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妥瑞症關懷議題之海報創作-以超現實風格表現為例
    (2022) 吳昕倩; Wu, Hsin-Chien
    本研究鑑於近3年妥瑞兒遭霸凌事件頻傳,為關懷妥瑞症議題,運用超現實隠喻、誇張、不符合現實的表現手法作為海報創作風格,以突顯妥瑞症所引發異於常人的行為及情緒。在研究方法上,第一部份依據文獻整理歸納妥瑞症干擾性行為及情緒外顯表現症狀類型。並設計李克特五點量表(Likert scale)調查問卷,以10-15歲區間之妥瑞兒為受訪對象。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妥瑞兒較為明顯的干擾性行為及情緒有(1)分心及注意力不足;(2)壓力;(3)強迫性行為及思考;(4)暴怒;(5)學習障礙等5項,並發現妥瑞兒雖易有暴怒無法控制情緒問題,但文獻所載穢語症、攻擊行為、自我傷害行為,在問卷數據分析上並不明顯。第二部份從文獻分析超現實主義在藝術及海報設計上的應用及表現手法;顯示以(1)大小的置換;(2)相異物的融合;(3)解構與重組;應用較多,畫面表現張力較強,注視性及記憶性也較高。第三部份取樣35件世界五大權威海報國際競賽近6年(2021-2016)運用超現實表現手法入選或得獎海報作為個案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創作主題偏向社會議題計有21件,插畫(含電腦繪圖)表現技法計有21件,較受設計師及國際評委所青睞。得獎海報中的圖形表達直觀、簡潔、畫面色彩簡單、版面編排多以垂直式呈現。創作研究部分,以影響妥瑞兒較為明顯的5項干擾性行為及情緒作為創作主題,創作完成後,作品經由問卷調查回饋顯示,大部份觀者都能理解海報所要傳達的主題,並認同吸睛的海報設計,能使妥瑞症議題達到一定宣傳效果。可見「超現實風格」海報設計適合運用在妥瑞症議題,並可提供日後設計工作者創作相關議題海報之參考。
  • Item
    視覺隱喻運用於臺灣特有種昆蟲之海報創作研究
    (2021) 劉月里; Liu, Yueh-Li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豐富的動物,也是生物世界中重要的組成成員,它們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並伴隨在人類生活周遭。但多數人對昆蟲不甚了解,並未注意到昆蟲對人類的重要性及益處。人類在文明迅速發展之下,不斷的開發建設破壞了昆蟲的生存棲地,昆蟲的數量因此快速減少。臺灣擁有昆蟲王國的美稱且特有種昆蟲比例極高,這些特有的昆蟲生物是屬於臺灣的寶藏應受重視與保育。本研究以探索臺灣特有種昆蟲的重要性為出發點,藉由文獻探討了解昆蟲生物對人類的重要性與所面臨的生存危機,並歸納整理昆蟲在人類日常生活上、建築及工業設計等仿生應用。透過問卷調查分析都市區與非都市區的國中學生對昆蟲的觀感與認知,及對昆蟲的喜愛是否具有差異性,進而了解新生代學子對臺灣特有種昆蟲的印象與保育關注。本創作提取臺灣特有種昆蟲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從不同視角關注自然環境議題,讓更多人了解現今的時代、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性。運用視覺隱喻思維進行海報創作設計,展現出主題所蘊含的藝術性與教育性,宣導臺灣特有種昆蟲與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促使社會大眾產生更高的認同感。
  • Item
    符號學理論應用於銀行公益活動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2021) 洪瑾玫; Hung, Chin-Mei
