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初學者使用配對程式設計學習之成效及態度探討
    (2009) 張仁輔; Chang, Jen-Fu
    本研究旨在探討初學者使用配對方式進行程式設計的學習成效及態度。研究方法採用準實驗研究法,自變項為使用配對程式設計或個別程式設計,依變項為學生的學習成就及態度。研究參與者為台北市某高中一年級學生四班共145人,其中兩班學生共76人為配對組,採隨機分派方式兩人一組進行配對程式設計;另外兩班學生共69人為個別組,採個人單機方式進行程式設計。資料蒐集與分析包括學生的成就測驗、配對程式設計問卷、程式設計態度問卷、課堂觀察、對話錄音及焦點訪談。研究結果發現:(1)使用配對程式設計學習其學生的成就優於以傳統方式學習的學生;(2)使用配對程式設計的學生其學習態度並未優於使用傳統方式的學生;(3)配對程式設計傾向於產生有利學習的行為;(4)學生對配對角色的責任有正確的認知,但操作者常擔任較重的解題責任;(5)配對程式設計中學生常發生的互動行為依序為指導式對話、除錯式對話及討論式對話三種。
  • Item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2007) 王文珠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與學校效能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教師參與決定情形的差異,並探討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間的關係。 研究方法兼採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依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及文獻探討,編製「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與學校校能研究調查問卷」。問卷調查以臺北市65所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主任或組長及教師為研究對象,其中除校長為普查外,其餘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抽樣數共718位,回收有效樣本數564份,可用率為76.04%。 根據文獻分析以及問卷調查結果,綜合歸納以下結論: 一、教師參與決定模式係指教師參與學校事務決定的過程,其模式可分為告知 式、諮詢式、共決式及授權式等四種。 二、學校效能是學校的實際辦學成效。其指標包括行政管理績效、教師教學品 質、教師工作滿足感、學生學習表現及家長參與等五層面。 三、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期望參與決定模式,係屬於參與度高的共決式。 四、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實際參與決定模式,以參與度普通的諮詢式為 主。 五、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期望參與決定程度高於實際參與決定程度。 六、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學校效能為中等偏高程度,各層面的效能也在中等以 上程度,以教師教學品質最高,學生學習表現最低。 七、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整體教師參與決定程度與學校效能間有中度正相關, 各層面間則呈現低度正相關。 八、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程度,不論整體或多數層面,均有顯著 差異;但其學校效能,不論整體或多數層面均無顯著差別。 九、不同性質的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其教師對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二方 面的認知大同小異。 十、不同職務別的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的認 知小同大異。 十一、不同服務年資的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 多數層面的認知大同小異。 最後根據文獻探討、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對高級中等學校、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等提出以下建議,以作為促進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之參考。 一、對高級中等學校的建議 (一)擴大教師參與學校事務決定的層面,提升學校效能。 (二)增加服務年資較淺教師參與決定校務的機會,提高教師工作士氣。 (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學習表現。 (四)積極增進教師工作滿足感與家長參與度,以提升學校效能。 (五)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應適度增加教師在各層面的參與決定程度。 (六)職業學校及綜合高中宜適度提高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人事及教師權益及 師專業發展等層面的參與決定程度。 (七)兼任行政工作的學校人員,應多與學校教師作溝通,以減少彼此認知上 的差距。 二、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加強對私立高級中等學校的評鑑制度,以健全學校的發展。 (二)均衡高級中等學校資源之分配,以縮短各校發展條件之落差。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提供相關研究之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 Item
    高中職階段教師實施與應用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評量之研究
    (2011) 楊琇雅; YANG HSIUYA
    本研究以自編之轉銜評量實施與應用問卷,調查高中職階段特教老師實施轉銜評量的方式、參與人員之狀況及其轉銜評量的理念,並探討實施評量的項目與將結果納入IEP/ITP之狀況,同時分析其未評量、未納入IEP/ITP之原因。研究結果顯示轉銜評量的方式與參與人員具多元性,惟任教班別之不同,在各項轉銜評量問題上有不同的作法;教師高度認同轉銜評量的相關理念,但在實際實施上仍有落差。
  • Item
    大台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休閒參與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2010) 林秀卿; Hsiu-Ching Lin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台北地區兼任行政教師之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休閒促進之現況,並且探討休閒參與影響因素對於各類休閒活動參與頻率之預測力。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兼任行政教師為研究母群體,於99年4月以分層叢集取樣方式,抽取516位樣本,並以「大台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休閒參與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計473份,有效回收率91.7%。所得資料以SPSS18.0 for Windows 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及階層多元迴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大台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整體之休閒參與頻率介於「有時參與」及「很少參與」之間,為中等參與程度,五類休閒活動的參與頻率由高至低,依序為「閒逸放鬆類」、「知識藝文類」、「社交娛樂類」、「體能戶外類」、「個人嗜好類」;休閒阻礙各構面平均低於中間值,趨近於「很少符合」之選項;休閒促進各構面平均高於中間值,趨近於「大部分符合」之選項,顯示兼任行政教師的休閒參與受休閒促進因素之影響較大。 二、大台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在各類休閒活動參與頻率之差異情形:在「知識藝文類」之參與頻率,女性顯著高於男性;在「個人嗜好類」之參與頻率,行政年資「11-15年」者,顯著高於「未滿3年」、「3-5年」、「6-10年」者;行政年資「16年以上」者,顯著高於「6-10年」;「國民中學」之兼任行政教師,顯著高於「高級中學」與「完全中學」之兼任行政教師;在「體能戶外類」及「社交娛樂類」之參與頻率,「國民中學」之兼任行政教師顯著高於「完全中學」之兼任行政教師。 三、階層多元迴歸分析顯示,背景變項與休閒促進因素對於大台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之各類休閒參與頻率具有顯著預測作用。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教育機關、休閒業者、學校相關單位及人員,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