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幽默融入小團體輔導對人際困擾國中生的幽默感、人際因應與人際關係的影響
    (2022) 林鈺珊; Lin, Yu-Shan
    本研究主軸為探究幽默融入小團體輔導對人際困擾國中生於幽默感、人際因應與人際關係的影響。實驗採「實驗組及控制組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本研究共有31位參與者(實驗組15人、控制組16人)。實驗組每週參加連續兩節課,連續六週,總計540分鐘之小團體輔導,控制組則未施予任何小團體輔導。無論實驗組與控制組均於團體前一週施予「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多向度幽默感量表」與「人際困境幽默回應產出作業」等三項前測。實驗處理後一週兩組皆施予「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多向度幽默感量表」與「人際困境幽默回應產出作業之後測」,除此之外,實驗組會額外進行書面與口頭回饋。研究結果發現,在六週的小團體輔導後,於「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中的人際互動、人際認知、人際支持、人際需求與人際困擾上獲得全面性的提升,實驗組顯著高於控制組。實驗組在「多向度幽默感量表」中的幽默理解、幽默因應、社交情境中的幽默能力、幽默態度與笑的傾向皆顯著高於控制組,幽默創造則為臨界顯著。於「人際困境幽默回應產出作業」中實驗組的「好笑程度」、「親和型幽默」與「自我貶抑型幽默」顯著高於控制組,於「自我提升型幽默」、「攻擊型幽默」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指出將幽默融入小團體輔導中能提升國中生於幽默感及人際關係的表現,並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小ADHD學生人際關係與恆毅力相關研究──以執行功能為中介變項
    (2022) 廖翊涵; Liao, Yi-Han
    本研究主要在探究國小ADHD學生和一般生的的執行功能、人際關係與恆毅力間的關係,以及執行功能作為中介變項的效果。以便利取樣,抽取雙北地區國小四到六年級16名ADHD學生,及33名一般學生。採測驗法及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中文版執行功能作業」、「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及「中文版國小學童恆毅力量表」。再將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差異檢定、相關分析與中介效果檢驗。主要結果如下:ADHD學生在執行功能中的「抑制能力」表現顯著低於一般生、在「計畫及問題解決能力」臨界顯著低於一般生;在人際關係中的「正向關係」顯著低於一般生;在恆毅力中的「興趣穩定性」臨界顯著低於一般生。抑制和計畫及問題解決能力在學生類別與人際關係和恆毅力之間皆無顯著中介效果。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做進一步討論,並提出在教學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 Item
    親密之旅人際能力訓練課程效果之研究
    (2021) 劉惠娟; Liu, Hui-Ch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親密之旅人際能力訓練課程」對課程學員人際能力及情緒調節策略之影響。本研究方法採用準實驗設計,以新北市某間教會28位會友為對象,有意願報名參加課程者為實驗組,控制組則為徵選背景與實驗組相似並有意願受試的另外28人。實驗組接受為期十二週,每週二個小時,共二十四小時的親密之旅人際能力訓練課程;控制組未接受實驗處理。本研究之自變項為實驗處理;依變項為人際能力和情緒調節策略二類,測量工具為王慶福等人(1997)所編製之「人際親密能力量表」、及董秀美(2001)參考Cross情緒調節歷程概念並其他相關問卷編製而成之「情緒調節策略量表」。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並以成員填寫的課程評量表、課程回饋問卷及口頭回饋資料作為研究結果的佐證與補充。實驗處理結果主要如下所示:一、「親密之旅人際能力訓練課程」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在「人際親密能力量表」後測之分數達顯著差異。 二、「親密之旅人際能力訓練課程」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情緒調節策略量表」之 正向情緒調節策略的後測分數達顯著差異。 三、「親密之旅人際能力訓練課程」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情緒調節策略量表」之 負向情緒調節策略的後測分數未達顯著差異。 最後本研究根據以上之結果,對實務工作者、政策擬定者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幾點建議作為參考。
  • Item
    國中資源班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適應之研究:以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為例
    (2011) 蘇曉佩; Hsiao-Pei S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適應之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適應之關聯,及探討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對其人際關係適應之預測力,與自我概念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共抽取臺北市、基隆市二十九所就讀公立國中資源班的「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有效樣本共計208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之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家庭關係量表」、「自我概念量表」、「人際關係量表」。所得資料以各項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適應在性別、年級及父母職業的背景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二、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適應有顯著正相關。 三、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能有效預測人際關係適應。 四、以自我概念為中介變項,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可預測其人際關係適應之情形。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在教學輔導方面,提出營造正向接納的環境、師長主動關心孩子、提供家長親職教育技巧、提升學生的自我概念三項建議;對未來研究提出擴大研究對象之範圍、增加研究變項及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三項建議以作為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生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次文化認同與自傷行為傾向之關係研究