    金融業近年來為推廣業務及落實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公益活動,藉由公益活動與社會大眾互動,強化永續經營的體質,進而以提升企業形象。銀行推動公益活動時投入資源與宣傳,希望能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與參與,本研究期望透過符號學理論探討分析,進行思考探索銀行公益活動海報設計創作的方法,以及強化公益活動海報視覺傳達的功能。本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探討符號學相關理論、海報設計功能及特性、公益活動性質及銀行企業社會責任等。經由KJ法分類歸納,暸解臺灣本土金融業公益活動型態在「社會公益」、「人文藝術」及「其他與本業結合公益」三大類型之涵蓋範圍,以及公益活動海報表現形式歸納以「攝影」、「繪畫類」及「多元組合」三大媒材表現形式為主之海報創作形式。藉由符號學理論分析蒐集案例,探求公益活動海報中的創意概念、圖像形式及媒材使用;建構出銀行公益活動海報設計內涵;在創意表現、圖像形式、媒材運用及主標題作用四大架構下進行銀行公益活動海報設計創作。藉由符號學理論為分析創作及概念形成,本研究創作銀行公益活動海報強化所有圖像、文字等符號元素後,在眾多公益活動海報中產生差異化,圖像和文字的關係更加緊密,符號化的作用強化視覺聯想,吸引閱聽大眾關注、增強銀行和公益活動宣傳的動能,繼而期待潛移默化逐漸地展現銀行公益活動特質。後續期待於實際運作中導入銀公益活動海報設計模式,使銀行公益活動理念宣導發揮最大效益,以期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及永續經營之願景。
  • Item
    光影效果應用於社會議題海報創作研究
    (2020) 李靜宣; Li, Jing-Xuan
    光影存在於生活中,以不同方式啟發著我們的身體感知與心靈感受。光影不只能呈現多樣的面貌,且運用光影在海報中可以展現獨特的視覺語言。本研究者企圖運用光影與圖形兩項設計元素,研究光影應用於視覺設計中所呈現的多層次視覺變化。並且探討圖像所繪製的光影及現實中的光影成像在平面設計的差異性,以及光影效果應用於社會議題海報的發展性。藉由光影相關學理、社會議題海報相關學理的梳理,以釐清光影應用於社會議題的可能性。在第三章中,本研究使用KJ法分類光影效果應用於視覺設計的歷往作品,歸納出七項光影於視覺設計的表現方法,分別為:繪畫(By Drawing)、合成(By Composition)、動態圖像(By Motion)、投影(By Projecting)、剪裁(By Cutting)、間接成像(By Indirection)及光影互動(By Interaction)。並且使用個案研究與比較分析法,將光影應用於視覺設計的表現方法相關作品做詳述的探討,歸納出光影於視覺設計中的特性。本研究的創作方向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歸納出的五大領域社會議題作為創作的主題,並發展出15件光影應用於社會議題海報的作品。本研究結果發現,光影效果於社會議題海報不但具有可行性,透過實際的光影體驗能讓觀看者貼近社會議題,並提高社會議題觀點的感染力。光影的魅力在於能影響人們的感知、情緒與不可預期的變化,並且可以讓人對議題既有的認知有所轉變。希冀歸納出的光影效果的表現方法及創作的成果能作為後續參考的範本。
  • Item
    碎形圖像構成在海報設計上之應用與研究
    (2010) 陳韜元
    「碎形」(Fractal)有破碎、不規則之意,自1975年曼德布洛特(Mandelbrot)提出碎形幾何學(Fractal Geometry)以來,碎形理論從此解開了人類複雜無規則結構中的規律性及物理本質,並能用來解釋大自然中的許多現象。碎形之造形特徵包括:「自我相似性」、「分數的維度」、「混沌的動態性」、「無限的延展性」等,碎形結構與特徵隨處可見,它可以說存在於大自然萬物系統中,也與人類的生活空間互動,其特徵決定了每一件形體的獨特性。碎形理論所可以論述及應用的範圍相當廣泛,過去多應用於資訊理工等相關科系;然而在設計領域中,雖然目前已有幾位研究者將碎形應用於產品設計或視覺傳達設計上,但在人們時常接觸的海報設計中如何運用碎形圖像之可行性卻未有較多的發展研究,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如何將隨處可見的碎形造形特徵應用於海報設計上,期為海報設計尋求一個新的圖像運用可能與契機,並發展碎形理論在平面設計應用上之可能性。