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幽默融入英語聽寫教學對高中生英語聽力焦慮、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之影響研究
    (2024) 黃逸婷; Huang, Yi-Ting
    本研究旨在討論幽默融入英語聽寫對高中學習者聽力焦慮、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之影響,期望能藉由幽默融入英語聽寫改善英聽焦慮、增進學習動機及學習表現。本研究採用不等組準實驗法設計,以新北市某高一的三個班級個別作為實驗組(實施幽默融入英語聽寫)、對照組(實施一般聽寫)、控制組(未進行聽寫練習)、一班人數為36人。進行歷時八週的教學研究後,以共變數分析為統計方式,探討幽默融入英語聽寫對聽力焦慮、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之影響。本研究結果如下:一、不同教學法之間對「聽力焦慮」沒有顯著差異;二、僅一般英語聽寫對「英語學習動機」有提升效果;三、幽默融入英語聽寫對「教材動機」的「注意」部分有提升效果;四、不同教學法之間對「學習表現」無提升效果。研究推論幽默融入英語聽寫確實能吸引學生注意,但依據第二語言的嘲諷、第二語言幽默處理、教學幽默加工理論等觀點,幽默融入語言教室需考量教材內容、幽默形式,提供更多線索與輔助,幫助學生易於理解幽默,幽默才能進一步發揮其對語言教學的正面影響。
  • Item
    社會情緒學習在臺灣推動現況暨其對兒童社會情緒學習、 學習動機、主觀幸福感影響之研究
    (2022) 林秀玲; Lin, Hsiu-Ling
    社會情緒學習(SEL)是由美國學業、社交與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CASEL)所提出,包含了五個核心能力: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和負責任的決定。本研究將針對SEL探討課綱、教學、工具與課程。本研究共獲得以下四個成果:研究一使用質性內容分析法,比較臺灣綜合活動和美國伊利諾州SEL課程設計,比較後發現有四點相似:三大學習主軸、提供安全支持的情境、強調覺察與探究、重視師生共同學習,對於未來透過綜合活動推動SEL有以下五點建議:針對五大核心設計課程、收集合適的教學資源、針對不同年級發展課程、推動教師培訓或研習、開發可驗證SEL教學成效的工具。研究二透過採訪8個SEL教學得獎的老師,經質性分析後得出以下五點:SEL是以情緒覺察為首要的人際互動學習、實施過程要強調體驗與示範、可提升學生情緒覺察、情緒管理與自我效能、需面對教學與輔導的挑戰。研究三旨在探討小學生之社會情緒學習表現,以臺北市小學生為樣本對象,並經由自行編制的社會情緒學習量表進行問卷施測,全部回收有效問卷為220份。在信度方面,各分量表具有可接受到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係數= .88~.91)、全量表Cronbach’s α係數為.96,穩定的重測信度(rs= .74~.85),以及理想的組合信度(.62~.85)。經分析發現,本量表與焦慮、違規行為、學習動機、幸福感均達顯著相關,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可做為評量學生SEL表現的測量工具。研究四使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結合綜合活動課程,為高年級小學生設計SEL課程(5週),透過準實驗研究,證實實驗組學生在「社會情緒學習」、「學習動機」、「焦慮」、「違規行為」、「主觀幸福感」等表現,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之表現。
  • Item
    講座型影片中,生動、活潑的教學行為對學生情緒知覺、學習動機、認知負荷與學習表現之影響
    (2022) 楊珽雯; Yang, Ting-Wen
    2019年末COVID-19的盛行,使線上課程日漸增多,講座型影片為最常使用的線上課程教材之一。講座型影片的主要特點是教師影像會呈現在影片中,因而影片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呈現方式(包含:手勢、面部表情、聲音等)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是備受關注的議題。過去研究對於講座型影片中,教師教學行為呈現方式對學生的認知過程與學習表現的看法並不一致。從認知負荷角度出發的研究,認為包含較多非語言訊息的教學行為,例如:教師的手會跟著教學教材做動作等,會分散學生對於教材重點的注意力,產生認知負荷超載的風險,以致學習成效不佳;從情緒與動機理論角度出發的研究,認為帶入情緒的教師教學行為,例如:在教學過程中以點頭表示認同等,可以讓學生透過該教學行為體驗到教師是享受的,進而喚起學生正向情緒知覺與學習動機。值得注意的是,過往雖有不少研究探討影片中教師行為對於學習成效之影響,多數研究都只單獨探討手勢、面部表情、聲音的影響,尚未有研究探討影片中教師整體教學行為呈現融入情感的程度對學習之影響。是以,本研究的目的之一為探討講座型影片中,高融入情感的教師行為表現對學習者的情緒知覺、學習動機、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的影響;目的之二為探究在高融入情感的情況下,教師行為呈現的整體性程度對學習者的情緒知覺、學習動機、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的影響。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將提出講座型影片設計之參考建議。本研究使用的教材為講座型影片,主要操弄的變項為教學行為呈現融入情感的程度(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低融入情感教學行為)以及在高融入情感的情況下,教師教學行為呈現之整體性程度(有無呈現教師影像)。128名高中三年級學生被隨機分派至包含不同教師教學行為呈現之影片的三個組別: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但無教師影像組、低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並測量其情緒知覺、學習動機、認知負荷與學習成就表現。分析結果指出,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在情緒知覺與學習動機上優於低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在情緒知覺與學習動機上也優於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但無教師影像組。但在認知負荷及學習成效上,無論是高、低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之間或是在高融入情感教學的情況下,有無呈現教師影像組之間均無顯著差異。整體而言,高融入情感的教師教學行為(像是:生動、活潑)呈現非但不會增加其認知負荷,還會提升其情緒與動機,但因其教學內容為事實性知識且參與者無先備知識,因此該教學行為呈現對立即學習成效無明顯助益。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建議在講座型影片中,教師可呈現高融入情感的教學行為(像是:生動、活潑)。
  • Item
    「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時間管理之影響
