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臺灣諮商人員之認知彈性、文化智商與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之相關研究
    (2022) 顏嘉萱; Yen, Chia-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諮商人員的認知彈性、文化智商與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之間的關聯性,並假設在控制有關的背景變項、實務或訓練變項後,認知彈性與文化智商仍能顯著增加對多元文化諮商能力的解釋力。此外,也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訓練或實務變項的諮商人員,其多元文化諮商能力是否有顯著差異或相關。本研究先以203位臺灣諮商人員作為預試對象,經由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與驗證性因素分析,發展出三因素結構的「簡式多元文化諮商能力量表」,其與「諮商自我效能量表」具有中度正相關,顯示其具有效標關聯效度。在正式研究階段,本研究以134位臺灣諮商人員為研究對象,使用「簡式多元文化諮商能力量表」、「文化智商量表」、「認知彈性量表」與「基本資料與多元文化相關經驗調查」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採用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arson相關與多元階層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臺灣諮商人員平均具有高度的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中度偏高的文化智商與高度的認知彈性之自評表現;(2)臺灣諮商人員的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不因不同性別、族群別、學歷與多元文化相關講座/工作坊參與時數而有顯著差異;(3)不同修習多元文化相關課程數的臺灣諮商人員,其多元文化諮商能力有顯著差異,諮商輔導年資與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亦呈現顯著正相關;(4)認知彈性、文化智商與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5)在控制諮商輔導年資與多元文化相關課程數後,認知彈性與文化智商仍能顯著增加對多元文化諮商能力的解釋力,其中後設認知性文化智商對於多元文化諮商能力的總分與「態度與信念」、「知識」、「技巧」分量表皆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本研究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據此提出對諮商教育與未來研究之建議,作為諮商教育者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華人家庭倫理脈絡下諮商師透過個人心理治療與母親情感關係改變之研究
    (2011) 葉寶玲; Pao-Ling Yeh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諮商師接受個人心理治療與母親情感關係改變的經驗與影響,並了解情感關係變化結果與華人文化脈絡下家庭文化間之相融性情形。然後,將文化脈絡下與母親情感關係的研究結果與依附理論的概念加以比較,以發現二者間的共通性與特殊性。同時也對於華人諮商與心理治療模式本土化提出討論。 本研究選擇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針對十四位諮商師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並選擇使用質性資料分析軟體NVivo 8協助管理與分析資料。研究結果如下:1) 與母親情感關係包含九類正向情感經驗以及十四項負向情感經驗。2) 透過個人心理治療關係,與母親情感關係主要有十一項改變。3) 個人心理治療的治療結構方面有很大的彈性和變化。4) 與治療師情感關係包含九項正向情感經驗以及五項負向情感經驗。5) 與治療師情感關係的改變主要有六項,受到自身主觀的感覺以及對治療師真實的感覺兩方面的影響。6) 與治療師、與母親的情感關係改變二者出現五種型態。7) 與早年其他照顧者關係影響與母親的關係8)在個人心理治療後人際關係多獲得改善。9)與母親之外的其他早年照顧者、權威者、親密伴侶、平輩之間的關係雖包含正、負向情感關係,但是與權威者之間以負向關係為多。10) 從個人心理治療中對自身的諮商專業工作有十二項體會與心得。11) 華人自我狀態包含個別狀態與關係狀態兩向度,共發現十四項特質。12)與華人家庭倫理信念中角色地位、家庭教養、孝道心理三方面完全相融的有二十一項,完全不相融的有二十五項,部分相融的有二十二項。13)接受個人心理治療後個別狀態下的自我有十二項改變,而關係狀態下的自我有十項改變。14) 研究發現和依附理論與治療的概念對照下共有十項相同的發現以及十二項延伸的發現。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分別對研究、諮商師養成教育與心理治療實務工作兩方面提出建議。
  • Item
    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 的衝突與因應經驗探討
    (2011) 簡宇卿
