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夢諭」- 從武滿徹晚期管絃樂作品探討「夢」的詩意形象及其音樂語言
    (2008) 蕭永陞; Hsiao, Yung-Shen
    亞洲當代的作曲家武滿徹(Toru Takemitsu, 1930-1996),從法國音樂的淵源下一脈相承,而後回頭尋找傳統的東方元素,並創發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從1977年《群鳥降臨星形庭園》(A Flock Descends into the Pentagonal Garden)開始,其晚期一系列管弦樂作品中,多涉及與夢相關的主題,創作出一系列如夢境般的作品,堪稱當代音樂界的夢境大師。 除了音樂語言的法國傳統,在諸多的線索當中顯示了武滿徹在人文思想上也同樣深受法國哲學心理學家加斯東‧巴舍拉(G. Bachelard, 1884-1962)的影響,尤其在於「夢想」與「物質想像」等層面上,深刻的吸收了這些哲學思維,成為音樂創作上的文化根源。 研究者試圖借巴舍拉「夢想」的詩學視野,以武滿徹身為一位創作者本身的經驗世界角度切入,並輔以音樂歷史的脈絡,探討一位作曲家在創作歷程中,形塑作品的各個層面與「夢想」的緊密關係,武滿徹音樂中的夢想世界所欲揭露者為何?並透過音樂分析探尋創作背後夢想的詩意形象如何轉化為音樂的語言?
  • Item
    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暨自我創作分析
    (2015) 鄭聿恬; Yu-Tien, Cheng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作曲家發展出許多不同流派的創作風格,而東方作曲家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日本作曲家武滿徹(Toru Takemitsu, 1930-1996)便是代表人物之一。創作初期受到法國音樂與二十世紀西方技法的影響,而後重拾自身的東方文化,結合東西方語彙,形成獨特的風格,在他的音樂中流盪著自然的時間與空間感,體現日本文化精神。 本論文主要從創作理念、記譜法、曲式、音形、聲部與和聲作為切入點,分析尺八與琵琶雙協奏曲《十一月的腳步》(November Step, 1967),並探討武滿徹的音樂美學觀,最終以自我創作之分析,論述其觀念對自身之影響。
  • Item
    武滿徹三首給小提琴與鋼琴之作品研究
    (2018) 陳逸群; Chen, I-Chun
    武滿徹(Toru Takemitsu, 1930-1996)為二十世紀日本近代的現代作曲家。他一生創作給小提琴與鋼琴編制的作品僅有三首,分別是《妖精的距離》、《悲歌》、《十一月的霧與遠方的菊》。本文以這三首小品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依照音樂學家伯特(Peter Burt)對武滿徹創作分期的劃分,這三首樂曲剛好分屬三個不同創作時期。從樂曲風格特色與創作手法可以看到武滿徹音樂寫作的演變,一窺武滿徹音樂創作思維。
  • Item
    武滿徹《群鳥降臨星形庭園》暨自我創作分析
    (2018) 張星華; Chang, Xing Hua
    二十世紀開始,大量的作曲家以新穎的風格與創作手法來表現自身的音樂,形成許多不同的流派。而從小自學成家的日本作曲家武滿徹(Toru Takemitsu, 1930-1996)早年藉由模仿西方音樂的創作手法與法國多層次的音樂色彩,造就他早、中期的前衛音樂風格;晚期融入自身傳統東方文化思維、日本民族特色與他所熱愛的自然元素,相互結合為武滿徹獨有的音樂語言,使其呈現自然的空間感與時間感,表現出日本文化精神。 武滿徹在1977年創作的管絃樂作品《群鳥降臨星形庭園》(A flock descends into the pentagonal garden, 1977)為晚期的代表作之一。本論文主要探討武滿徹的生平、音樂風格和音樂觀,研究此曲的創作背景與理念、曲式、音階、和聲與樂曲分析。最後藉由此作品對筆者的影響,將所得之結果融入於自我創作中。
  • Item
    武滿徹《時間之間》分析研究與自我音樂創作之應用
    (2017) 李佳盈; Lee, Chia-Ying
    武滿徹(Tour Takemitsu, 1930-1996) 為日本當代少數自學出身的作曲家。創作初期受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 及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 等法國音樂與二十世紀西方音樂啟發;爾後,直至1960年代,受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基(John Cage, 1912-1992) 之音樂美學觀影響,致使武滿徹重拾自身日本傳統文化,進而融合東西方文化思維,創造出獨樹一幟的音樂語彙。 本文係以武滿徹之室內樂作品,為雙簧管與弦樂四重奏《時間之間》(Entre-temps, 1986) 作為研究主題。就創作背景、曲式結構、音高組織、音樂美學觀、慣用創作技法等面向切入剖析,並輔以武滿徹各時期重要代表作品,探究其音樂語彙,進而將研究所得,體現於自我創作中。
  • Item
    二十世紀東西方無伴奏小號作品之詮釋報告- 以武滿徹《徑》、史坦利‧弗雷德曼《獨白》為例
    (2016) 林姿綺; LIN, Tzu-chi
    二十世紀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亞洲作曲家之一武滿徹(Toru Takemitsu, 1930–1996),創作初期自西洋的新興音樂理論與作曲手法出發,歷經音列主義、電子聲響音樂和前衛主義,在受到世界音樂潮流的影響之後,反思日本的傳統藝術思想與美學,重新追求傳統音樂元素,並且發展出獨特的個人音樂語彙;晚期以後的創作逐漸以哲學思維為核心,具有回歸調性、返回初衷之傾向。 武滿徹深受歐美作曲風格影響,他的作品一向都是充滿了東西方融合的色彩, 他崇尚德布希、梅湘這些善用音色以及節奏變化的作曲家,而這首小號無伴奏作 品整首樂曲並沒有太多困難的技巧,完全使用聲音以及節奏來詮釋意境,去除過 多的技巧,充份展現小號的聲音特質,使得這首小號無伴奏作品曲可說是東方經 典中的經典。 史坦利‧弗雷德曼(Stanley Friedman, 1951-)為美國作曲家暨小號演奏家,由於弗雷德曼自身擁有小號演奏的基礎,為小號演奏者開發了一些創新的技巧,使 這首無伴奏作品比起其他的作曲家有更大的優勢,更使得這首作品成為二十世紀 下半葉最優秀的小號作品之一。 本論文將分為六個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第三章敘述武滿徹以及弗雷德 曼生平與音樂創作特色、第四章小號作品《徑》與《獨白》之樂曲分析、第五章 小號作品之樂曲演奏詮釋、 第六章結論,藉由研究而深入探討這兩位作曲家與其 作品,透過作曲家的生長背景以及作曲風格,來探討兩首東西方無伴奏的作品, 並了解其演奏技巧以及作品特色,對於現代音樂有更進一步地認識。
  • Item
    音樂的陌生化與可聆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0-05-??) 連憲升; Hsien-Sheng Lien
  • Item
    音樂的陌生化與可聆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0-05-??) 連憲升; Hsien-Sheng Lien
  • Item
    音樂的陌生化與可聆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0-05-??) 連憲升; Hsien-Sheng L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