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5
  • Item
    以肢體律動課程促進成人智能障礙者身體自我概念之行動研究
    (2022) 陳筠嬛; Chen, Yun-Hsuan
    本研究旨為探討肢體律動課程對於智能障礙者身體自我概念所體現之情形。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立意取樣選擇臺北市心路基金會的四位成人智能障礙者為研究參與者。研究者自編十二堂肢體律動教案,課程為期六週、每週實施兩次、一次九十分鐘。課程以拉邦的動作元素作為每堂教案主題,且另設有練習基本動作技能之活動環節。研究者經由課程觀察者回饋、教學者反思日誌、課堂錄影,以及觀察研究參與者於課堂中的學習表現等,將質性資料加以整理並歸納出智能障礙者在課程歷程中,其於身體自我概念所展現的樣貌。研究結果發現:一、本研究實施的肢體律動課程適合智能障礙者參與,藉由各式的活動主題與教案內容得以帶給智能障礙者多元的身體經驗。二、智能障礙者對於肢體律動課程之學習情形與接納反應為佳,其能遵照課程規範且與研究者於互動有所默契。三、本研究之肢體律動課程能夠部分促進智能障礙者於身體自我概念的面向。其中,有最為明顯變化的部分為「運動能力」,不論在肢體協調、動作學習與模仿、身體與動作感知能力,以及創造性肢體方面的能力皆有進步;而有較少明顯差異的為「身體力量」中的肌力狀況,以及「身體情況」中的體能耐力、肢體柔韌性和身體平衡性。四、於研究歷程中,研究者對於教學行為能有所發覺與省思,且於專業有所成長。未來研究建議找尋適合智能障礙者量測之工具,冀以能更加客觀與深入地探究議題。
  • Item
    應用正向心理學於烹飪課程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之影響-行動研究
    (2022) 吳依潔; WU, YI-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烹飪課程導入正向心理之執行成效及對學生主觀幸福感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15位高職三年級觀光科學生,藉由八周的課程活動,每次課程時間100分鐘,透過行動研究法了解課程介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與課程實施成效。研究過程中依據現場教學狀況、學生反應與回饋進行課程方案的調整,並以觀察員的紀錄以及研究者的手札、反思、學生的課堂分享、回饋單、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針對所得資料進行分析,獲得研究結果為正向心理學融入烹飪課程之中對於學生正向情緒、正向關係發展與正向主觀經驗有良好效果,唯獨因為介入時間不足在提升生活滿意度效果較不明確,另外學生對於烹飪課程導入正向心理之課程活動有較高的參與感並能享受課程活動。根據上述結果針對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規畫進一步提出建議,以供學校、教學現場教師及後續研究做為參考。
  • Item
    樂活共好:臺師大EMBA之學習歷程
    (2020) 張永豐; Chang, Yung-Feng
    終身學習早已是現代人的習慣也是適應生活科技運用的必須,在職進修管道也因此而更加多元。就讀EMBA的目標,不只幫助業績成長或拓展組織規模,而是累積創新能量,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就讀之EMBA為研究場域,深入了解以EMBA課程方向與教師專業知能,帶領學生專業成長之歷程。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的螺旋性程序,包括課程、行動、觀察、評估、反思等歷程所進行研究,在行動研究的團體歷程中,參與者本身以及所屬的社群將能得到實務上的建議。資料收集包括課程參與、學習歷程觀察、訪談、活動影音記錄等資料。研究結果發現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在職專班研究生在課程學習歷程的回顧,學生對於樂活產業脈動、臺灣健康市場的需求與發展趨勢、活躍老化觀念的紮根與推廣、平臺科技及人工智慧落實於企業管理與經營策略、研究方法與實踐研究精神等均有具體概念與學習成效;經此學習,個人與企業第二曲線的探索與驅動儼然成形,待將健康概念落實於企業內的員工福利、組織使命與願景,甚或由個人致力實踐,逐步影響家庭、社區鄰里、企業組織,乃至網路社群的推廣,將有助於國民健康能力的提升與體適能的強化,其影響不可小覷。讓樂活健康不單只是一門科學,更將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本研究也依據結果提出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建議。
  • Item
    格外蔬果導入社福機構之行動研究
    (2018) 李欣憶; Lee, Hsing-Yi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統計全球每年丟棄高達 13 億公噸的食物,為食物總生產量的 1/3,可餵飽全球挨餓人口 2 年。而臺灣每年食物總損耗 373 萬噸,可堆成 60 座 101 大樓。另一方面在 2016 年行政院統計高風險及特殊境遇家庭兒童少年人數轉介課業輔導人數達 2,663 人次,而臺灣各縣市皆有不同的非營利組織所成立的課後照顧班,主要服務對象為高關懷及高風險家庭之學童,其內容為提供學習資源、促進兒童發展及家庭支持與補充功能,且在學期間與寒暑假為學童提供午餐或晚餐,然而所有開銷的經費來源皆為贊助,為有效運用資金,故在營運上艱辛。在耗損的食物當中格外蔬果 (Inglorious Fruits and Vegetables) 其營養價值不變,卻因為賣相不符合消費者的期望,而遭丟棄,本研究將探討格外蔬果導入社福機構的媒合方式建構,將廢棄但可食用的食材結合社福,欲解決臺灣食物浪費以及減少非營利機構於供餐經費上的支出。