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黃友棣音詩《琵琶行》之指揮詮釋與研究
    (2024) 林慧伶; Lin, Huei-ling
    詩是心靈的語言。黃友棣(1912-2010)根據唐朝詩人白居易(772-846)的七言詩《琵琶行》,結合朗誦、合唱及鋼琴的音詩,於1966年完成創作,此曲是他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他堅持自己的樂教理念「創作民族自己的音樂及致力於大眾音樂教育,持續地將自己貢獻給國家社會」。本研究藉由黃友棣的生平、作品的文獻探討來了解其各時期的創作風格,進而探討黃友棣音詩《琵琶行》之創作,以明瞭其音樂內容及特質。整部作品分成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及結束部四個部分,分別探討歌詞與音樂之相關性,並研究每個部分所運用的調性、終止式、主題、動機音形與旋律線之間的關聯,探究各個部分所蘊含的音樂表現,進而瞭解其創作《琵琶行》的精闢之處,以作為音樂教學欣賞或音樂理論之參考。根據歌詞、曲式、旋律、和聲、節奏、織度、力度、聲部的關聯與歷史背景,提出研究者個人的見解,作為演出者的指揮詮釋及提供日後教學研究之參考。
  • Item
    德沃札克《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研究
    (2023) 巫竑毅; Wu, Hung-I
    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為探討德沃札克《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的歷史地位與其價值,德沃札克於1875年獲得奧地利國家獎助金 (Austrian State Stipendium) 後,他的作曲家生涯正式走向國際,《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便是此時期的作品,然而此曲卻到了十三年後的1888年才正式由西姆洛克 (Musikverlag Nikolaus Simrock) 出版社出版。此曲以標準交響曲形式寫成,分為四個樂章,曲式分別為奏鳴曲式、三段曲式、詼諧曲、奏鳴曲式,結構上承襲古典時期的形式。音樂上則能看出受到貝多芬、舒伯特、華格納等音樂家的影響,德沃札克巧妙地結合波希米亞地區的音樂元素,使此部作品成為他交響曲作品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本文將探討德沃札克的生平、《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藉此分析此部作品所受到的影響,並分析音樂和聲、動機素材之運用,再以指揮者的角度剖析指揮技術輔以研究者排練的實務經驗歸納出詮釋觀點。
  • Item
    蕭斯塔科維契《第九號交響曲》之作品分析與指揮詮釋
    (2022) 李沂宸; Lee, Yi-Chen
    德米特里˙蕭斯塔科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是二十世紀蘇聯時期優秀作曲家之一,其一生中的創作數量更是數不勝數,也都各個精彩,作品種類包含交響曲、管絃樂曲、協奏曲、室內樂、鋼琴曲、歌劇、聲樂曲和電影配樂等多種類型。其中更以交響曲創作數量為最多,是自古典時期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以後,鮮少有創作超過九首數量交響曲的作曲家,多達十五首。本論文將聚焦在蕭斯塔科維契《第九號交響曲》,以作曲家之生平概述、樂曲創作風格與樂曲的各樂章在曲式、結構、樂句、配器等方面進行分析,最後提出研究者在指揮詮釋上的選擇,以研究者先於樂譜研讀,到實際與雙鋼琴、絃樂五重奏進行排練,乃至於最後以接近完整編制之管絃樂團實際演出的學習成果提出之。
  • Item
    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五十四之指揮詮釋
    (2022) 吳柏儒; Wu, Bo-Ju