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為透過碎形幾何理論及相關研究之文獻分析,綜合歸納出碎形造形特徵應用於海報設計之方法,並利用碎形軟體等工具,發展設計創作方法實驗。在碎形圖像實驗基礎上,將更複雜之碎形圖像透過編排、合成與繪製,結合創作主題理念應用於海報設計上,並發展碎形圖像構成應用於海報設計之可能性。因此依研究目的與研究發現,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為: 一、碎形造形特徵能透過軟體工具的運用作為海報設計創作之方法。 二、碎形造形特徵能以更複雜的圖像構成應用於海報設計中。 三、根據分析出的碎形創作方法,碎形造形特徵能結合主題理念將圖像構成應用於海報設計上。 四、將碎形圖像構成應用於海報設計上是具有發展潛力的。 五、透過美的形式原理與研究者的美感經驗能將碎形圖像更豐富多元地結合至海報設計中。
  • Item
    從浮世繪景觀設計探討觀光風景海報設計-以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為例
    (2009) 蕭景中; CHIN-CHUNG HSIAO
    浮世繪的發展始於17世紀末期的日本江戶(現東京),後逐漸成為日本庶民藝術的代表。浮世繪的題材廣泛,從人物,時事,生活風俗開始,為江戶時代日本庶民生活留下了記錄。而隨著社會經濟逐漸發展,浮世繪逐漸發展出稱之為「名所繪」的風景畫作品,由於版畫可以大量複製的特性,名所繪可視為日本觀光風景海報的始祖,其中最著名的兩位繪師就是葛飾北齋與歌川廣重。最有名的名所繪系列作品就是「東海道五十三次」。相對於現今的觀光風景海報在設計的時候多以美麗的風景照片為主,名所繪將當時的日本各地的風景以繪畫的方式呈現,作品皆掌握了該景點的主要特色,其中有真實,也有美化,讓我們可以更加的了解當地的風俗與文化。   本研究主要針對浮世繪名所繪中出現的各項元素進行名所繪的景觀構成分析,從河川元素,樹木元素,人工建造物元素,山的元素與畫面的視角來解析浮世繪名所繪畫面構成,試圖歸納整理出通用的原則概念,並套用到現代的觀光風景海報設計之中。利用電腦繪圖來進行現代觀光風景海報的繪製,創作研究者於留學期間造訪的日本各大觀光名所,探討浮世繪名所繪的特色運用於現代觀光風景海報設計中的可能性。
  • Item
    數位影像合成表現之創作與研究-以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設計為例
    (2009) 馬淑芬
    數位影像的普及,使得視覺傳達設計上有了新的突破,利用影像處理合成數位影像圖片,尤其以海報設計更為普遍,透過合成表現能使畫面更加豐富。高雄捷運運輸系統已正式營運,但尚未有週年紀念海報的設計規劃,因此本研究選用此新題材,具有新鮮感與挑戰性,於是欲將數位影像合成的表現手法運用在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設計上。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了解數位影像與海報設計相關內容,以奠定實施創作的基礎概念,並收集影像合成相關作品進行分析,說明作品的內容形式,包括構圖、美的形式原理及影像合成表現形式等,綜合這些作品的形式以及海報設計的概念,再表現於創作上。海報設計的主題擬訂為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因此創作九張週年紀念活動海報,分別為主題性海報、高雄捷運車站建築之美海報、高雄捷運公共藝術之美海報、高雄國際機場站海報、三多商圈站海報、中央公園站海報、高雄車站海報、世運站海報、橋頭火車站海報。九張海報中,除了主題性海報外,其餘八張是選定特殊車站,針對該站的特色與建築規劃進行了解探討與拍攝,再虛擬其活動內容製作而成的。從文獻探討、研究分析、實務創作可知1.了解數位影像的意義與特性,能有助於海報中影像元素的規劃與安排2.數位影像與海報設計之間有密切的關係3.影像合成在海報設計中表現方式4.海報設計形式上,運用編排形式與美的形式原理來進行創作5.操作影像處理軟體,實際進行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的創作。