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參與者包括研究者本身、非營利課後照顧機構組織之工作人員5位、蔬果供應商。研究者以媒合溝通角色,與其他參與人員共同評估、執行並評值。本研究發現,臺灣偏鄉社福機構人力、資源缺乏,對於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單位補助款受限於核銷限制,財務拮据且經費無法流用,造成社福機構可支配經費有限。另一方面,臺灣果菜市場當日流標蔬果採銷毀及農民回收兩種方式,取得農民同意並供應後,格外蔬果導入社福機構兩個月內惜食總量高達1,300公斤,受惠學童數達100位,照顧近50個弱勢家庭。綜合上述,本研究歸納出目前非營利事課後照顧服務模式、加值模式、未來期望服務模式提供臺灣偏鄉社福機構連結非相關產業時參考,降低供餐負擔,也減少臺灣格外蔬果浪費,提高惜食概念推廣。
  • Item
    高中體育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
    (2013) 張雅鈺; Chang, Ya-yu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高中體育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的探討,研究目的在於了解社群運作的歷程,並分析社群運作時所遇的困難,討論社群採取的解決策略,最後則分析社群成員感知,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體育教育工作者建立跨校體育專業學習社群與研究的參考。本研究歷程可分為三個期程,運作前期為初步建構期,為社群成員共同擬定及修正專業成長活動的規則,並嘗試運作;運作中期則是磨合調整期,修正上期的運作方式,加入其他專業成長的活動,並以凝聚社群成員向心力為最大目標;運作後期則為穩定發展期,成員間已熟悉社群專業成長活動的進行,此期並加入了外部專家資源,提升社群協助教師專業成長的功用。本研究所得結論為:一、本研究歷程可分初步建構期、磨合調整期及穩定發展期等三大期程;二、社群遇到的困難及策略可分為運作方式及運作技術方面;三、社群成員感知分析可分為專業成長、社群運作、外部專家、跨校背景等四大部份。本研究建議如下:一、以同質性、異質性、互補性的成員背景考量成立社群;二、術科練習目標及方式應考量教師根本需求及教師地域性而進行;三、社群運作從教學問題解決導向討論開始;四、社群活動主題發展除了依據個人需求外,可考慮納入當前推動的教育政策;五、師培專家及實習輔導老師為社群良好的外部專家參考資源;六、與校內同事建立情感,以普遍推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 Item
    青出於籃-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1) 丁立宇; Li-yu Ting
    本研究旨在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教學歷程中,高關懷青少年學生責任層級的表現情形,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因應對策,最後做出教學反思,進而促進研究者的專業成長。研究參與者為桃園縣青春國中高關懷男學生12 名,運用Don Hellison 所提倡的TPSR 責任模式設計22 節的行動方案課程,以錄影觀察、教師日誌、學生學習資料、訪談做為資料蒐集的方式。研究結果發現:這是一套可行的課程方案,學生在體育館內的品格表現獲得改善,也看出轉移出體育館的可能性。過程中遭遇的問題與因應策略為:1.小組討論品質不佳:讓每人輪流發言、設置主持人引導發言、控制討論時間、針對比賽表現反省;2.轉移的困難:利用課內外時間讓學生多做反省、使用課程介入;3.衝突之發生:舉行團體反省會議;4.部份成效不佳的案例:發揮同儕影響力、加強建立他們的信心。上述策略使問題逐漸獲得改善,TPSR 的課程對高關懷的學生有正面的影響力,而研究者也從中獲得TPSR 責任模式課程設計與教學、帶領高關懷學生等方面的專業成長。
  • Item
    小組檔案評量運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運動教育模式為例
    (2009) 蕭明芳; HSIAO, MING-F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小組檔案評量之實踐歷程;瞭解小組檔案評量於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並透過親、師、生三方面瞭解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所遭遇的困難及其看法。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以佳佳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進行11週的樂樂棒球課程。本研究小組檔案評量於體育領域教學中的實踐歷程為:先確認教學問題、發展行動策略,其次,將小組檔案評量的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不斷反省、修正。研究發現:小組檔案評量確實發揮讓學生反省思考的功能,能深入且從多元的面向去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在認知方面,透過學習過程反省,增加對動作概念、規則、戰術的理解;在動作技能方面,有助樂樂棒球動作技能的提升;在情意方面,促進團隊合作、感受運動樂趣;在實踐方面,能增進學生參與運動。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所遭遇的困難:在學生方面,發現對學習單的題目理解較差,原因為過去體育課較少讓學生進行反思,並將反思轉換成文字的緣故,因此需要更多時間的訓練與養成;在教師方面發現批改費時、無法立即給予回饋、擔心學生及家長的負面觀感、少數學生參與度低,其解決方式是調整檔案內容、使用策略鼓勵學生準時繳交作業、檔案管理由學生輪流擔任。此外,學生、教師及家長都認為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有助學生學習,並能增加親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
