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藝文界社會行銷模式之研究:以反國光石化運動為例(2015) 洪筱舒; Hung, Siao-ShuKotler, Roberto& Lee認為社會行銷是一種為了解決社會議題的策略,特別著重於行為的改變。亦言之,社會行銷理論是達成社會變革運動(social change campaign)的一種策略。 國光石化開發案於2011年間經常登上媒體版面,是台灣典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容易發生衝突的政府施政重大投資案。「反國光石化」議題於2009年至2011年期間逐漸延燒,成為台灣社會輿論關注焦點。觀察反國光石化運動,運動期間持續受到各界的聲援包括學界、醫界、藝文界、青年學生、環保團體等紛紛發佈連署聲明,區隔化的公民群體皆以不同的專業身份表明支持反國光石化的立場,終而形成一股公民力量迫使政府改變原訂國家政策。 本研究認爲由公民團體為首推動的反國光石化運動,透過喚起社會大眾的意識與關注,獲得社會大眾自願性的支持與聲援,進而凝聚社會輿論壓力形成一股公民力量,迫使政府改變國家計劃的訴求過程,即是一個社會行銷的過程。 因此,本研究試從社會行銷概念探討藝文界推展的藝文行動如何在環境運動的場域中進行實踐的過程,並結合Putnam社會資本三大要素分析藝文界反國光石化運動的網絡動員,如何運用社會行銷理論規劃策略性的行動,進而整合資源累積社會資本。本文的待答問題為,藝文界如何參與反國光石化運動,其策略為何?運作模式為何?藝文界為何參與反國光石化對於運動,其理念為何?以及藝文界參與反國光石化運動,產生了哪些影響?是以,相較於過去環境運動以街頭抗爭、暴力衝突的不同形態。本研究重點聚焦於觀察反國光石化運動中,由藝文界發起的藝文行動,其所展現的軟性訴求及參與形式,是否擴展了反國光石化運動的社會能見度及社會影響力,是否促使民眾參與公共議題的機會提升公民意識,是否有助於累積社會資本、建構公民社會。Item 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之研究(2017) 張玉璽; Chang, Yu-Hsi近年來社會體制不斷的改革進步,一般民眾對於公民概念之認識也大幅度的提升,公民參與已然成為改革社會之動力。民眾透過公民參與的過程,可擴大自身人際網絡及提升對於社會之信任,進而產生豐厚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已逐漸被認為是影響民主參與、治安、健康狀態及社經實力等的重要推動力量,對個人有利,也對整體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公民參與與社會資本已被認為是建立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研究探討台灣地區居民的社會資本及公民參與之存量,亦探討社會資本及公民參與兩者在理論及實務上的脈絡關係。本研究透過人際網絡、規範及信任來評量受訪者社會資本之高低,而公民參與則是以政治參與、慈善參與、社區參與來作為測量指標。本研究使用次級資料之量化分析,研究樣本是取自於『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的實證研究資料『2014 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2 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受訪者共有2134位。 本研究發現性別、種族及城鄉差距等背景變項對於社會資本及公民參與無顯著影響,而年齡、信仰、教育程度、收入、職業、及居住區域等背景變項對於社會之本及公民參與有顯著影響。透過典型相關及迴歸分析結果呈現出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兩個概念是正相關,社會資本對於公民參與有較高的解釋及預測力。台灣地區居民有很高社會資本存量,受訪者在人際網絡的廣度及深度表現上都相當優異,在信任的表現上,呈現出差序格局的信任方式,對於陌生人是傾向於不信任的態度。 整體而言,台灣是並不是一個具有高度信任的社會,特別是對於政府及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的信任,但鄰里間依然會遵循互惠規範的行事原則,且大部分民眾具有豐富的人際網絡。而在公民參與上,人民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是相當貧乏,特別是在政治參與及慈善參與上的表現上,這現象反映出台灣是個低度公民參與的社會。因為政府效能不足,這點反映在人民對於政府信任低落上,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以至於人民對於參與公共事務表現出冷漠的態度。Item 電腦與數位3C專業虛擬社群知識分享之影響因素研究(2008) 李銘薰網際網路的發展促使人們得以在虛擬空間裡進行溝通、互動與情感交流,也形成許多所謂的虛擬社群。