表現的穩定度有著密切關係。 2. 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族群文化認同是「正向認同」的歷程,非「族群污名認同」歷程。 3. 「從對抗污名到族群自信心」和「從深化認同到奉獻族群」兩個共同主題少見於其它類似研究。 4. 「部落文化」和「教會」是促進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的兩個特殊社會文化脈絡。 5. 「部落內外」是促進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之社會文化脈絡與阻礙其生涯發展之社會文化脈絡的「分界線」。 最後,研究者依據上述的結論提出對原住民生涯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部落、原住民籍教師、生涯故事、敘說研究
  • Item
    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之敘說研究
    (2009) 林怡君; Yi-Chun Lin
    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研究參與者生命故事的敘說,理解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的敘說主題和社會文化脈絡所建構的社會性敘說對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的影響。研究參與者是一位曾經歷兩段以結婚為考量戀情的31歲成年男性,研究者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3次共計12小時的生命故事訪談,並輔以其提供之心情札記作為敘說資料來源。研究方法採取敘說研究,並以「整體—內容」分析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1.早年原生家庭經驗影響成年男性對於婚姻的憧憬與追尋婚姻經驗的核心主題。 2.與母親關係親密的成年男性,尋求似母親般的婚姻伴侶,並承襲母親的婚姻價值信念與伴侶互動模式。 3.與父親關係矛盾且疏離的成年男性,為避免重複父親的負面路徑,選擇扮演不同於父親的男性角色。 4.模糊的自我界限形成的愛情價值信念,影響成年男性的追尋婚姻的經驗,因此歷經挫折。 5.成年男性對於感情受挫的反省與歸因影響其自我調適,以及是否繼續投入追尋婚姻的歷程。 影響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之社會文化脈絡之主要論述分別為「男人,你是強者」的期待、「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期待「男人,你要繁衍子孫與負責家族延續」的期待。而上述三個主要社會敘說對成年男性的追尋婚姻經驗的影響,分為下列三點: 1.成年男性對「男人,你是強者」的社會敘說之認同程度左右其自我認定, 並影響其追尋婚姻歷程的思維與行動。 2.成年男性因面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敘說,而飽受催促結婚的壓力,而需在多方意見中找到自我安在的位置。 3.成年男性承載「男人,你要繁衍子孫與負責家族延續」的期待,致使其面對結婚議題時,必須於家族期許與個人需求間取得平衡。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針成年男性追尋婚姻、諮商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成年女性癌症病人創傷後成長之敘說研究
    (2006) 陳佳琪; Chia Chi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女性罹患癌症的歷程經驗。藉由罹病故事的敘說,探討個體是如何覺知罹患癌症的事實?癌症病人面對罹患癌症事件創傷後成長的因素與歷程為何?以及個體建構出的創傷後成長面向之內涵為何? 研究對象為三位罹患癌症的成年女性。採敘說研究方法進行,運用「整體─內容」分析方法呈現罹患癌症經驗的生命主題。經資料分析後,呈現之研究結果如下: 對罹病事件之覺知內涵包含在對病情確定的態度,尋思生病的原因,對治療的心態三個面向上。在等待確知是否罹癌時,癌症病人心情複雜難以言盡,也想躲藏不面對。罹癌事實確定後感到措手不及與震驚,進而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加上各種壓力才會生病,而病痛的未知帶來種種不安焦慮,試圖培養好的心態與作出正確的治療決定 在疾病經驗中,影響創傷後成長的因素很多,本研究提取出的因素包括人格特質,信念,社會支持與專業支持四面向。個人特質部分,當癌症病人能夠轉化積極生活步調為接受癌症帶來的生活限制,樂觀爽朗的特質都幫助產生創傷後成長。信念部分則憑藉對家人的愛,原定生活目標以及辛苦不白熬的信念鼓勵自己堅持面對辛苦的治療。社會支持部分,親友、醫護人員、教書工作、其他病友的點滴支持都是支持的力量。專業心理支持部份,專業心理治療團體的接納與經驗整理可以加速創傷後成長的境界。 三位研究參與者創傷後成長的歷程各不相同,分別是Sarah第一次生病時試圖維持正常生活步調,再次生病的打擊才意識過往的逃避,因此要正視身心健康與生活美好。兆俠則在家人關係中壓抑脆弱,直至參與團體後學習用不同的態度對待自己,展開與癌症對話,進而能坦然自處感恩癌症。明月則是逐漸放下完美家庭角色,意識到要改變想法與行為,開始做自己。 本研究參與者癌症創傷後成長的面向內涵包括自我的正向改變,家庭與自我需求的調整,人際關係的轉變,以及人生觀與生活態度的調整。在自我正向改變部分包括接受自身限制、學習表露情緒、放下在乎,肯定自身需求,而面對家庭與自我需求方面,本研究參與者試圖在重視家人關係與照顧自己需求這兩者間取得平衡,且更熱心助人。最後,在人生觀與生活態度上面,罹癌使得研究參與者認知生命有限,除了維持身心健康外,也對生活多了彈性寬容,學習與癌共存。 最後,根據研究歷程和結果,提出有關本研究的限制、研究者個人反思以及具體建議,本研究建議當親友能夠提供溫暖的支持陪伴病人走過治療過程中的辛苦,對於病人的心理適應有良好的幫助,所以與癌症病人連結的親友必須重視自己與病人之間的關係,維繫一份真實、穩固、信任、平等、尊重、富有人性情感的關係,因為此種關係對癌症病人價值非凡。
  • Item
    心理師遭逢當事人自殺身亡經驗之敘說研究