    (2007) 王麗華; Lihua W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時間管理之影響。主要目的有四:(一)設計一套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的「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二)探討「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時間管理之影響。(三)分析學生與家長對「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的感受及想法。(四)根據研究發現,歸納結論與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以及教師教學與輔導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單因子設計,以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57人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28人,控制組27人,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週三節課,共計720分鐘的實驗課程之處理,而控制組則進行綜合領域原有之課程。研究以「國小學童時間管理量表」及「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為研究工具,分別於課程實施前後進行前、後測,再將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輔以「活動回饋單」、「課程總回饋單」、「學生訪談分析」、「家長回饋單」以及「教師省思札記」等質性資料,以了解教學實驗之效果。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能夠有效提昇學生的時間管理行為,尤其以「事情本身」分量表提昇效果最大。 二、「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能夠有效的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尤其以「動機來源」部分效果最為明顯。 三、實驗組學生對「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表示認同與喜愛,並且認為對其在認知、情意及實踐等層面上均有所助益。 四、家長對「結合動機之時間管理課程」抱持著認同而肯定的態度。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教育輔導與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學業成就之研究
    (2011) 何嘉欣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學業成就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之關係,以及學習動機和學業成就之關係。以「國中生未來時間觀量表」、「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量表」、「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選取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等十一所國中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到的有效樣本共計857人。調查所得資料,以 t 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國中生的未來時間觀在性別、年級上有顯著差異。 2.國中生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在性別、年級上有顯著差異。 3.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在性別、年級有顯著差異。 4.國中生的學業成就在性別上無差異。 5.國中生未來時間觀與學習動機有正相關,並能有效預測學習動機。 6.國中生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和學習動機有正相關,並能有效預測學習動機。 7.國中生學習動機和學業成就有正相關,並能有效預測學業成就。 最後研究者將研究發現歸納成結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能供國中教育、輔導人員及未來的研究者作為參考。
  • Item
    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對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
    (2009) 江雅真; CHIANG, YA-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對於學生在校的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的影響,主要的目的有四項:(一)編製一份適用於國中生評量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的量表,進一步瞭解其知覺互動情形。(二)探討不同師生性別、年級別對於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班級氣氛、及學習動機的差異情形。(三)探討目前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與班級氣氛、學習動機的關係。(四)探討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程度與管教方式與班級氣氛對學習動機的預測力。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知覺導師幽默感量表」、「知覺導師管教方式量表」、「國中生班級氣氛量表」及「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選取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等十三所國中的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956人。根據受試者在研究工具的反應進行統計分析,獲得下述結果: 一、以學生性別而言,男生知覺到較高的「忽視」與「嚴格」型管教方式。 二、以導師性別而言,學生知覺女導師的幽默感較高;男導師常用「忽視」型,女導師則常用「開明」與「寬鬆」型的管教方式;女導師的班級氣氛較佳。 三、以年級別而言,七年級知覺到較高的導師幽默感、班級氣氛、「開明」與「嚴格」型的管教,學習動機也較高。 四、學生知覺導師以「開明」型管教,其知覺導師幽默感、班級氣氛、以及學習意願與價值都較佳。 五、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與班級氣氛、學習動機彼此間除了「忽視」型管教以外,其餘皆有正相關。 六、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班級氣氛及學習動機。
  • Item
    多元智能探索課程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影響