這類社群與實體社群同樣具備知識分享功能,但在分享的動機、結構與層次上有相當不同。因此,本研究希望以重視知識分享的專業型虛擬社群為對象,瞭解其特性;影響其成員進行知識分享的因素;以及虛擬社群成員之人口背景、社群參與經驗是否會影響其對知識分享因素的認同程度及進行知識分享的意願。 過去相關研究中,多以個人、社會、組織等三種層次因素來探討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因素。本研究嘗試以個人動機、社會資本、組織酬償等三種觀點出發,探討可能促進虛擬社群成員進行知識分享的因素。研究方法是針對臺灣地區「電腦與數位3C」專業虛擬社群進行調查,包括PTT、Mobile01、PCDVD…等社群,共計回收519份有效問卷。再透過敘述性統計、因素分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調查結果之分析與詮釋。 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地區「電腦與數位3C」專業虛擬社群的成員以男性為主,且普遍具有高學歷,其中大專院校以上佔95%。同時,從差異性分析中也發現,以社群成員之社群參與經驗,來區別其在社群中的活動特性,會比以現實人口背景屬性來得更有意義。同時,透過因素分析,本研究共提出八項可能促進虛擬社群成員進行知識分享的因素,包括「專業能力」、「長期助人」、「聲譽」、「人際凝聚力」、「社群認同」、「互動密度」、「平等性」、及「組織酬償」等。此外,透過多元迴歸分析,實證上述因素對知識分享意圖的影響力。其中「專業能力」、「互動密度」、及「平等性」未達統計顯著水準。而「長期助人」、「人際凝聚力」、「社群認同」與「組織酬償」則具有正向之影響力,其中以「社群認同」影響力最高,其它三項因素影響力較小。值得注意的是,「聲譽」呈負向影響力,顯示不少成員並不是為了獲取名聲而進行知識分享,此項結果與其它相關研究不同,需要進一步探究。最後本研究也針對虛擬社群經營及後續研究提出一些具體建議。Item 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圖書館Facebook經營效益─以臺灣大學圖書館粉絲專頁為例(2018) 陳瑞軒; Chen, Ruei-Syuan圖書館服務之核心精神在於瞭解並滿足讀者需求,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若能與讀者建立良好之信任與互惠關係,將有助圖書館服務發揮效益。社會資本重視網絡關係,當關係中含有信任、期望等特質,能使個人更有效率地達成目標,於此,圖書館若能累積並善用社會資本的力量,不僅能維持讀者關係,也能提升服務品質。此外,隨著網路社群的概念與應用普及,圖書館除維持既有之實體服務模式,更可透過Facebook粉絲專頁擴展與讀者的關係,進而累積圖書館之社會資本。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即希望以社會資本觀點,探索大學圖書館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之效益,包括粉絲特性、使用動機、需求及滿意度、與經營策略等。 本研究以臺灣大學圖書館粉絲專頁為研究對象,並參考Nahapiet& Ghoshal(1998)之社會資本架構,研究中採用內容分析、問卷調查、半結構訪談等多元方法。問卷調查法主要為分析粉絲特性與社會資本運用情形;內容分析法主要探討粉絲專頁發表之主題內容、粉絲互動及經營策略等;半結構式訪談法則為瞭解粉絲之實際使用經驗。本研究共蒐集262份有效問卷、分析2960則貼文、964則留言、並訪談臺灣大學圖書館人員、校友等16位粉絲。 以本研究樣本之分析結果發現,就粉絲特性層面,該粉絲專頁以校友與碩、博士研究生為主要粉絲族群,並以獲取資訊為主要使用動機;就使用滿意度,相較實體圖書館,圖書館粉絲專頁之互動程度與滿意度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26~35歲之校友族群對於粉絲專頁之滿意度與按讚程度均顯著高於其他身分與年齡層粉絲,顯示該群粉絲頗有助圖書館累積其社會資本。就經營模式層面,粉絲專頁上之貼文主要以傳遞館務資訊為主,而「其他」類型貼文如照片、重要投票等雖數量不多,但頗能促進粉絲產生認同感,顯示該類型貼文對於累積圖書館社會資本也是具有效益。就使用經驗層面,粉絲專頁最主要之社會資本為關係面之社會資本,顯示圖書館透過粉絲專頁與讀者建立信任與認同關係;由於粉絲彼此互動較少,結構面社會資本略顯缺乏,也進一步影響認知面社會資本所能産生的效益受限。