    (2009) 沈青燕; Ching-Yen,Shen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探索台灣心理師遭逢當事人自殺身亡之失落經驗,包括了解此事件對心理師的衝擊反應為何?當時有何主觀的心理需求?其因應失落經驗之心理調適歷程為何?影響心理師心理調適歷程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當事人自殺身亡經驗帶給心理師的個人體會與學習有哪些?藉此理解其困境,以作為相關人員因應與協助時的參考,並且喚起國內專業助人養成教育之重視,來提供建議。 本研究總共訪問三位具有心理師證照且從事實務工作之助人者,他們曾經在諮商期間或之後,或者在自殺危機事件的處理過程中,經歷過當事人自殺身亡事件,且主觀認定此失落經驗對自身有所影響,而事件的發生至少都超過6個月以上者。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之敘說研究為研究方法,透過深入訪談法、結合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來蒐集文本資料,並以Lieblich et al.,(1998)「整體-內容」分析概念來撰寫三位研究參與者遭逢當事人自殺身亡後的生命故事,以呈現她們的心理調適歷程,並且以「整體-類別」的分析概念來理解故事脈絡中的類別概念,針對研究問題,從各個故事中,分別提出研究結果。 最後,研究者將根據上述結論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供實務與後續相關研究參考。
  • Item
    一位教育工作者自我蛻變之敘說研究
    (2008) 陳正馨; Cheng-Hsin Chen
    本研究旨在探究擔任教育工作的研究者藉由自我敘說而經歷自我蛻變的歷程。研究所提出的問題是:教育工作者的原生家庭教養模式為何?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是如何影響並形塑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原生家庭教養模式下的教育工作者,如何經歷自我的現身、爭戰及變裝歷程?藉由敘說的歷程,教育工作者自我再生之契機為何?研究採用敘說研究的方法論及「整體—內容」之分析法來呈現研究結果。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基於錯愛、親子界限不清及錯誤教養模式的代間傳承,讓教育工作者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主要包括四大類:(一)「主導性」(二)「保護翼」(三)「指責性」(四)「親子界限不清」。 二、教育工作者原生家庭教養模式對自我的影響與形塑包括十大類:(一)缺乏自信(二)活在別人眼光中(三)缺乏挫折容忍力(四)缺乏問題解決能力(五)擁有負向的自我概念與生命腳本(六)界限不清(七)家庭的複製品(八)對親職教育的恐懼(九)容易不快樂(十)長期缺憾下,內在的需求蠢蠢欲動。 三、教育工作者不易掙脫家庭影響與形塑的主要原因有四:(一)初期不易覺察家庭對自我的影響與形塑,不自覺的陷入了過往「制約」下的陷阱。(二)中期已覺察家庭對自我的影響與形塑,卻因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設限,在「自我應驗預言」與「懶散逃避的心態」驅使下,讓自我不易掙脫過往的束縛。(三)在自我蛻變的歷程中,教育工作者需先經歷「變裝自我」的爭戰歷程。(四)教育工作者無力背負「不孝『順』」的罪名。 四、教育工作者在自我敘說歷程中展現自我再生的四大資源:(一)「覺察、選擇、行動下的自我再生」(二)「解決導向思維下的自我再生」(三)「心理位移自我書寫下的自我再生」(四)「擁有宗教信仰力量下的自我再生」 最末,根據研究的結論來進行綜合討論,並提出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的反思與本研究的限制及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進行研究時之參考。
  • Item
    一個諮商師的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自我敘說研究
    (2005) 張怡敏; Yi-Min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師之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的影響。研究採用「自我敘說」的方式,並以敘說研究的方法論以及「整體—內容」之分析方法來形成研究的結果。研究結果如下: 一、諮商師在親子關係的經驗有三方面,分別為「界限」、「情緒」與「找回自我」。 二、諮商師在親子關係的經驗對諮商專業的影響有三: (一)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界限混淆(enmeshment)的經驗」會影響其對個案產生「過於討好」或「厭惡拒絕」的反移情。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 1. 「自我覺察與反思」以及「接受督導」能釐清自身經驗對諮商過程的影響。2. 清楚而穩定的「諮商架構」有助於諮商師維持諮商時該有的界限並增加己身對反移情的覺察。3. 習得建立諮商架構的能力對諮商師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會產生「學習遷移」之效果。 (二)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的「情緒經驗」會增強其藉由「成為諮商師」來彌補情緒壓抑之缺憾與滿足自身人際及自我價值需求的動機。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1. 諮商師在童年時期與重要他人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情緒經驗將會對諮商師的經驗有較大的影響力。2. 諮商師的「負傷經驗」是否對諮商有正向效果,端視諮商師個人對經驗轉化的能力。 (三)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找回真實自我的修正性經驗」會影響其對不同學派諮商理論的喜好與學習,並深化同理心與情緒反映的能力。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1. 人的成長是來來回回而前進的過程。2. 諮商師個人的成長經驗能增加其對個案「防衛與抗拒」的同理與接納。3. 諮商師自我成長與諮商理論的學習是相輔相成、彼此相互整合而精進的。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與反思,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