    羅勃・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為德國浪漫派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唯一完整三樂章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不僅第一樂章原為單樂章的《A 小調鋼琴與管絃樂合奏幻想曲》,在相隔四年後,舒曼加上另外兩個樂章,使之成為完整三個樂章的鋼琴協奏曲。此曲以單一主題貫穿全曲,樂團與獨奏間時而抗衡,時而融合演奏主要旋律,完整承襲了古典樂派協奏曲的風範,及結合當時代炫技手法,因而成為浪漫時期鋼琴協奏曲的經典之作。本文將以舒曼創作《A小調鋼琴協奏曲》時的生活處境,探討其創作此曲所帶來的影響,透過深入分析動機與素材之使用,以指揮者的觀點分析指揮技術及排練上的經驗並探討其詮釋方法。
  • Item
    丹·佛瑞斯特《給在世者的安魂曲》之指揮詮釋研究
    (2023) 曾煒昕; Tseng, Wei-Hsin
    本篇論文旨在透過指揮者的角度研究美國當代作曲家丹·佛瑞斯特 (Dan Forrest, 1978-) 於2013年初完成的大型合唱—管弦樂作品《給在世者的安魂曲》(Requiem for the Living)。丹·佛瑞斯特目前為在國際上逐漸打開知名度的中生代作曲家;作為一位全職作曲家,佛瑞斯特至今已有為數可觀受歡迎的各式音樂作品問世;身為一個基督徒,宗教性作品更是佔了他眾多的創作當中的絕大多數,而《給在世者的安魂曲》便是其中最傑出且受歡迎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對此,本文將針對《給在世者的安魂曲》一曲其相關的創作背景、樂章與歌詞安排、樂曲架構,以及樂曲的指揮詮釋等內容進行分析探討。期望透過本文的研究,可將這首藝術性及欣賞價值兼具的傑出當代基督教合唱作品有系統地介紹給廣大合唱音樂與基督教聖樂的愛好者。
  • Item
    伯恩斯坦《西城故事交響舞曲》之指揮研究
    (2023) 郭恩慈; Kuo, En-Tzu
    美國作曲家雷奧納多・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的作品中,以在 1957 年為音樂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57)所創作的音樂,最為知名。1960 年伯恩斯坦再以劇中舞曲為主題重新創作的《西城故事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 From “West Side Story”),於 1961 年首演。《西城故事交響舞曲》分為九個段落,風格多元,包含當時美國的爵士樂、拉丁樂到現代音樂等內容,此作品將長達二小時十五分鐘的音樂劇濃縮為在短短廿一分鐘,因此非常受到愛樂者的喜愛,是伯恩斯坦管弦樂作品中,演出次數最多的作品。本論文將探究《西城故事交響舞曲》的創作背景、作曲家生平,並與音樂劇版本做分析比對,並探究差異與音樂風格變化,以期在演出此作品時能符合作曲家的意念與期待,並提出個人的指揮詮釋見解,以作為日後國人指揮本作品時的參考。
  • Item
    裴哥雷西《聖母悼歌》之指揮詮釋研究
    (2023) 姜智浩; Chiang, Chih-Hao
    《聖母悼歌》(Stabat Mater)為喬望尼.巴悌斯塔.裴哥雷西(Giovanni Buttista Pergolesi, 1710-1736)於一七三六年受那不勒斯世俗兄弟會「痛苦之母騎士團(Cavalieri Vergine dei dolori)」的委託創作,共有十二首樂曲,是裴哥雷西生前在病痛中所完成的最後一部作品,其拉丁歌詞結構嚴謹且寓意深遠,為十八世紀羅可可風格中華麗曲風的代表性作品,並反映出了巴洛克後期的審美觀。原始的創作為獨唱與二重唱編制,但由於優美的旋律線條與豐富的情感張力而深受大家喜愛,如今常被改編為合唱的型式演出。本論文將逐一探究《聖母悼歌》的時代風格、作曲家生平、文詞沿革與創作背景,再將十二首樂曲分別透過「樂曲架構」與「指揮詮釋」兩大部分進行闡述,並結合實際排練與音樂會的展演過程提出個人見解,以作為日後國人在指揮本作品時的參考資訊。
  • Item
    莫札特《C大調加冕彌撒》之指揮詮釋研究
    (2022) 何易; Ho, I
