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視覺隱喻運用於臺灣特有種昆蟲之海報創作研究
      (2021) 劉月里; Liu, Yueh-Li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豐富的動物,也是生物世界中重要的組成成員,它們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並伴隨在人類生活周遭。但多數人對昆蟲不甚了解,並未注意到昆蟲對人類的重要性及益處。人類在文明迅速發展之下,不斷的開發建設破壞了昆蟲的生存棲地,昆蟲的數量因此快速減少。臺灣擁有昆蟲王國的美稱且特有種昆蟲比例極高,這些特有的昆蟲生物是屬於臺灣的寶藏應受重視與保育。本研究以探索臺灣特有種昆蟲的重要性為出發點,藉由文獻探討了解昆蟲生物對人類的重要性與所面臨的生存危機,並歸納整理昆蟲在人類日常生活上、建築及工業設計等仿生應用。透過問卷調查分析都市區與非都市區的國中學生對昆蟲的觀感與認知,及對昆蟲的喜愛是否具有差異性,進而了解新生代學子對臺灣特有種昆蟲的印象與保育關注。本創作提取臺灣特有種昆蟲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從不同視角關注自然環境議題,讓更多人了解現今的時代、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性。運用視覺隱喻思維進行海報創作設計,展現出主題所蘊含的藝術性與教育性,宣導臺灣特有種昆蟲與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促使社會大眾產生更高的認同感。
    • Item
      從浮世繪景觀設計探討觀光風景海報設計-以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為例
      (2009) 蕭景中; CHIN-CHUNG HSIAO
      浮世繪的發展始於17世紀末期的日本江戶(現東京),後逐漸成為日本庶民藝術的代表。浮世繪的題材廣泛,從人物,時事,生活風俗開始,為江戶時代日本庶民生活留下了記錄。而隨著社會經濟逐漸發展,浮世繪逐漸發展出稱之為「名所繪」的風景畫作品,由於版畫可以大量複製的特性,名所繪可視為日本觀光風景海報的始祖,其中最著名的兩位繪師就是葛飾北齋與歌川廣重。最有名的名所繪系列作品就是「東海道五十三次」。相對於現今的觀光風景海報在設計的時候多以美麗的風景照片為主,名所繪將當時的日本各地的風景以繪畫的方式呈現,作品皆掌握了該景點的主要特色,其中有真實,也有美化,讓我們可以更加的了解當地的風俗與文化。   本研究主要針對浮世繪名所繪中出現的各項元素進行名所繪的景觀構成分析,從河川元素,樹木元素,人工建造物元素,山的元素與畫面的視角來解析浮世繪名所繪畫面構成,試圖歸納整理出通用的原則概念,並套用到現代的觀光風景海報設計之中。利用電腦繪圖來進行現代觀光風景海報的繪製,創作研究者於留學期間造訪的日本各大觀光名所,探討浮世繪名所繪的特色運用於現代觀光風景海報設計中的可能性。
    • Item
      數位影像合成表現之創作與研究-以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設計為例
      (2009) 馬淑芬
      數位影像的普及,使得視覺傳達設計上有了新的突破,利用影像處理合成數位影像圖片,尤其以海報設計更為普遍,透過合成表現能使畫面更加豐富。高雄捷運運輸系統已正式營運,但尚未有週年紀念海報的設計規劃,因此本研究選用此新題材,具有新鮮感與挑戰性,於是欲將數位影像合成的表現手法運用在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設計上。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了解數位影像與海報設計相關內容,以奠定實施創作的基礎概念,並收集影像合成相關作品進行分析,說明作品的內容形式,包括構圖、美的形式原理及影像合成表現形式等,綜合這些作品的形式以及海報設計的概念,再表現於創作上。海報設計的主題擬訂為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因此創作九張週年紀念活動海報,分別為主題性海報、高雄捷運車站建築之美海報、高雄捷運公共藝術之美海報、高雄國際機場站海報、三多商圈站海報、中央公園站海報、高雄車站海報、世運站海報、橋頭火車站海報。九張海報中,除了主題性海報外,其餘八張是選定特殊車站,針對該站的特色與建築規劃進行了解探討與拍攝,再虛擬其活動內容製作而成的。從文獻探討、研究分析、實務創作可知1.了解數位影像的意義與特性,能有助於海報中影像元素的規劃與安排2.數位影像與海報設計之間有密切的關係3.影像合成在海報設計中表現方式4.海報設計形式上,運用編排形式與美的形式原理來進行創作5.操作影像處理軟體,實際進行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的創作。
    • Item
