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頓悟性問題解題歷程之眼動分析(2009) 曾千芝; Chien-chih Tseng表徵轉換理論(Knoblich, Ohlsson, Haider,& Rhenius, 1999)主張頓悟來自於轉換無效問題表徵。為了檢驗該主張,Knoblich等(2001)使用火柴棒算術問題作業,發現成功組於關鍵區域的凝視時間百分比隨解題時段增加,而不成功組則無。不同於Knoblich等僅分析關鍵區域,本研究則分析參與者於關鍵、固著與其他區域之凝視時間分配在不同解題時段的轉變,以考驗頓悟性問題之解題是否繫於無效問題表徵的轉換。此外,表徵轉換理論認為個體接觸問題後會形成無效問題表徵,但並未視固著無效問題表徵程度為影響問題表徵轉換之因素。因此,本研究將確認固著無效問題表徵程度與表徵轉換的因果關係。本研究進行兩個實驗,在實驗一,紀錄38位參與者於解答火柴棒算術問題圖時的眼動資料,比較成功組與不成功組在不同問題元素區域與不同解題時段之凝視時間百分比;而為了確認個體無效問題表徵的固著程度與表徵轉換之因果關係,在實驗二,則以注意引導的操弄方式,將94位參與者分派至三種實驗處理:閃爍固著區域組、閃爍關鍵區域組與無處理的控制組,期能分別促進參與者有效與無效問題表徵,並觀察參與者的答題表現與眼動軌跡。主要結果有二,第一,發現解題成功組有發生無效問題表徵的轉換,而不成功組則無,並且不成功組於初期形成無效問題表徵,成功組則無。第二,發現在解題困境時期,成功組於無效問題表徵之固著程度高於不成功組,並且閃爍固著區域組之答題表現較閃爍關鍵區域組差。研究結果顯示,無效問題表徵的轉換為解決頓悟性問題解題的關鍵特徵,並支持無效問題表徵之固著程度與頓悟性問題表徵轉換的因果關係,以擴展表徵轉換理論。Item 遠距聯想在創造力形成歷程之運作機制(2015) 吳清麟; Wu, Ching-Lin遠距聯想為個體生產創造力的重要元素。Mednick依其連結理論發展遠距聯想測驗以評估此能力,然而過往以此為工具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偏重於個體解答時所引發的頓悟經驗,卻未能區辨正確答案之產出係來自遠距聯想或近距聯想,致使目前研究成果未能知悉個體透過遠距聯想產生創意之大腦運作機制。據此,本研究編製符合連結理論之遠距以及近距聯想測驗,分別由功能性與結構性腦影像觀點探究遠距聯想及近距聯想之大腦運作機制。實驗一先透過比較參與者在兩種試題各項行為指標之差異以確認自編工具的效度,結果顯示個體解答遠距聯想試題比近距聯想試題需要更長的時間、其答對率亦較低。實驗二採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分別比較參與者在兩組試題正確解題與否的大腦活動,以解析個體藉由遠距聯想與近距聯想產出答案的大腦機制,並進一步透過比較上述兩組的差異以剖析遠距聯想的核心成份。結果發現,遠距聯想產出答案與雙側海馬旁回(PHG)、右側頂下葉(IPL)、雙側顳中回(MTG)、左側顳上回(STG)的活化有關;由近距聯想產生答案則在左側額中回(MFG)、右側額上回(SFG)有較高的激發。,負責語義記憶提取與監控工作記憶的左側顳上回(STG)與右側顳中回(MTG)則與遠距聯想核心成份有密切連結。實驗三改由結構性腦影像觀點,以圖形理論分析擴散張量影像,在控制性別、年齡、智力後,結果指出遠距聯想表現與腦網路全局效率有顯著正相關、與標準化的局部效率及小世界屬性為負相關,並在左側偏中顳中回(MTG)與梭狀回(FG)、右側頂下葉(IPL)、腦島(insula)、中間扣帶(median cingulate)、角回(AG)、距狀裂(calcarine fissure)及頂上回(SPG)等區域與其節點連結效率具顯著正相關;近距聯想表現則與全局效率顯著負相關。整體而言,本研究為國內首次同時由功能性與結構性腦影像觀點探討遠距聯想在創造力生成歷程之大腦運作機制,研究結果提供全面性的創造力生理基礎之實徵證據。Item 想像力教學模式建構與驗證(2016) 朱采翎; Chu, Tsai-Ling許多文獻指出「想像」能促進學習成效與想像力,進而產生創造力,因此,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個想像力教學模式,以引導學習者透過「想像」進行學習與創造。根據文獻探討,研究者建構出「想像力的教與學模式」(Model of Imagin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ITL),其中包含了學習者層次與教學層次,前者含有「學習」、「想像」與「創造」三個元素,而後者則有「運用想像引入概念」、「想像激發策略」與「想像的實作」三個操作元素。 為驗證MITL,本研究分別進行預備性研究與兩個正式研究。在預備性研究當中,旨在建構「想像性學習材料」與發展測量工具-「科學想像力任務」。首先,根據「有意義的概念或知識」、「幽默」、「挑戰」、「鮮明影像」與「意想不到的結局」等原則,並以國小自然學習領域中「熱的傳播」單元為學科知識內容,發展三篇想像性學習材料,分別為「亞力的冒險」(傳導)、「阿皮的旅行」(對流)與「豬媽媽探親記」(輻射)。其次,「科學想像力任務」(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包含三個活動:(1)活動一:10題「熱的傳播知識題」;(2)活動二:即參考擴散思考測驗型態所編製而成,係包含「熱的傳播」概念的的語文任務;(3)活動三:延續活動二的圖形活動。