    《加冕彌撒》為莫札特1779所創作的彌撒曲,是他在薩爾茲堡時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本研究從歷史、理論與分析、指揮詮釋等三大面向探討這部作品:在歷史面向上,本文歸納莫札特生平,並分析《加冕彌撒》之歷史背景,以及大時代對於本作品之影響。本研究發現,整部作品在曲式與結構上,均受到古典時期器樂曲發展之影響;而其相對短小的篇幅,亦是受限於當時薩爾茲堡縮減教會禮儀支出的影響。在理論與分析方面,側重音樂理論與作曲技法的分析,深入探究《加冕彌撒》之曲式、和聲與配器等音樂內容。本研究結果發現,莫札特在本樂曲中大量三段體形式,並且在樂章間亦存在「主題統一」之創作手法,可見作曲家對樂曲之對稱結構的重視。最後,本文以歷史脈絡與音樂分析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本作品之指揮與詮釋。包括音色選擇與性格之間的關聯、各項記譜與演奏法之詮釋細節、歌詞經文的咬字與語韻,以及指揮左手運用、速度變化與分割拍等技術重點。期待本文能成為所有對《加冕彌撒》有興趣的研究者與指揮者之參考依據,也為目前之莫札特研究社群盡一分心力。
  • Item
    安東・布魯克納:《D 小調安魂曲》之指揮詮釋與研究
    (2022) 陳奎竹; Chen, Kuei-Jhu
    安東・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 1824-1896) 為浪漫時期著名的作曲家、管 風琴演奏家。1848 年,為了紀念好友法蘭茲・賽勒 (Franz Seiler) 的離世,布魯 克納創作了《D 小調安魂曲》(Requiem in D minor, WAB 39),為布魯克納第一部 大型聖樂作品。由於年輕時在聖弗洛里安修道院 (St. Florian Monastery) 接觸許 多前古典時期 (pre-classical) 與古典時期作曲家的作品,耳濡目染之下,布魯克 納早年創作的聖樂作品深受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影響。《D 小調安魂曲》也不例 外,其調性與經文歌詞的選用與莫札特的《安魂曲》有所雷同。《D 小調安魂曲》的樂團編制相當特殊,為法國號一部、長號三部、弦樂五 部與管風琴,而法國號更只出現在其中一個樂章。人聲編制為四位獨唱(女高 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各一位)與混聲四部合唱團,惟布魯克納在《D 小 調安魂曲》中亦使用了男聲四部、混聲五部、無伴奏混聲四部等多種合唱聲部配 置,令整體聲響相當多變。本論文將對於作曲家生平與創作背景進行探究,分析樂曲的曲式架構,並就 所需的指揮技巧與音樂詮釋進行論述,盼能對布魯克納的《D 小調安魂曲》有更 進一步的了解,也希望經由本論文使更多人認識這部作品。
  • Item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之作品分析與指揮詮釋
    (2021) 吳昱德; WU, YU-TE
    十九世紀末正處於音樂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而自十六世紀以來的調性音樂創作手法正面臨瓦解之際。作曲家馬勒 ( Gustav Mahler, 1860-1911 ),即身處於這樣世代交替的時代。馬勒的一生命運多舛,少年時期歷經手足的早夭與父母長期的爭吵;成年後更歷經女兒的早逝及妻子不忠的猜疑,造就其音樂上的悲劇性格。馬勒終其一生熱愛文學與哲學,從他的作品中更可反映出他對世間萬物的體認,其音樂與創作風格深深影響後輩音樂家,特別是第二維也納樂派的荀白克等人。文學面上,他創作了許多以管弦樂伴奏的藝術歌曲,其歌詞內容出自於《少年的魔法號角》( Des Knaben Wunderhorn ) 這本詩集。哲學面上,他曾說過:「一首交響曲即一個世界,他必須包含全部。」他藉由交響曲的創作,闡述自身的哲學觀與世界觀。本論文從探討馬勒的生平著手,再以樂曲分析和指揮詮釋兩大面向來探討馬勒《第四號交響曲》,期待透過樂曲分析的佐證來協助指揮在實際排練與演出時可能會面臨到的困難,並能以指揮這個角色清楚傳達作曲家意圖,與幫助樂團達到最佳的音樂表現。