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大學圖書館在經營粉絲專頁提出一些具體的應用建議,以供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個人社會資本與公民態度關係之研究(2011) 謝秉錡; Ping-Chi, Hsieh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個人社會資本與公民態度兩者之間的關係,使用中央研究院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SRDA)之「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針對1995年第三期第一次、2000年第四期第一次及2005年第五期第一次,共三期次的調查,進行資料分析,以瞭解個人社會資本的不同資源類型分別對不同面向的公民態度所產生的影響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本文建構的結構方程模型具有良好的模型適配度,且模型呈現穩定的趨勢,顯示個人社會資本中的個人資源越高,對公民態度中的「政治功效」和「容忍與法治的民主價值」越有正面效應;而個人社會資本中的社會資源越高,亦對於公民態度中的「政治功效」越有正面效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個人社會資本中不論是個人資源條件或社會資源條件,都對公民態度中的社會關懷產生負向的影響效果;另外,當社會資源越高時,對公民態度中容忍與法治的民主價值不一定存在正面效應,我們將對此結果提出可能且較深入的解釋,並予以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Item Exploring Online Social Capital in an Online Community(2004-07-08) Lin, Fang-Ling; Pan, Wei-Li; Hsu, Hua-Shan; Chiou, Guey-FaThis research-in-progress (RIP) paper described the research plan of online social capital investigation through running an online educational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rationale was used as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 to guide the research project. Two preliminary online surveys were executed to collect IT coordinators’ existing IT usage patterns and their favored issues about online discussion. An online community system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rationale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preliminary survey results. The research goal is to integrate several sustaining strategies with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online social capital during the evolution.Item 創新科技資訊領先使用者資訊行為上的社會資本角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10-10-??) 葉乃靜本研究以臺灣癮科技網站使用者為研究對象,試圖了解網路將社交與資訊尋求結合的狀況下,使用者滿足這兩種需求時的交互作用狀況。本研究先以癮科技部落格上發文和回文數量最多的前三十位使用者為受訪目標對象,並於臺灣最大的論壇PTT 徵求受訪者,最後共邀請二十位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創新科技資訊領先使用者扮演「資訊廚師」的角色,透過國外原廠網站,掌握快、新、準的資訊;受訪者線上和線下社會網絡的流動並不普遍;對受訪者而言,資訊管道間是「互補」不是「取代」;受訪者之資訊行為與社會網絡互動是相互交融;影響使用者線上網友能否結為好友的原因有,個性、對朋友的定義、平台屬性、分享訊息的目的和內容特質、共同的生活經驗。本研究的貢獻為整合資訊行為與社會網絡研究,由「群體」取代「個人」角度來了解資訊行為,發掘「人」作為資訊取得來源在資訊行為上的角色,並提出人們的網路使用不再以蒐尋資訊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社會網絡中的弱連結在資訊支持上的功能、弱連結與社交支持和資訊支持等概念上的不可分割性、情感與訊息設計等議題與資訊行為的整合。此新研究取向對未來資訊行為的模式或理論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