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75
  • Item
    「愛之死」的構圖:三島由紀夫的〈憂國〉、電影《憂國》與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3-11-??) 王淑容; Shu-Jung WANG
    三島由紀夫於1961 年發表短篇小說〈憂國〉,五年後改拍成電影《憂國》,三島身兼導演、編劇、男主角三種角色,演出切腹自殺的一幕極為逼真。1970 年11 月25 日三島在東京市谷的自衛隊總監室切腹自殺的消息震驚世界,當時日本社會認為三島的切腹諫國的自殺行為,早在〈憂國〉中可見端倪。42 年來文壇以「憂國忌」為名,每年在三島的冥日舉行追悼活動,到今日為止,針對與三島切腹事件相關的〈憂國〉撰寫的論文不計其數。筆者考察三島創作〈憂國〉的動機,認為三島的〈憂國〉雖以1936 年日本「二.二六事件」為背景撰寫,但是如單從〈憂國〉男主角的切腹行為、大義精神或天皇論等視角,揣想十年後三島的自殺行為實有不足之處。再者過於聚焦三島的右翼思想,亦忽略了〈憂國〉的藝術創作意涵。本文深入分析三島在拍攝電影《憂國》過程時的堅持,剖析三島對於華格納音樂的告白,深入解讀三島對音樂與文字的認知。探討小說〈憂國〉、電影《憂國》與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之間的關連性。
  • Item
    匈牙利音樂在〈柯大宜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八〉的應用暨樂曲研究分析
    (2019) 吳郁昕; Wu, Yu-Hsin
    匈牙利是個民族性相當強烈的國度,當中著名作曲家柯大宜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八可以說是繼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後最為突出的無伴奏大提琴作品。作品八能成為數一數二的顛峰之作,不僅僅是因為柯大宜在作品八中極盡所能地嘗試大提琴這項樂器的聲響可能性與挑戰其技術的高度,更是因為在其作曲手法上與匈牙利民間音樂之間深厚的連結。 本文旨在釐清匈牙利音樂的脈絡與類別,並且對之應用在作品八中的部分加以探討。從最初匈牙利民間音樂的分類:舊風格、新風格……等的解說,一直到作品八的創作背景、柯大宜所使用的特殊演奏法,以及匈牙利音樂的應用等等,配合譜例說明,望能使讀者對匈牙利的民間音樂以及作品八能有更全面性的暸解。
  • Item
    霍爾斯特《降E大調第一組曲為軍樂隊》作品二十八第一號之樂曲探究與指揮詮釋
    (2019) 林祐生; Lin, Yo-Sheng
    霍爾斯特的《降E大調第一組曲為軍樂隊》作品二十八第一號創作於二十世紀初的1909年,雖至今寫作動機仍然不明,但還是毫無疑問地被認定為管樂團曲目中的基石,每年仍在全世界數百場音樂會中被演出,也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管樂合奏作品之一。 目前,文獻上對於此作品的研究,多數是歷史的脈絡、樂曲的分析,以及版本上配器的差異(僅限於1984年以前的版本),但對於指揮詮釋上並沒有太多的探討。因此,本篇論文筆者將從指揮者的角度來探討,再深入研究至今各版本間的差異性,並提出樂譜演出實踐上的問題,進而對於音樂呈現上有更多的瞭解,期望能更貼近作曲家所想表達的原始樂思,最終整合歸納提出筆者對於指揮詮釋上的看法。
  • Item
    雌雄莫辨的夏康舞曲與帕薩喀牙舞曲──以巴洛克時期論暨自我創作
    (2019) 李俊緯; Lee, Chun-Wei
    夏康舞曲和帕薩喀牙舞曲為巴洛克時期的舞曲,二種舞曲皆使用頑固音型來變奏,當今普遍以巴赫的作品作為認知的依據;然而,這套標準卻無法適用於巴洛克多數的作品,因此,筆者欲探知更多二種舞曲過去的發展。 本論文透過研究二種舞曲過去的發展,並將所得運用於自身作品中。論文共分做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並闡述論文架構,第二章「二種舞曲於不同地域之起源」,探討二種舞曲之間的差異於西班牙、義大利與法國;第三章「級進音階與模進手法所形成的頑固音型(低音)」,探討二種舞曲共有的頑固低音;第四章「持續變奏與輪旋曲之型式(以法國大鍵琴學派而論)」,針對二種型式進行討論,並舉例作品;第五章「調性結構的差異」,以1650年劃分,探討前後不同的使用情形;第六章「《古亭畚藏落照間》之創作理念」,為筆者研究二種舞曲後所進行的創作;第七章「結論」,總論全文並提出心得。
  • Item
    明清琵琶樂曲:樂譜與詮釋之間關係之研究
    (2019) 蘇筠涵; Su, Yun-Han
    琵琶音樂具豐富的內容,明清琵琶樂曲是其中重要的組成,為以工尺譜記錄的琵琶譜,其特點為簡約式記譜,是琵琶音樂的重要內容,今多流通以阿拉伯數字譜與五線譜,。譜式改變影響習樂方式,也弱化彈奏樂曲的能力,即建構在骨幹譜的活性詮釋。本研究從琵琶工尺譜的再整理與解讀開始,透過研究明清琵琶樂曲的結構、旋律發展與演奏對照 工尺譜與當代詮釋,並對照以代表性當代音樂家的演奏錄音,來釐清音樂內容之可變與不可變,探討樂譜與詮釋之間的關係,進而試圖找出明清琵琶音樂的邏輯或規則。 全文分為五章,第一章「明清傳統琵琶譜本之內容」進行補充與梳理琵琶明清譜本,討論譜本內容於記寫上的異同,並梳理明清琵琶演奏法與其指涉內容之改變;第二章「明清傳統琵琶樂曲之體裁與內容」分節討論明清琵琶曲的類別與構成,為本文重要的步驟;第三、四章以「明清琵琶樂曲之樂譜衍變與詮釋內容」立基於前兩章,分別討論琵琶小曲、琵琶大曲的骨幹譜與演奏(潤飾)譜,揀選具有代表性、呈現有較完整之資料與演奏錄音來進行分析,為本研究之主體;第五章「詮釋的規律與習慣」試圖歸納明清琵琶樂曲中可能具有的詮釋模式、規則與語彙之使用。最後為全文結論。
