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當運動遇上性/別:五名男同志運動員的認同與處境
    (2008) 廖家宏; Liao,Chia-Hung
    本研究目的係以敘說式的生命故事訪談法,針對五名男同志運動員進行深度訪談,並透過生命故事的呈現,以了解男同志運動員的同性戀認同歷程。另外本研究進一步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來了解台灣男性運動組織中的性/別態度,以及男同志運動員的生存處境為何。研究結果如下:一、五名男同志運動員的性/別展現,顛覆了「只有異性戀男性才能成為頂尖運動員」的刻板印象。二、五位男同志運動員的認同及性別社會化歷程極具個別差異,並沒有辦法簡化、歸納成一個單一個認同模式。三、「社會媒介所承載的同性戀污名」、「同性戀者內化恐同症的情節」、「個人的人格特質」都是影響男同志運動員同性戀認同過程的重要因素。四、五位男同志運動員所感受到來自男性運動組織的性/別態度,仍存在「憎女情節」、「恐同情節」和「娘娘腔恐懼」。四、針對運動組織中的現/隱身策略,五位男同志運動員於運動中「不現身」的考量有四種,分別為「認為運動組織成員缺乏多元性/別觀念,因此推測他們無法接受」、「害怕現身後,會影響與隊友之間的感情」、「沒有主動現身的必要」以及「害怕被攻擊」。五、五位男同志運動員不向運動教練現身的考量可以分為四種情形,分別為「認為教練無法接受」、「害怕教練因為關注自己性傾向議題,而抹殺自己的努力」、「不想替教練帶來困擾」以及「認為沒有主動現身的必要」。六、五位男同志運動員於運動組織中的隱身策略為「偽裝成異性戀」、「掩飾女性特質」、「貶抑女性/同志」、「避免與男性有過度親密的動作」等四種。本研究建議認為,運動表現無關性/別,運動組織不應該以性/別為考量,而將個人排拒於運動組織之外,另外包括運動組織在內的相關單位,應該加強《性別平等教育》的落實,並且強化個人「獨立思辨能力」、「尊重弱勢」、「包容多元」等相關概念的培養。
  • Item
    女同志運動參與考量因素、身份認同、現身情形對運動參與意願之研究
    (2005) 陳建文; Chien-Wen,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同志運動參與情形、運動參與考量因素、身份認同、現身情形與運動參與意願的現況與分析,透過紙本問卷及網路問卷調查,以282位參與運動及運動聚會的女同志為研究對象,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F考驗、薛費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統計分析,並針對調查結果,從受試者中選出11位受訪者,進行第二階段訪談,最後將訪談結果與統計結果綜整討論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臺灣的運動情境對女同志而言尚屬和善,女同志活躍在運動場域中,其月收入、學歷、運動等級、運動參與頻率皆高於我國一般女性,且不同性屬女同志呈現出不同、多元的生命丰采。 二、女同志參與運動考量有其特殊性,以「運動訴求」與「同志活動與認同」為主要考量因素,且認為運動參與對女同志身份認同有正面影響,在參與一般運動時之現身程度最低,參與運動聚會時之現身程度趨近於完全公開。 三、參與運動女同志之工作環境異性戀意識愈強、年紀愈大、學歷愈高、T性愈弱,其運動參與意願及行為受影響的程度愈高。 四、本研究證實運動參與考量因素、身份認同與現身情形三者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且會影響其運動參與意願及行為;而「運動訴求」、「同志活動與認同」、「社會認同」與「參與運動聚會的現身情形」等因素對女同志運動參與意願最具預測力。 最後,本研究指出運動場域中拉子存在的事實及其所擁有的市場潛力與價值,並擬出提升女同志參與運動及運動聚會之具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