    (2011) 蔡幸君; Hsing-Chun Tsai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中八年級的「多元智能探索課程」,並探討該課程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效果。研究方法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市某國中63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33位學生,控制組共30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週三節課(135分鐘),共十八節的實驗課程處理,控制組學生則調整教學進度先進行其他綜合活動課程。 本研究以「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及「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實驗課程開始前與結束後分別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教師省思札記」及「學生訪談問卷」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1. 多元智能探索課程具可行性。 2. 多元智能探索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八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包括「學習價值」、 「自我效能」及「目標導向」層面。 3. 多元智能探索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八年級學生的學習態度,包括「對教師的 態度」及「對同儕的態度」層面,但無法有效提升「對學校環境的態度」。 4. 實驗組學生對多元智能探索課程的看法持正向且肯定的態度,喜歡課程內容 與教學方式,覺得學習內容有趣且能有收穫,並給予實驗課程相當高的評價 及滿意度,亦表示透過課程能對自己的多元智能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且知覺到此課程對個人的生涯發展有所助益。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教育輔導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高職生知識信念、學習動機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輔導效果之研究
    (2008) 吳淑絹
    本研究分調查及實驗研究兩大部分,主要目的有五:一是在瞭解高中職學生在知識信念與學習動機量表上的差異情形。二是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生在知識信念與學習動機量表上的差異情形。三是探究高職生知識信念與學習動機量表間的相關情形。四是比較接受/未接受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學生其知識信念與學習動機上的差異情形。五是探究接受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學生在知識信念與學習動機上想法與轉變情形。以提供高職教師及相關教育工作者作為輔導學生之依據。 本研究研究對象分為兩大部分:調查研究部分為台北縣兩所高中職,共12個班,46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處理採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個別諮商,以台北市一所高職學生,共3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先藉由知識信念量表與學習動機量表為測量工具,瞭解學生在知識信念與學習動機量表上的差異情形,並藉由「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介入,來探討學生在知識信念與學習動機的轉變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一、高中生在知識信念量表上的「知識簡單性」、「知識確定性」優於高職生。二、高職生在學習動機量表上的「價值」面向優於高中生。三、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之高職生在知識信念與學習動機量表上並無差異。四、高職學生的知識信念與學習動機存有正相關。五、實施「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後,實驗組學生在知識信念與學習動機量表上分數高於控制組學生。六、實施「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實驗輔導介入」有助於實驗組學生在知識信念與學習動機上的調整。 最後,研究者歸納及討論研究結果,提供輔導及相關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自我調整學習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及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
    (2013) 林芳瑛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自我調整學習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及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一所國小三年級學生,共四個班級85名學生為對象,其中實驗組42人,對照組43人。實驗組接受為期九週,每週一節課的實驗課程處理;對照組則進行綜合活動領域原有之課程,不做任何實驗處理。研究以「學習動機量表」及「學習自我效能量表」為研究工具,分別採前、後測,再將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輔以「課程學習單」及「教師教學省思」之質性資料,以了解實驗教學之成效。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自我調整學習課程對於學生學習動機之預期及執行意志成分有顯著的提升效果;價值及情感成分則無顯著提升效果。 二、自我調整學習課程對於學生之學習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提升效果。 三、實驗組學生在學習單回饋中對自我調整學習課程多表示正向肯定,認為此一系列課程對其學習有幫助,學生願意在自己的學習上多付出些心力,且相信只要肯努力,個人的學習表現會越來越好。 最後,根據研究目的、結果與相關文獻進行討論,並提出結果應用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 Item
    小學生未來時間觀、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2014) 林秀玲; Hsiu-Ling Lin
    本研究共分兩大部分,研究一以研究者翻譯並獲得授權之未來時間觀量表,以及劉政宏(2010)所編制的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為研究工具,並建立中文化量表的信效度。在信、效度的部分,本量表重測信為 .77~ .95,而Cronbach α係數為 .74~ .85,兩者皆達.001顯著水準,顯示本量表的穩定性佳及內部一致性良好;而建構效度部分各項整體適度指標均達到標準,顯示本量表整體模式適配情形頗為理想。 研究二旨在探討小學生未來時間觀、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採用編譯完成之未來時間觀量表,採用「問卷調查法」來進行研究,樣本涵蓋全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域的小學四到六年級,依照各地區小學生在全國的比例,共抽樣十一間小學人數約1136位,完成小學生未來時間觀與學習動機、學習成就之調查。 研究發現主要結果發現如下: 一、 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小學生的未來時間觀之差異情形 1. 社經地位中上、父母民主式管教方式、良好親子關係、正向家庭氣氛、父母主動談論未來等背景變項的小學生未來時間觀狀況較佳。 2. 年級越高,未來時間觀顯著較佳;性別、排行、地區、補習等影響不顯著。 二、 小學生未來時間觀會透過學習動機影響學習成就的表現 1. 未來時間觀與學習動機有顯著中度正相關,其中以分量表「延伸性」對學習 動機的預測力最佳;未來時間觀與學習成就有顯著中度正相關,其中以分量 表「連結性」對學習成就的預測力最佳。 2. 小學生未來時間觀會透過學習動機影響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具有部分中介效果,可見提高未來時間觀,將會提高學習動機,進而提高學習成就。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提供家庭、學校以及教育研究上的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