      剪影圖形應用在海報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國際無車日形象海報創作為例
      (2009) 林妍佑
      海報作為一種戶外廣告,面對的是匆匆而過的行人,必須要在瞬間引起行人的注視和興趣,將廣告資訊深植入他們的腦海中,這種於瞬間傳達資訊的力量需靠圖形來完成,所以圖形的創意和表現成為海報設計的關鍵。從當代海報圖形的表現來看,利用多種元素以同構成新圖形的海報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表現形式且被越來越多的海報設計師所應用。於是我想研究出有效表現海報圖形創意的形式 。 首先,藉由文獻歸納出剪影的形式特點與視覺心理學要點,再探究圖形設計的創意表現方法與當代海報設計構成之訴求,以應證出異質同構的確是當代海報設計圖形表現的趨勢。最後透過剪影形式特點和同構圖形表現的原則對照與案例分析後歸納出快速表現創意的海報形式! 本創作以國際無車日為主題以呼應剪影的跨國際圖像語言特性,在創作表現形式中也由剪影的輪廓特徵性進而強調形的創意表現,希望透過同構的剪影圖形強化海報的傳達效果。
    • Item
      數位化剪紙形式之圖像應用在海報設計之研究與創作
      (2009) 李政達; LEE CHENG-TA
      本論文主題為數位化剪紙藝術形成在海報設計圖像表現之創作與研究,以台灣印象設計元素應用為例進行創作與研究。 「剪紙」為藝術創作的表現技法之一,傳統的剪紙是利用剪刀為其工具,紙張為其材料,來表現出創作者所想要呈現之造形。剪紙是歷史悠久的民間美術,而一般對剪紙藝術的傳述或研究,都著重於其技法或作品欣賞來加以禪述。在傳統的剪紙藝術視覺傳達表現方面,一直被當代設計所廣泛的使用。由於個人從事設計與創作相關的工作已有數年。想藉由如何以現代電腦數位化的技術來呈現出海報的設計,在其海報設計上以台灣印象設計元素為應用,從其文化的意義、設計的概念與剪紙藝術視覺效果,來創造出新的視覺風格。 綜合上述本研究是以「剪紙」為主題,藉由傳統的民間美術工藝裝飾與其結合。再利用現代電腦數位化來呈現新的海報視覺設計。將傳統的技法用現代的方式來創作出新的風貌。經由現代工藝技術電腦數位化為工具,結合傳統與現代呈現出多元的面貌。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因素僅以民俗工藝裝飾台灣印象作為應用的理論,故未來依本論文的研究理念方法,當可使往後依不同的傳統主題技法用更現代的技術來表達出更多的創作。
    • Item
      中國畫論的形神概念應用於環境海報設計創作之研究
      (2016) 郭豫君; Kuo, Yu-Chun
      面對設計風格百家爭鳴,地域性的文化背景成為各地設計的重要表徵,若能使作品「表」、「裏」合一,並運用自己的文化特色與思考邏輯進行創作,則更能在全球化的多元設計舞台中獨樹一格,彰顯其特有價值。中國畫論不只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更從構思立意與創作表現兩個層面來探討視覺藝術之本質,其中,形神論為相當重要且影響廣泛的美學理論之一,不但有著源遠流長的理論基礎,還富有文化與時代的價值。 有鑒於此,本研究以中國畫論的形神概念為切入點,透過設計的語言(形式語言、修辭語言)重新詮釋其重要精神,探尋繪畫歷程與設計流程的對應之處,並據以歸納出應用形神概念的設計表現。最後再依循所得結果進行以環境災害議題為主題的實驗創作,用以檢視整體成果,希冀能在傳統中華文化與視覺設計的激盪和調融中發現新的創作可能與思考方向。 本研究歸納出的形神表現形式分為:以形寫形、以形寫神、以神寫形、以神寫神四類。研究結果發現: 一、中國畫論中的形神概念有應用於視覺設計創作的可能。 二、形神論的思維模式不受文化地域限制,廣泛被應用於視覺設計的創作過程。 三、若要分析作品的形神關係,必須先了解該作品的構想以及表現形式。 四、不論以形寫形、以形寫神、以神寫形、以神寫神,最終目的皆為「傳神」。 五、以形寫神的設計手法在創意表現應用上相對的較為廣泛。
    • Item
      記憶台灣—解構主義應用於文字造形之海報創作
      (2015) 林玠里; Lin, Chieh-Li
      文字的演變從早期的結繩記事到現今的文書、教育,文字在功能上不僅承載了訊息;文字在樣貌上,也可為一個時代的風俗民情、流行風格留下記錄。透過考察與研究,即可追溯當時的發展背景。現今文字大可分為兩大體系:表音的羅馬字母、表意的漢字。隨著這兩大體系的發展,各國因歷史朝代更迭和人種、文化、政治之間的差異,各個形成特有的文字。漢字屬於表意的象形文字,普遍使用於亞洲國家中,而正(繁)體字筆劃之間留存著豐富的美學與深厚的文史涵養,因此,本研究以文字造形結合解構主義作為研究主題。由於解構主義是一種打破框架的思維,透過分析AGI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中的海報案例,歸納出一套可以應用於海報設計的創作表現手法,最終的研究結果,共獲得十種解構表現手法:「扭曲」、「扭轉」、「分割」、「錯位」、「解散」、「幾何殘缺」、「有機殘缺」、「正相疊」、「負相疊」、「正負轉換」,並配合解構元素後,在海報的編排上可呈現出「動態」、「靜態」的方式,以豐富編排設計的可能性,並在海報的表現上達到創新的視覺設計。 創作實證以「記憶台灣」為題,是配合解構元素後所呈現之殘、缺等造形,來傳遞台灣舊時代之記憶中殘缺、不完整的意象。而創作題材的選定上,以台灣傳統的民藝與工藝為挑選範圍,是因其具有在地特色與藝術的考究價值,並透過本研究結果之十種解構手法,以海報創作呈現台灣這些即將消逝的技藝與文化,進而達到傳承與保護這些文化的意義。最終進行創作實證後發現,透過研究中文字造形範本所歸納的結果,將其套用在表意文字的創作上,運用二種以上之解構手法,較能豐富海報中視覺設計的表現力。