  • Item
    安德烈・柴可夫斯基《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創意曲》音樂分析暨自我音樂創作應用
    (2019) 蕭伊涵; Hsiao, Yi-Han
    安德烈・柴可夫斯基(André Tchaikowsky, 1935-1982)為 20th 華沙傳奇音樂家。作為一名猶太人,他經歷了華沙起義並幸運地在戰爭中生 。他的音樂天賦從小就展現出來。作為一位著名的鋼琴家,他是魯賓斯坦的弟子,但可惜的是,很少人知道他也是一名作曲家。雖然出版的作品不多,但音樂具有其研究價值。 本論文將著重於安德烈的生活背景,包含其音樂生涯過程、重要代表作品的概述,作者將《第二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2 in C major, Op.5) 及《創意曲》(”Inventions”)作為主要分析作品,試圖探索其音樂語言,最後將探究所得轉化於自我創作之中。 目前,在台灣沒有關於安德烈的文章及論文,僅有安德烈自身的鋼琴錄 音。筆者希冀本論文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音樂家的注意,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這位天才音樂家傳奇的一生,並進行更多全面的研究。
  • Item
    北管音樂中古箏的存見情形概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8-05-??) 林雅琇; Ya-Hsiu LIN
    北管音樂的樂種現狀包含牌子、戲曲、絃譜與細曲四種音樂類型;絃譜與細曲等以絲竹樂隊演(伴)奏、較為文雅安靜的音樂類型,常以細樂泛稱之,而具有喧鬧形象的牌子與戲曲,則俗稱為粗樂。在北管音樂的研究文獻中,屢次見及古箏存在於少數北管館閣之中的紀錄,但罕有進一步論述。本文通過文獻的梳理與多重史料的交互考證,以時間線索做為論述依據,將歷史上北管用箏的存見情形與應用場合進行分析論述,進而得出階段性結論。通過研究發現,歷史上北管用箏的館閣間存有不同程度的共性,這些館閣多有擔任祭孔樂生或出崑腔陣的歷史背景,而在館閣的場域之中,古箏則用於排場演奏細樂之時。整體而言,古箏在臺灣北管音樂中的使用雖相對較少,但也足以證明古箏除了在現代國樂一脈的發展以外,也同步在臺灣其他民間音樂脈絡中潛伏發展,展現古箏的豐富多元面貌。
  • Item
    從美學觀點探討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理念與實施
    (2005) 葉自強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已然全面實施,其中負責藝術教育工作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最備受矚目但也爭議最多的兩項特點,一是其將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學習歸併至一處的統整課程架構,二是其特重人文素養的教學目標。但以研究者所見,不論支持或反對者,鮮有就藝術活動之本質、運作狀態、與特殊性而對此爭議點展開討論者。本研究之目的便在於剖析美感經驗的狀態及特殊性、探討藝術活動在自律與他律價值上的意義、從藝術創作、傳達、欣賞與品鑑的心物關聯析論各類型藝術在本質與運作上的異同,同時分析探討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實施要點,以及全領域課程綱要與之相關的部分命題與概念。最後再以業已確立的美學觀點檢驗「藝術與人文」的理念與實施是否符合或者背離了藝術的原理原則與特殊性問題,以作為藝術與人文領域實際實施、施行與否、或實施方法修訂的參考。 經研究發現,基於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在創作、欣賞、評鑑上各自需要專門的媒材符號與形式語法理解認知訓練,而此項訓練與學習既不可代換又不可移轉,同時不同類別藝術也由於使用媒材符號語法的不同,各自有其適於與不適於表現的主題和內容,因此各類別藝術在創作欣賞評鑑以及相關媒材知能訓練的學習活動上難以統整進行。而以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十大基本能力、融入六大議題方面,研究結果認為後三者可區分為「直接關乎藝術」與「非直接關乎藝術」兩種。在直接關乎藝術的部分,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責無旁貸,而且也沒有其它領域可以為之代勞;但對於非直接關乎藝術的概念、命題、態度、與知能,藝術教育則只適合提供它們入情入理出現與陳述的境況。此外對於人文素養的培養,經研究發現藝術與人文領域無法直接從事進行、功能與效果無法預測與界定的,遠比它所能直接進行的要多。 根據本研究最後歸納導出的的主要研究結果,以及研究歷程中發現的次要與附屬結果,研究者並提出若干建議,作為教育主管機關、課程設計者、第一線藝術教育工作者、以及後續相關或深入研究之參考。
  • Item
    「開放網路教學平台」模式於國中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