  • Item
    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
    (2007) 陳怜潔; Chen Ling Chieh
    本研究為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其主要目的為探討動作分析模式教學的實施過程,學生對於動作分析模式教學的接受程度,以及實施動作分析模式教學後學生動作概念的建構情形。動作分析模式是以兒童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提供學習情境,以問題解答的方式做引導,協助兒童探索基本的身體動作,促進身體意識、空間意識、方向意識及時間意識等動作概念的認知。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小二年級一個班二十六位學生,以動作分析模式的課程內涵,設計體育課教學活動內容,包含墊上運動、平衡木、呼拉圈等,並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利用訪談、觀察、學習單、教學日誌、接受度調查表等資料的蒐集,歸納分析其研究結果發現:1.體育課實施動作分析模式教學時,學生的接受程度是高的;2.動作分析模式的教學,有助於學生身體動作概念的建構;3.行動研究的過程可促進教師省思及提昇體育教學能力。以上結果期望提供教學現場的教師,在體育課中以動作分析模式設計教學時參考。
  • Item
    Mosston互惠式教學形式應用在高中生蛙式游泳之學習成效
    (2013) 郭竹梅; Kuo, Chu-Mei
    本研究旨在探討互惠式教學對情意、技能、認知在教學前後的差異情形。具體的目為探討一、高中學生在互惠式游泳教學活動情意方面的學習成效。二、高中學生在互惠式游泳教學活動技能方面的學習效成。三、高中學生在互惠式游泳教學活動認知方面的學習成效。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以臺北市立某完全中學高中部三年級學生共34名(女生11名、男生23名)為研究對象。教學設計共5週,每週2節課,共10節課,並在教學前、後實施測驗。本研究透過學習態度量表與游泳技能、認知測驗所蒐集所得之量化資料,採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加以處理; 以開放性學習後問卷蒐集質性資料,並以內容分析法加以整理。研究結果:(一)、高中學生蛙式游泳學習成效,在互惠式教學後,對情意方面的表現有顯著差異(t= -4.70,p<.05)。二、高中學生蛙式游泳學習成效,在互惠式教學後,對技能方面的表現有顯著差異(t=-8.49,p <.05)。三、高中學生蛙式游泳學習成效,在互惠式教學後,對認知方面的表現有顯著差異(t= -12.25,p <.05)。結論為高中學生蛙式游泳學習成效,在互惠式教學後,對情意、技能、認知方面的表現均有明顯進步。建議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可選取多種教學形式,選組的原則可採自由方式,亦可輪轉配組。未來研究方面可從增加班級數著手,或以不同年級、性別做比較,並增長研究教學的時間。
  • Item
    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應用於國中壘球校隊之行動研究
    (2013) 陳柏蓉
    本研究旨在探討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應用於國中壘球隊訓練後,球員在技能與比賽表現學習的訓練成效,同時探討教練及球員對理解式球類訓練法的感受、看法與省思,並深入瞭解教練在理解式球類訓練歷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參與者為桃園縣某國中體育班壘球隊球員七年級6 位、八年級3 位,九年級5位,共15 位及教練1 位,設計20 節的理解式壘球訓練,並配合壘球主、客觀技能測驗與比賽表現評量進行訓練前、後測驗。在量化資料部份,分別以成對樣本t 考驗對球員前、後測驗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在質性資料部份,蒐集教練訓練日誌、球員訓練心得及球員訪談所得的資料,以持續比較法進行內容分析。結果:一、球員在壘球主、客觀技能前後測,分別在戰術執行能力(t=.82, p<.05)及擊遠(t=4.03, p<.05)項目有達顯著差異;二、球員壘球比賽表現GPAI 前後測在位置調整(t=3.69, p<.05)及技能執行(t=3.08, p<.05)項目有達顯著差異;三、球員皆肯定理解式壘球訓練的訓練活動設計,並表示能增進比賽技能與享受訓練 的樂趣,對於技能與比賽表現的訓練有正面幫助;四、教練指出理解式球類訓練法能改變球員訓練時被動的學習態度,並能提升球員技能及比賽表現之訓練成效;五、教練在訓練過程中發現到比賽計分、訓練時間、問題討論及教練介入程度方面等問題,並提出有效解決方法。結論:本研究得知教練及球員對理解式球類訓練法表示肯定及支持的態度,能促進球員在壘球運動的訓練成效,透過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教練能有效解決訓練時遇到的問題及困境,提供壘球校隊訓練不同的訓練模式。本研究的發現可提供未來學校壘球校隊訓練設計與後續研究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