    • Item
      學校本位課程特色之形象海報設計創作與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中為例
      (2005) 鄭中勝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學校本位課程具體內容。並由此歸納學校本位課程特色項目,作為創作發展依據。依據特色項目內容,以形象海報的設計方式,結合當代美學及電腦繪圖工具,發展系列形象海報,以期幫助現代設計創作者,能更加釐清設計對象和設計成果間的方法連結,並加以運用。 本研究共分為六部份,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探討學校本位課程及海報設計的整體發展,並分析其內容及特色。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說明研究方法,對象及研究流程。 第四章 本位課程特色討論 以觀察法、訪談及文獻探討,綜合討論學校本位課程特色具體項目。 第五章 設計創作表現 依據項目特色進行創作研究。 第六章心得與後續研究
    • Item
      向量形式的數位繪畫在海報設計上的研究
      (2002) 王蔘; Tsen Wang
      本創作研究宗旨在探討以向量方式繪製的數位繪畫在海報設計上的表現和應用。同時以數位創作的型態從事創作研究,其創作的重點著重於探究如何在視覺傳達設計當中發揮及運用向量繪圖軟體的特長,以期幫助現代的設計者能夠更加釐清使用向量軟體在數位繪畫運用上的特色。 本研究共分為五部分,資簡述如下: 一、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依研究方法和範圍限制擬定研究架構與流 程。 二、第二章 文獻探討: 探討向量形式繪畫的的定義和發展及現況。並分析其要素、媒材特性、 表現形態。 三、第三章 向量形式數位繪畫的分析: 將向量形式繪畫的技法、特色、表現方式與應用功能以實務物製作的方 式,分析其在視覺傳達設計當中的表現。 四、第四章 向量形式的數位繪畫在視覺傳達設計上的運用和表現: 將創作理念、創作作品與應用內容明確呈現,並針對創作作品整理分析 和研究。 五、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六、第六章 參考文獻:
    • Item
      錯視應用於土地政策議題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2018) 洪閣勵; Hung, Ge-Li
      海報設計手法千變萬化,皆為傳達事件或議題而生,即便當今時代科技日新月異,海報傳達仍深具魅力,甚至結合藝術、影像等媒介再造視覺的新生命。然而,生活中資訊瞬息萬變,設計師如何透過海報設計有效地傳達訊息,進而引發觀者的關注與反思? 運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訴說,能帶給觀賞者更多的趣味性及視覺思考?都是設計執行的切要重點。 以錯視手法為探究主題,運用文獻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及創作實驗法,探討其表現形式中視覺與知覺所產生分歧的現象,此兩者夾帶的曖昧或矛盾關係所形成的圖像視覺張力,為現今視覺設計常用手法之一。透過本研究歸納六項常用於視覺表現的錯視種類,包含:幾何錯視、運動錯視、漸變錯視、圖地反轉、空間悖理及多義圖形,了解其種類型態、圖像演化脈絡,以及實質應用的呈現手法、色彩表現、敘事性……等,並以台灣土地政策議題為手法詮釋之核心。土地,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使用競爭一直是台灣土地問題最大的來源,探討議題包括環境保育、文化保護及貧富消弭三項子題,透過自然媒材如土、沙、鐵粉繪製來強化其議題的陳述,藉由創作實驗錯視圖像傳達訴求的可能。 本研究結論發現錯視圖像的色彩對比性多半強烈,以高對比、高反差將議題的矛盾關係襯托而出,且多數錯視因蘊含事件的因果關係,並多於二維、三維或多維空間中轉換,極具時間性及空間性之表現,再者,錯視譬喻表現多以明喻為主,以提升複雜的錯視圖像的被理解程度;空間悖理、多義圖形音圖像造型多元,運用隱喻的機會較多,敘事性相對強烈,而自然物媒材的開創更有助於土地政策議題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