    (2008) 黃立婷; Lin-Ting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次文化認同與其自傷行為傾向之關係,主要的目的有三項:(一)編製適合國中生使用的「自傷行為傾向量表」,並建立百分等級常模,據此瞭解不同性別與年級的國中生,其自傷行為傾向的差異情形。(二)編製適合國中生使用的「次文化認同量表」,以瞭解次文化認同與自傷行為傾向之間的關係。(三)探討國中生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次文化認同與自傷行為傾向間的差異情形、相關情形與預測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1,876名就讀於臺北市的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並使用「個人特質量表」、「人際關係量表」、「次文化認同量表」與「自傷行為傾向量表」等調查工具。所得資料以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處理。綜合整個研究結果發現: 一、不同性別與年級之國中生在自傷行為傾向上有顯著的差異。 二、不同個人特質之國中生在自傷行為傾向上有顯著的差異。 三、不同人際關係之國中生在自傷行為傾向上有顯著的差異。 四、不同次文化認同之國中生在自傷行為傾向上有顯著的差異。 五、國中生之個人特質、人際關係、次文化認同與自傷行為傾向有顯著的相關,且能有效預測其自傷行為傾向,預測力達51.6%。
  • Item
    青少年之情緒調節對其人際關係之影響:以情緒彈性為中介變項
    (2017) 郭昀昕; Kuo, Yun-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情緒調節、情緒彈性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以及情緒彈性在情緒調節與人際關係之間之中介效果。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以「情緒調節量表」、「兒童雙元情緒調節量表」與「學生生活品質問卷」為研究工具,收取225位青少年樣本。研究結果發現: 1. 表達與忍讓是青少年較常使用的情緒調節策略,衝動與壓抑則相對較少;青少年使用認知再評估來調節情緒的傾向高於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青少年的同儕關係適應品質較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佳。 2. 青少年的認知再評估對人際關係具預測力,表達抑制對親子關係有預測力;認知再評估對情緒彈性有預測力;適應性情緒彈性對親子關係與人我關係有預測力,非適應性情緒彈性則對師生關係有預測力。 3. 適應性情緒彈性部分中介認知再評估對親子關係之影響、認知再評估對人我關係之影響;而非適應情緒彈性則部分中介了認知再評估對師生關係之影響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對未來研究發展以及教育與心理輔導實務工作者提出具體參考建議。
  • Item
    癲癇發作對青少年校園人際適應歷程影響之質化研究
    (2005) 陳燕君; YEN CHUN CHEN
    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方式進入癲癇青少年的世界來瞭解其對適應歷程的覺察,其中,深度訪談為研究資料收集之方式,訪談逐字稿與研究者訪談札記為研究之主要文本。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發現有三:一、癲癇青少年的適應歷程為:前一學習階段發作的適應、發作前的國中生活適應、發作初期的適應、發作一段時間後的適應、穩定後的生活適應等五個階段,並呈現各階段之影響因素。二、癲癇青少年人際適應歷程的需要與期待包括:一個友善的學習環境、更多朋友、老師有好的處理問題技巧、老師能了解並協助處理發作狀況、與人分享發揮自我功能、有可以發展的舞台、學習與人互動的技巧。三、學校曾經提供或受訪者主觀認為的有效協助有:主動認識癲癇並協助處理,提供專業建議;與家長及受訪者討論是否需要協助,尊重其決定;有技巧的協助建立人際,要避免直接管教及責罰同學,容易引起反感,招致更嚴重的排斥;協助信心重建;引導同學思考及接納。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的發現提出研究限制的說明,並對學校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國中生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影響
    (2016) 楊佳琳; Yang, Chia-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方案對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影響。 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台中市某國中公開招募與導師推薦之24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接受每週一次,每次一百分鐘,共六次的人際探索團體;控制組僅進行桌上遊戲活動,未有人際相關議題之探討。 本研究以「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評量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亦依據「單元回饋單」、「團體總回饋單」與「團體活動歷程紀錄表」作為研究結果的佐證及輔助。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人際探索團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人際關係提升未具有差異。 二、人際探索團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心理健康提升未具有差異。 三、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輔導方案對實驗組成員具有正面的影響。由成員的回饋單與團體活動歷程紀錄表得知,成員對於團體的活動安排、團體互動、團體氣氛與學習結果均抱持正向滿意的態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以供學校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2015) 謝雯玲; Hsieh, Wen-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 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 究。本研採便利抽樣方式,以調查法進行問卷資料蒐集三所公立國中七、 八九年級男女學生為樣本,有效共 九年級男女學生為樣本,有效共 九年級男女學生為樣本,有效共 九年級男女學生為樣本,有效共 818 人(男生 391人,女生427人)。研究工具包括「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量表」、「 量表」、「 量表」、「 臉書 涉入程度量表」、「中學生人際關 涉入程度量表」、「中學生人際關 涉入程度量表」、「中學生人際關 係量表」 。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 不同性別、臉書登入頻率、臉書使用時間、臉書使用動機的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性別、臉書登入頻率、臉書使用時間、臉書使用動機的國中生在臉書涉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性別、臉書登入頻率、臉書使用時間、臉書使用動機的國中生在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四、 國中生 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與臉書涉入程度有顯著 正相關。 五、 國中生 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 六、 國中生 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 七、 國中生 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與臉書涉入程度對於人際關係有預測力。 最後, 研究者依據本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 相關具體建議 做為國中生親職教育、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