在評分指標部分,語文活動包含「流暢力」、「變通力」(共有17個類別)、「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分數)與「有獨創力+無知識運用」(B分數),以及「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在圖形部分,評分指標有「圖形獨創力」、「科學功能」與「其它功能」。再以「想像力測驗」作為效標進行考驗,發現相對應之指標皆有不錯之效度。 研究一探究「學習材料」對於「學習成效」與「想像力」的影響,並檢驗教學模式中「運用想像引入概念」與「想像的實作」。共有160位4年級與5年級學生參與研究,參與者皆未在國小自然課當中學過「熱的傳播」概念,並且採隨機的方式分配至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研究程序部分,第一週所有學生完成「想像力測驗」(以前測做為共變項),在第二週,所有受試者被要求在12分鐘內完成三篇故事(實驗組)或三篇文章(控制組)的閱讀,並於其後完成「科學想像力任務」。主要研究結果發現:(1)控制組在「熱的傳播知識題總分」顯著高於「實驗組」;(2)實驗組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分數)與「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的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整合研究一之結果發現,想像性學習材料較能幫助學習者運用新概念解決問題,而且易產生獨創答案,也有豐富與色彩鮮明的影像。 研究二主要探究「想像力教學」是否能促進「想像力」,以及其促進效果,並進一步考驗「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之間是否存有交互作用。在此研究主要檢驗教學模式中「運用想像引入概念」、「想像激發策略」與「想像的實作」。共有187位4或5年級的學生參與研究,受試學生從未在國小自然課當中學習「熱的傳播」單元。在進行教學實驗前,研究者根據年級與學區進行教學方法之配對,故實驗組與控制組各有4個班。研究程序部分,第一週完成「想像力測驗」(以前測做為共變項),在第二週,研究者隨機發放學習材料,並進行12分鐘的閱讀,之後進行想像力教學與練習,最後請學生完成「想像力科學任務」。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接受「想像力教學」的學生在「流暢力」、「變通力」、「有獨創力+無知識運用」(B分數)、「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與「圖形獨創力」的得分顯著高於接受「批判思考教學」的學生;(2)「教學方法」與「年級」的二因子共變數分析出現單純主要效果,5年級學生接受「想像力教學」後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分數)的得分顯著高於接受「批判思考教學」,以及接受「想像力教學後」,5年級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分數)的表現會顯著優於4年級。 整合研究一與研究二之結果與證據,初步驗證MITL。最後,本研究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並且對於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提出建議。Item 指長比與幽默風格、嘲笑風格、創造力之相關研究(2018) 江宇舒; Chiang, Yu-Shu指長比(食指與無名指長度的比率)為一種胚胎時期所受雄性激素暴露量的負向指標,即暴露越多雄性激素者會擁有較低的指長比,而雄性激素會影響胎兒腦部發展與身體發展,進而影響個體的認知、行為等能力。過去研究已發現指長比與攻擊性、人格特質等有關聯,然而卻缺乏與高層次認知思考相關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指長比與幽默風格、嘲笑風格與創造力之間的相關性,共150位(男性74位、女性76位)參與者分別完成大五人格量表、幽默風格量表、嘲笑風格量表、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以及以掃描方式測量其手指長度。結果顯示男性比女性在左右手都有較低之指長比,右手與左手指長比差異(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git ratio of right and left hands, DR-L)則沒有差異。大五人格在控制性別影響後,左手指長比與情緒穩定性有負淨相關、DR-L與外向性有負淨相關。幽默風格在控制性別影響後,DR-L與自我貶抑型有負淨相關。在嘲笑風格中,男性組的喜笑人與左手指長比有正相關,與DR-L有負相關,為互相矛盾的結果。創造力在控制性別影響後流暢力與變通力與左手指長比有負淨相關。總結本研究關注之變項雖然為高層次的認知功能,但仍部份能夠以生理之觀點解釋,提供幽默與創造力方面研究新的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