    本研究旨在了解諮商師之助人專業發展過程中,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間的衝突與因應經驗、對整合兩者的期待,以及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間產生衝突經驗的潛在影響因素。研究以質性研究為研究方法,詮釋學為研究基本態度,深入訪談三位不同宗教信仰之諮商師,資料分析步驟以詮釋學取向之方式進行。 研究結果分為以下四點,第一,衝突經驗以諮商學習者、諮商求助者、諮商受督者和諮商工作者等不同角色區分時,可發現衝突經驗可能發生於單一角色內、角色與外在環境互動時,以及角色間衝突時。第二,衝突經驗以情感、認知、行為三個層面區分時,可發現認知層面的概念與信念會影響情感性的經驗衝突和行為上的抉擇矛盾,情感層面的個人偏好則也會影響行為上的抉擇矛盾。第三,面對衝突的因應方式,可分為區別切割、橋樑與目的地、大者納小、序位選擇、互有助益、共同相通等六種,而此六種方式彼此仍有重疊的可能,而對整合的期待,則可分為對信仰環境、諮商環境以及諮商師自身能力的期待三項。第四,潛在影響衝突經驗的因素中,可發現成長背景會影響價值觀的優先選擇序位、個人特質會影響衝突感產生的強烈程度、身處環境會促發或減少衝突經驗的發生,以及生活事件會促發或影響衝突經驗的產生。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三點結論,第一,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之衝突經驗樣貌多元,並受相關因素所影響,第二,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未達整合狀態,衝突與因應經驗持續交替發生,第三,諮商師在持續衝突中未放棄任何一者,仍渴望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的整合。最後,研究者提出對諮商實務與相關研究兩方面的建議,以及本研究的限制和反思。
  • Item
    偶發事件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影響之敘說研究
    (2007) 曾信熹; Hsin-Hsi Tse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偶發事件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之影響,研究者以三位目前持續從事諮商工作的諮商心理師為訪談對象,藉由他們對其專業發展歷程的故事敘說,採取Lieblich, Tuval-Mashiach 和Zilber(1998)所提出的「整體─內容」分析方式,輔以「類別─內容」的分析觀點,探究偶發事件對其專業發展的影響。並進一步了解專業發展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內涵與影響層次,以及研究參與者個人內在資源與偶發事件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發現,三位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歷程都存在偶發事件的影響, 專業發展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內涵呈現如下:一、偶發事件的本質在於其「意外」與「非預期」;二、偶發事件的結構上,可分為四個向度:(一)涵蓋正、負向事件:對生涯或專業發展產生效應的事件,未必都是正向的,但在這些正、負向的偶發事件中,可能由於個人自身的運用,創造了原本沒有的機會或促成對後續生涯發展的助力;(二)適當時機他人提供訊息:計畫之外的訊息往往帶來了出乎意料的生涯機會,但由另一種角度觀之,可以發現這與個人本身能留心到自己所需或渴望的訊息亦有所關聯;(三)呼應過去的所學或興趣:在專業發展歷程中發揮影響的偶發事件,許多呼應了個人過去的所學或興趣。因此觸發個人採取某些行動回應事件所帶來的機會,也因而帶來了更多的生涯可能;(四)政策的改變:在本研究中,發現到受訪者受到教育政策的改變而影響生涯方向的現象。三、偶發事件的功能:(一)對自我的影響:主要呈現在「增進自我的了解」、「觸發對於生命的省思」、「拓展個人興趣」或「轉化自我概念」等部份。(二)由受訪者的生命故事中,可以發現偶發事件對於諮商心理師「專業取向的發展」與「職業型態的選擇」兩部分,存在著程度不一的影響。 在偶發事件影響的層次上,發現到其對諮商專業發展歷程的影響主要可分為四個層次:一、偶發事件引發進入諮商領域/成為諮商師的動能:在本研究中發現,三位受訪者生涯發展與轉折的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影響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但偶發事件之所以產生意義與促成成為諮商師的動能,仍需回到背景脈絡、個人特質與當時的生命情況中思考。二、眾多偶發事件蘊蓄生涯轉換的推力:生涯的改變並非在剎那間產生,偶發事件造成的可能是生命中的「漸變」,但這些「漸變」逐漸匯集之後,蘊蓄豐沛的能量在一段時間後帶來整個生涯方向的改變。三、偶發事件關乎過去、現在,也影響未來:偶發事件在專業成長與生涯轉換的推動上,有「漸進疊合」的現象,個人對於偶發事件的理解以及詮釋,隨著時空的位移對於事件的解釋也將有所不同。四、偶發事件在專業發展中發揮安定的力量:在進入諮商領域之後,當後續發生的偶發事件在個人的覺知層面被視為帶來某些價值感、成就以及樂趣時,偶發事件所牽涉的層面也成為了在諮商領域中安身立命的安定力量。 在本研究中也發現,三位受訪者擁有某些內在資源,幫助其面對偶發事件時,能把握或創造對專業發展有益的機會。這些共同的內在資源植基於良好的「自我覺察」和「自我省思」能力,以及「積極」、「努力」、「勇於冒險」、「有毅力」、「具備彈性」、「樂於學習」、「好奇」、「能夠承擔風險」、「能接受變化」等。 最後,根據研究過程和結果,提出研究的限制與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