    (2005) 黃淑貞
    摘要   本研究希望透過國內開放網路教學平台,讓音樂的教與學能藉由科技的輔助,到九年一貫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目的。當大多教師的資訊能力未能達到在網路上自行建構完整教學機制的網路教學環境時,能善用開放教學網路平台的各項能,將教材上傳至教學平台上,進行教學活動,例如:線上閱覽教材、線上測驗、線上討論…等,達到最方便且多元的網路音樂教學及數位學習模式。研究過程藉由文獻探討、實際在亞卓市、數位學校及苗栗縣站精靈網路平台開課、網路問卷調查分析、網路教學平台開課中與學生互動觀察等所獲得的相關資料,探索音樂教學於「開放網路教學平台」對音樂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成效。   根據研究的結果分析如下:   國內有不少開放教學網路平台提供教師們使用,但根據研究者在教學平台實驗過程中,發現音教學的課程非常少,可見得音樂教師使用開放教學網路平台的能力與資訊不夠,研究者發現只要善用平台的功能,就能克服大部份資訊技術問題,建造出功能多元的網路教學課程。將音樂教學課程結合開放教學網路平台教學,學生學習的意願提升很多,透過網路平台的功能,開課老師可以在線進行教學、發表、討論、評量…等活動,網路教學平台完整記錄下學習者學習歷程,提供教學者客觀多元的評量。學生的資訊能力是影響上網學習的重要關鍵,網路的使用是現在學生的基本技能與活動,在開放教學網路平台上的學習活動,能充分培養學習者對資訊的擷取、應用與分析,更能養成學生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的能力。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國內開放教學網路平台,的確讓音樂教學能藉由平台的輔助,提高教師教學的效果與學生學習的能力,進而達到九年一貫資訊融入各科學教學的目的。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如下:一、教育部應大力推廣及開發優秀的開放教育網路平台給國中、小學老師使用,無論是教師進修或教師於平台開課,使我們的教育資訊能在平台上互相交流,並促使學生透過網路達成終身學習的能力。二、國內開放網路教育平台對於樂譜、聲音、動態影像學的使用上略顯不便,如果國內開放網路教育平台功能可以針對音樂教學建立,相信能促進音樂教學的便利性。三、九年一貫資訊教育推動,”盡量設計資訊與各領域整合之教學”,希望藉由教學平台的使用,使藝術與人文老師更容易將資訊融入教學中。
  • Item
    中等學校音樂教師對多媒體教材編製軟體之設計需求研究
    (2005) 林佳儀
          摘要   本研究旨在調查中等學校音樂教師編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情形,並分析音樂科多媒體教材編製軟體的人本設計原則及適性化特質。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輔以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者自編「中等學校音樂教師對多媒體教材編製軟體之設計需求調查問卷」,選取二十位「有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和「無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現職中等學校音樂教師,以實機操作【Show 3D】和【編輯手】兩套軟體的方式填答。問卷調查結果之統計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同質性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重複數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方式。研究結果發現:   一、「有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教師最常遇到的困難是製作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過程費時費力,而「無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教師表示無法進行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的最大因素是任教學校之設備不足。   二、「有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與「無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教師對多媒體教材編製軟體之設計需求看法一致,在學習設計上,線上示範教學比內建精靈教學受肯定;在螢幕設計上,文字類的功能按鈕設計比圖案類的功能按鈕設計評價高。且教師一致期望軟體能提供與音樂科內容相關的多媒體資料庫、及能接受各種不同格式之音訊檔案等兩項適性化特質。   本研究建議教育主管單位編列預算,設置音樂科多媒體電腦教學設備,及增加教師研習課程的軟體種類。同時建議軟體研發單位能在多媒體教材編製軟體中增加樂譜及動態影像資料的製作與編輯功能,以符應音樂科實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