  • Item
    剪影圖形應用在海報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國際無車日形象海報創作為例
    (2009) 林妍佑
    海報作為一種戶外廣告,面對的是匆匆而過的行人,必須要在瞬間引起行人的注視和興趣,將廣告資訊深植入他們的腦海中,這種於瞬間傳達資訊的力量需靠圖形來完成,所以圖形的創意和表現成為海報設計的關鍵。從當代海報圖形的表現來看,利用多種元素以同構成新圖形的海報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表現形式且被越來越多的海報設計師所應用。於是我想研究出有效表現海報圖形創意的形式 。 首先,藉由文獻歸納出剪影的形式特點與視覺心理學要點,再探究圖形設計的創意表現方法與當代海報設計構成之訴求,以應證出異質同構的確是當代海報設計圖形表現的趨勢。最後透過剪影形式特點和同構圖形表現的原則對照與案例分析後歸納出快速表現創意的海報形式! 本創作以國際無車日為主題以呼應剪影的跨國際圖像語言特性,在創作表現形式中也由剪影的輪廓特徵性進而強調形的創意表現,希望透過同構的剪影圖形強化海報的傳達效果。
  • Item
    數位化剪紙形式之圖像應用在海報設計之研究與創作
    (2009) 李政達; LEE CHENG-TA
    本論文主題為數位化剪紙藝術形成在海報設計圖像表現之創作與研究,以台灣印象設計元素應用為例進行創作與研究。 「剪紙」為藝術創作的表現技法之一,傳統的剪紙是利用剪刀為其工具,紙張為其材料,來表現出創作者所想要呈現之造形。剪紙是歷史悠久的民間美術,而一般對剪紙藝術的傳述或研究,都著重於其技法或作品欣賞來加以禪述。在傳統的剪紙藝術視覺傳達表現方面,一直被當代設計所廣泛的使用。由於個人從事設計與創作相關的工作已有數年。想藉由如何以現代電腦數位化的技術來呈現出海報的設計,在其海報設計上以台灣印象設計元素為應用,從其文化的意義、設計的概念與剪紙藝術視覺效果,來創造出新的視覺風格。 綜合上述本研究是以「剪紙」為主題,藉由傳統的民間美術工藝裝飾與其結合。再利用現代電腦數位化來呈現新的海報視覺設計。將傳統的技法用現代的方式來創作出新的風貌。經由現代工藝技術電腦數位化為工具,結合傳統與現代呈現出多元的面貌。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因素僅以民俗工藝裝飾台灣印象作為應用的理論,故未來依本論文的研究理念方法,當可使往後依不同的傳統主題技法用更現代的技術來表達出更多的創作。
  • Item
    中國畫論的形神概念應用於環境海報設計創作之研究
    (2016) 郭豫君; Kuo, Yu-Chun
    面對設計風格百家爭鳴,地域性的文化背景成為各地設計的重要表徵,若能使作品「表」、「裏」合一,並運用自己的文化特色與思考邏輯進行創作,則更能在全球化的多元設計舞台中獨樹一格,彰顯其特有價值。中國畫論不只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更從構思立意與創作表現兩個層面來探討視覺藝術之本質,其中,形神論為相當重要且影響廣泛的美學理論之一,不但有著源遠流長的理論基礎,還富有文化與時代的價值。 有鑒於此,本研究以中國畫論的形神概念為切入點,透過設計的語言(形式語言、修辭語言)重新詮釋其重要精神,探尋繪畫歷程與設計流程的對應之處,並據以歸納出應用形神概念的設計表現。最後再依循所得結果進行以環境災害議題為主題的實驗創作,用以檢視整體成果,希冀能在傳統中華文化與視覺設計的激盪和調融中發現新的創作可能與思考方向。 本研究歸納出的形神表現形式分為:以形寫形、以形寫神、以神寫形、以神寫神四類。研究結果發現: 一、中國畫論中的形神概念有應用於視覺設計創作的可能。 二、形神論的思維模式不受文化地域限制,廣泛被應用於視覺設計的創作過程。 三、若要分析作品的形神關係,必須先了解該作品的構想以及表現形式。 四、不論以形寫形、以形寫神、以神寫形、以神寫神,最終目的皆為「傳神」。 五、以形寫神的設計手法在創意表現應用上相對的較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